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

周郑交质

《左传·隐公三年》

郑武公(庄公父,名掘突,谥“武”)、庄公为平王卿士(执政大臣)。王贰(两属,二心,偏重)于虢,郑伯(此指郑庄公)(埋怨、怨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交换人质)。王子狐(姬姓,周平王次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庄公长子,即郑昭公)为质于周。王崩(帝王死),周人将畀(bì给与,交给)虢公政。四月,郑祭足(zhaì祭仲,郑大夫)帅师取(割取)(地名,今河南温县南)之麦。秋,又取成周(地名,周东都,今河南洛阳东)之禾。周郑交恶(关系变坏;互相憎恨仇视)。

君子曰(作者假托,《左传》管用的发表议论的方式):“信不由中(同“衷”,内心),质无益(用处)也。明恕(互相体谅)而行,要(yāo约束)之以礼,虽(即使)无有质,谁能间(jiàn离间)之?苟(假如)有明信(彼此了解,坦诚相待,互信互谅),涧(山间的水沟)(山间小水流)(水池,池塘)(水中小洲)之毛(植物,草木),蘋(pín浅水中的水草)(fán白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藴藻(wēnzǎo一种水草)之菜(蔬菜类植物的总称),筐筥(kuāngjǔ竹制容器,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錡釜(qǐfǔ烹饪用的器具,有脚的叫錡,无脚的叫釜)之器(器具),潢汙(huángwū低洼积水池)行潦(hánglǎo道路上的积水)之水,可荐(进献祭品)于鬼神,可羞(进献食品)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有焉用质?《风》(《诗经》中的《国风》)有《采蘩》、《采蘋》(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雅》(《诗经》中的《大雅》)有《行苇》(hángwěi道路旁的芦苇,写周祖先宴享先人的仁德,歌颂忠厚和睦)、《泂酌》(jiǒngzhuò写用路边的积水来供宴享祭祀),昭(显示,表明)忠信(忠诚信用)也。”

感悟:

经过西周幽王废王后及太子造成申国联合犬戎等势力发动叛乱,幽王死于犬戎之手,及至国灭,王室权威沦丧,平王东迁后,诸侯国开始坐大,更加造成王弱诸侯强的局势。礼崩乐坏初显的局面下,周王室与同姓诸侯间关系变得十分微妙。平王无力阻止庄公的坐大,只能想法用分政的方式将部分政权交给同为姬姓的虢公来制衡庄公。值得玩味的是平王作为国君对于诸侯郑庄公的埋怨只能回答“并没有这回事,”这已经显示了周王室的无力,庄公的强势和平王的“心虚”显得君不君臣不臣,国君没有了从前的威望,并且居然闹出了双方互换质子的事情出来,一国之主与臣属的诸侯双方要靠这种方式来维持信誉,这种捆绑的信任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脆弱。

平王驾崩后,周国欲将政权交给虢叔更是激起了庄公的不满,郑庄公是何许人,从前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就能看出此人绝对不是一般货色,城府之深,谋略之高尽显枭雄本色。于是庄公许可祭仲率军割取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谷子,直接导致周郑双方反目。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明恕而行,要之以礼”已经显得不切实际了,历史的车轮开始往前开动,周室衰微诸侯强大的格局不可避免的要将礼乐治国的信条击碎,《诗经》中赞颂周人歌颂仁德、赞扬忠信的诗篇也只能抛进历史的尘埃。

当然,“信不由中,质无益也”这句话到今天我们还是应该谨记于心并身体力行的。生活中,企业合作谈诚信,人际交往讲诚信,征信问题关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古人的忠言,我们当然要保留并践行。只有由衷的互信,以诚相待,和谐的社会才有成功的保障。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郑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