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公开的日记#
12月9日就是数学系的课程Math 6580『希尔伯特空间导论』(Intro to Hilbert Spaces)的期末考试了,所以我计划今后常在教授的office hour提问。
下午2点多我赶到了教授的办公室,虽然他曾经所穿的南开大学的T恤让我确定他来自中国,但按照惯例我们还是使用英文交流。一阵简单的寒暄之后,我说我现在已经开始复习了,现在在看第一章,遇到了几个问题想向他请教。他得知我的来意后,说很乐意帮我解决这些问题。
注:本课程用的教材是Nicholas Young编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Hilbert Space》,本文中的字体是印刷体的截图都来自于此书。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
1、下面这个定义中的乘号是什么意思?
教授听完问题,说:『你知道大写的R、C�是什么意思吗?』
这难不倒我,我说:『R是所有实数的集合,C是所有复数的集合。』
教授说很好,然后在草纸上写下了大写的R和C,又一口气写下了R×R,C×C的定义:
我点了点头说:『哦,原来就是表示 有序的对 啊,那为什么要用乘号呢?』
教授答:『这就是个约定的记号。你知道小写的L的平方是什么意思吗?』
我:『平方可加的数列。』
教授:『具体呢?』
我:『数列的各项的绝对值的平方的和是小于无穷大的(即收敛的)。』
然后教授又写下了图二中的最后一部分。
我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纠缠太久,在我的理解里,乘号是用来表示有序对,是个约定俗成的记号。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
2、为什么下面这个证明要设置一个k,而不利用柯西不等式直接得出结论?
教授:『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证明什么?』
我:『我们需要证明这个内积的定义是有意义的。』
教授:『具体呢?』
我:『要证明那个求和的式子是收敛的。』
教授:『哪个求和的式子是收敛的?写下来。』
我于是写下了下面这个不等式:
教授:『没错,可你的问题是什么?』
我:『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图二中的求和的式子中,求和的上方是k而不是无穷大?如果是无穷大,那我们可以直接根据柯西不等式得出它收敛。而且,这个证明里也确实用到了柯西不等式,既然如此……』
教授:『在这里,我们的前提是:只知道对于有限长的数列的柯西不等式。至于是否存在更宽泛的柯西不等式,或者说,对于无限长的数列,是否也有类似的不等式,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个求和的式子能不能当成内积,如果在这里就使用对于无限长的数列的柯西不等式,那就�是循环论证。』
我:『所以我们需要先设置一个k,然后利用对于有限长度数列的柯西不等式,以及这些数列是平方可加的,来证明,不管这个k取多大,这个求和的式子都是收敛的。』
教授:『对,证明这个求和的式子是收敛的,而此收敛是与k无关的。』
我:『明白了,谢谢。』
接下来这个问题,花的时间比前两个问题加起来还多的多:
3、怎么证明,矩阵的内积�可以�如下图这样定义?
教授问:『你知道解决这种问题的思路吗?』
我回答:『证明这个定义满足内积所需要满足的四个条件。』
教授:『哪四个?』
我赶紧在纸上写下了那四个条件:
教授:『很好,那你就先从第一个条件开始验证。』
我:『可是我只知道怎么验证向量是否满足这些条件,不知道对于矩阵应该怎么做,我猜是得先把矩阵�表示出来?』
教授:『先不说这个,你知道什么是向量空间吗?』
我:『知道。』
教授:『什么是向量空间?』
我:『向量空间是在加法和数乘下封闭的空间……』
教授:『不不不,我是在问你,什么是向量空间,而不是问你向量空间有哪些特性。』
我想了想:『向量空间是向量的集合。』
教授:『那这个问题里的 空间(向量空间) 是什么意思?』
我:『m×n的矩阵的集合,哦,对了,它们的元素是复数,所以应该是复矩阵。』
教授:『把它写下来。』
我在纸上写下了:
The collection of the m×n complex matrices.
教授:『应该是all而不是the。』
于是我�把『the』划掉,改成了:
The collection of all m×n complex matrices.
