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弄懂了这些道理

时间是客观冷静的,一视同仁。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绝对冷静的对象,难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多愁善感的厉害。浓郁的情感不能托住时光的脚步,与其年年哀叹,不如学着冷静,按部就班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成长。

2017年,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电影,做了一些尝试,遇到几个朋友,想通了几个重要问题。几年之后,回顾历史,没准儿今年就是所谓的转折点。从无到有,从模糊到坚实,穿越困惑的迷雾,抓住答案的形状,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1. 精益尝试,发现与世界共振的频率

今年认识了一位朋友,我叫她正能量小公主。在我一度情绪非常低落的时候,她告诉我成功的秘诀不过是keep trying, smartly。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足淘汰掉太多的人,壁垒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

机遇孕育于混沌之中,混沌源于复杂。从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考量,中国都是一个处于迅速上升期的复杂综合体,其中孕育着无限机遇。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抓住机遇的普通人来说,不断尝试是最优解。

当然,我们一定要聪明的试。刚开始的时候,小打小闹,控制失败带来的损伤程度,一定要保证继续留在场上的能力。那种把房卖了去炒股的做法,不属于聪明尝试,因为失败损失太惨重,以至于你再也没有入场继续尝试的资本和元气。

尽管是小打小闹,也要求你不断输出,而输出本身就是一个向外发送信号的过程。你不断signal,会吸引来同频的人,然后链接更多人。人是做事最重要的leverage之一,当你变成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也就可以leverage更多的力量。不断尝试也是一个你与外界持续调频的过程,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试着发现世界震动的频率,不断调整自己接近真实世界的运行规律,试着与世界同频。

2.把自己当成实验者,而不是实验本身

成功的秘诀如此简单,为什么做到的人寥寥无几。正如上面所说,这壁垒之高绝对超乎我们的想象,原因之一在于大部分人无法克服对失败的恐惧与厌恶。大部分人把自己与自己做的事情混为一谈,无法接受事情失败带来的自身挫败感。进一步分析,其实许多人穷尽一生最大的追求,不过是拼命维持一个自己绝对正确的妄想。

再来看看潮水另一端的少数派是怎么想的。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对错,他们在乎的是正确的做事,推动进展,促成成功。乔布斯有一个特点,在他陈述观点时极度自信甚至自负,但是每当有新信息出现,他会毫不犹豫改变自己的观点。塔勒布说过,如果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改变一位交易员的看法,那么他就称不上是交易员。可以看出,这些少数派的焦点从来不在自己身上,用禅宗的说法就是他们真正做到了空掉自己,他们明白,他们追求的是事情的成功,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成功。

如果把尝试当作实验,那么切记,我们是操作实验的人,而不是实验本身。实验失败之后正确的做法是:改进方法之后继续实验,直至成功。

3. 从现实和书本中学习,实现反脆弱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两种类型的学习者:从书本中学习,或者从现实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的人经常被称为“书呆子”,不接地气是对他们最多的评价,他们喜欢引经据典。从现实中学习的人经常得到称赞,但也有人批评他们没文化,他们依据现象采取行动。

人类如何理解世界是哲学的经典议题。柏拉图认为那些从现象中理解世界的人身处洞穴之中,愚昧地认为面前的影子便是真实,而那些洞察本质的人才能走出洞穴看到太阳。两种认知世界的方式,到底孰优孰劣?其实我们可以不必陷入二元论中,取一个中庸之道,把两者结合起来也许是最好的方式。塔勒布就认为,同时从现实和书本中学习是最具有反脆弱性的。

4. 分清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前面我们说同时从现实和书本中学习是最具反脆弱性的,这里我们再强调一个问题,分清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目标,就是的你的目的地,你要抵达的终点。实现目标的手段,就是你走到终点需要采取的方式方法,也就是用什么姿势抵达终点。解释起来很明确,做起来就不容易了。大把人走着走着,就把手段当目标了。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大家都焦虑,而且好多人焦虑来的莫名其妙。一莫名其妙就不秒了,混淆目标和手段的前兆。好多人嚷嚷着要读mba,要学英语,要考证。你要问他们这么搞事情是为啥?他们回答这是在积极向上,终身学习,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再问,为啥要终身学习?他们可能说不学习就被淘汰了。接着问,怎么个淘汰法,学这些怎么应对淘汰,答不上来了。

上面这轮回答看起来合情合理,表面逻辑没问题,是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表述。所以我说,对于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彻底思考,痛苦思考,刨根问底思考。如果你的目标是创业,那么你有几个选择:读个mba;去大公司积累经验人脉,伺机而动;接触创业人群,了解其中真实情况;精益创业,小成本先搞个产品出来等等等等。穷尽一切选项,去掉一些根本无法实现的,组合一些可以搭配的,制定出来综合策略。反过来看,这一秒要创业,下一秒就要读mba是什么鬼,是不是傻。

5.批判着学习

要分清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这个是指导我们学习的关键之关键。哪些是战略,哪些是战术,分分清楚。我发现很多朋友很上进,看到优秀的人就要学习。在我看来,这很成问题。首先要界定的问题是,优秀的人被哪种评价体系判定为优秀。天马行空对于创意人来讲是优秀的品质,对于记录员来讲可能就是个坑,如果你是个目标是成为创意人的记录员,你是不是要根据你所在的体系评价标准,把天马行空这个“坏”品质改成小心翼翼的“好”品质?

这么一说,是不是说要坚持自己,别乱向别人学习了?也是,也不是。我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战略上要坚持,战术上要灵活。具体某件事,可以参照学习善于做这件事人的做法。至于战略方向,一定要自己把握。可以找到那些与你拥有相同目标,气质相近的先行者,去看看他们走过的路,分析他们的战略。非要跟着记录员学战略,再卖力,也成为不了创意人,反而越用力越偏移。

6.记住万事皆有成本

上面一条啰里八嗦讲了一堆,是不是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一个条件改变,批判学习就不成立了。这个条件就是,假如我们可以无限期的活下去,这时候,你爱学谁学谁,反正时间是无限的,可以挨着个的学下去。

悲剧的是,时间并不是无限的,人终会嗝屁。这时候,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要想说透彻这个问题,先来解释一下成本的概念。成本有种不同定义,一个是会计成本,指的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一个是机会成本,指的是指在面临多方案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同样重要的概念还有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下次再说吧,累!)

使用哪种成本定义做出决策,决定了你能干多大事。贝佐斯面对人生中重要的决策时,采取“后悔最小化模型”。贝佐斯说:“我知道,当步入80岁高龄时,我不会考虑为何在1994年的人生低谷时放弃了华尔街的优厚待遇。因为当你80岁高龄时,你不会再担心这些事情。与此同时,我会为没有亲历互联网浪潮而感到后悔,因为那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情。当我这样思考问题时……就不难做出决定了。”

看明白了吗?这就是使用机会成本模型思考的样板。下次,当你在学记录员小心翼翼的“好”品质时,别忘了你的成本是成为创意者的可能性。

感谢阅读,希望和大家共同思考,祝愿2018年收获满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2017,弄懂了这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