西藏游客的层次有三类:
第一类人,止于欣赏美景;
第二类人,执着寻找信仰;
少数第三类人,
是一个生命在叩问和聆听另外的生命。
不管你是哪一种游客,有人说,“人这一生,如果不走一次川藏线,那活的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西藏,这是一片令人朝思暮想的雪域高原,成千上万的人都向往着踏上这片纯净圣地。出发吧,见证最美的西藏!
拉萨 日光之城
无论对于什么地方来的人,这浓浓的异域风情都会马上击中你,让你在一段时间里神情恍惚,如入梦境,而聚集了世界各地游人的旅馆聚集区,又时常让你忘了身在何处——对于这片高原净土,以及那里蓝得令人久久无法忘怀的天空,大概谁都没有办法拒绝。
布达拉宫
与其说布达拉宫是藏人心中的圣地,倒不如说是中国乃至世界大众心目中的圣地,很多人读了仓央嘉措便收拾行囊赴西藏,无论是仓央嘉措的布达拉宫还是布达拉宫的仓央嘉措,二者终难割舍。
西藏并不能像消毒液一样洗涤心灵,也不能像忘情水一样让你忘掉烦心事,但是西藏会告诉你,生命的迷人就在于,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到头来我们都是天葬台秃鹫的肉馅糌粑点心。
可是在这之前的每一刻又都在执着,并且每一刻又都值得执着——生命虽然因为恬淡而领悟,但却因为执着而动人。
你看火车经过青海无人区的时候,那些终年寸草不生的土地和石头,才发现盛夏中也是有地方在荒凉的,热闹中也是有人在寂寞的。
有些石头在为没被女娲选中悲伤,可有些石头是连悲伤的权利都是没有的。
去西藏“寻找净土”的装逼青年不可怕,不再相信人间有净土的年龄才是真正悲哀。
我们都背诵默写过的《桃花源记》,越长大越读越心痛—说最后一个寻找桃花源的是南阳刘子骥,“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看似荒诞,其实在说最后再没有人相信有桃花源了,再不相信人间有净土,才是真正的悲哀。
有些地方你从来没去过,却觉得自己曾见过,有回家一样的亲切感。看到那些逆光下飞扬的经幡和喇嘛的微笑,听到那些好听的念经,喝到浓重的酥油茶,就心生莫名的欢喜。
佛教把这个称为“宿慧”,就是你前世接触过的东西,这一世的记忆还没有断。
你看那些海陆变迁不喜不悲的雪山,想到一百万年前这里还是海底的海底,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块不断挤压,世界最年轻的高原成了世界之巅。
你看橱窗里那串价值不菲的红珊瑚佛珠,那么刺眼的缠绵。一百万年前,她是海底的红珊瑚;一百万年后,她随着海陆变迁显露高山岩石层;一百年前,她被打磨成佛珠陪哪个喇嘛为逝者念过长经。
你看那些在悬崖和林海间逆光下的经幡,你看那些倾家荡产一步一个长头磕到大昭寺的藏民,你看那些转经筒修来生的笃定,会发现“痴”真的是中国美学最重要的一个字之一。
理智逻辑无法解释的现象,就是痴。人生没有这个痴,也就无情。生命里执迷的东西,没办法解释的笃定,就是痴。
你看哲蚌寺那些乱哄哄辨经的喇嘛,就会觉得我们把《金刚经》“清净心”三字理解的太狭隘了。
我们一方面跑到西藏叫嚣着“净化心灵”,窜到尼泊尔寻找“清澈的眼神”,另一方面,我们那么吹毛求疵地害怕打扰,我们抱怨宾怪里馆房间竟然不隔音,害怕路边脏兮兮的藏族小孩会抓脏了我们的衣服……
当你疲于旅途的艰辛与痛楚,才会感受到闪烁冷冽清辉的神山圣湖是怎样的一种博大与无言的的包容。
当你心情失落、精神崩溃时,才能拜领到焕发着金色微笑的诸神诸佛慈爱的祷福与唱颂。
当你争名夺利、心比天高时,更应该去融入自然,并向那质朴纯善的人们学会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