教授:『很好,那你能想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空间吗?』
教授的口音有些重,我把符号(symbol)听成了例子(sample)。
我有些困惑的说:『你是要我给一个例子吗?』
教授:『不是,要你给一个�符号。』
听明白后,我在纸上写下了:
教授:『很好,你现在写:这个(符号)是一个向量空间。』
加上上文的那句话,我在纸上写下了下图中的文字:
教授:『回到你的问题,你知道怎么表示矩阵吗?』
我心想,终于回到我的问题了。
我:『知道。』
教授:『写下来,把A、B都写下来。』
我不假思索的写了下来:
教授:『你知道B*是什么意思吗?』
我:『B的复共轭转置。』
教授:『你知道矩阵的迹(trace)是什么吗?』
我:『就是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的和。』
教授:『很好,那你现在求trace(B*A),然后验证第一个条件。』
我心想按部就班的写应该不难,结果写着写着发现,我连复共轭转置都写不清楚。于是教授给我支招——先写复共轭,再写复共轭转置。然而我发现,虽然我确定知道转置是怎么一回事,但我还是�不能熟练以『字母和下标』的形式表达出来,不得不像下图这样卡在了这个基础的线性代数问题上。
教授看出了我的问题所在,说:『你的问题在于你对这种表达方式不熟练,你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它吓住,无法继续。这时,你应该多写几个元素,而不只是写四个角上的元素。』
我:『所以你的意思是让我写的再具体一点?』
教授:『没错。』
果然,在多写了一些元素后,我发现了一些规律,终于顺利的写出了矩阵的复共轭转置。
然而,在尝试写trace(B* A)时,还是遇到了类似困难,教授给出了几乎是同样的解决方案:多写几个元素,然后按部就班的来。
教授:『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跟刚才的类似——因为你对矩阵的迹不熟练。矩阵的迹是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所有元素的和。所以,你先写矩阵的对角线。你先告诉我矩阵的对角线是什么?』
我:『 B* A得到的矩阵的对角线,应该是B* 的第一行乘以A的第一列,得到对角线上的第一个元素;然后B*的第二行乘以A的第二列,得到对角线上的第二个元素……』
教授:『没错,你就这样一个一个的写下去就行了。』
我便照他说的做了:
教授:『很好,你写到这里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我已经被矩阵弄晕了,看了足足一分钟,什么也没有发现。
教授:『在这个求和的式子里,每一项的乘积中,b和a的下标是一样的,这意味着两个矩阵的内积,其实就是:一个矩阵中的元素,与另一个矩阵�相同位置上的元素的共轭的积,然后对所有这样的积求和。』
我瞬间明白过来了:『这个定义很优雅!』
教授:『这个跟向量的内积类似。』
我:『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啊……只是,教授,这种方式似乎有些笨拙(cumbersome),有没有巧妙一点的方法?』
教授:『这是标准的证明方法。』
我意识到自己的小聪明病又犯了,想到刚才卡在线性代数基础问题上的尴尬一幕,就乖乖的闭嘴了。其实那个问题到此并没有得到证明,但它最难的地方就是在于怎么把这个矩阵的内积具体的表达出来,而且,教授已经为我不停地讲解了将近40分钟,他的office hour的时间已经结束了十几分钟,所以我就没有继续问下去了。
我:『教授,非常感谢,我觉得我已经可以证明这个问题了。』
教授:『很好,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我:『没有了,谢谢。』
教授:『我刚才好像看你的草纸上还写了其他的问题。』
我:『那是书上的练习1.7,是基于刚才的那个问题的,所以我相信我能解决。』
教授:『非常好,继续像这样学习。』
我:『非常感谢你,教授。』
教授:『不客气。』
道别后,回想了下,教授一直在试图帮助我拆分、具体化问题,很像动态规划的思想。这种方法能很快定位到问题的困难之处,然后他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使我得到最高效的帮助。
一本书不能做到完全self-contained(现实不能,不知道理论上可不可能),总是需要些书本外的先验知识,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漏洞可能不一样,我认为office hour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的教学,补足这些不同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