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学会虔诚地对待自己彻底的内在

人要学会虔诚地对待自己彻底的内在_第1张图片

文/红V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是不可以被打倒。《老人与海》里的经典语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朝圣》的主人公哈罗德再合适不过。

哈罗德·弗莱是个65岁的老头儿,几个月前才退休,每天就修修花,整理整理草坪,生活再普通不过。没有花剪草坪修的日子,反而有种不知道做什么的无所适从感。

有一天,他收到了已经有20多年没有联系的朋友——奎妮寄来的一封信。奎妮得了无法治好的癌症,能活多久她自己也不知道,但她确定自己不久将远离人世。于是她想在临死之前跟友人好好道个别。

纵然已经有20多年没有联系,但是收到信的哈罗德,还是对于奎妮快要死的消息感到悲伤。往事慢慢浮上心头,他有很多话想对奎妮说,不知道从何说起,却还是写了封回信。

在把信寄出去的路上,哈罗德在加油站里碰到了一个女生。女生刚好有个阿姨也得了癌症,但她态度积极,她对哈罗德说: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女孩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但是她的阿姨最终还是没有躲过癌症的黑手,去世了。这个结果哈罗德并不知道。

哈罗德并没有宗教信仰,但他一下子变得很狂热。他开始相信只要自己徒步去贝德里,奎妮知道有人(还是自己很爱的人)在路上来找她,就会有和病魔斗争的信念,也就有存活的希望。

然后,他真的就这样毫无准备地上路了,连妻子莫琳都没有事先商量的。带着一颗虔诚的救友人的心,哈罗德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旅途中,偶尔他会向路人讲述他出发的原因。不管别人理解不理解,支持不支持,他反正就在诉说。偶尔这样的诉说也会换来好心人的面包,甚至还有人会请他留宿。

后来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故事,甚至媒体也报道了哈罗德徒步救友的事迹。到最后,竟然还有人自发加入哈罗德的队伍,跟他一起去贝里克看奎妮。这其中不乏有哗众取宠者,但是哈罗德还是抱着坚定的信念,越走越远。

他会在路上买些小礼物给妻子和奎妮,也会打电话和寄明信片给妻子和奎妮。(当然奎妮因为癌细胞扩散舌头切掉了,无法听电话)。虽然走得很慢,有更多的人加入后,走得更加的慢,自己的脚也常常是磨出了血,但是他还是在坚持。 最终,连开始无法理解甚至说有点儿害怕哈罗德会抛弃自己的莫琳也给与了他鼓励和支持的,在他信念动摇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是徒劳时还给他打了强心剂。

历经了87天627里,哈罗德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见到了奎妮。此时在病床上的奎妮还是有呼吸的。哈罗德默默地看了会奎妮,也没说什么,就和妻子莫琳回家了。不久,奎妮就安详地死去了。


外界似乎把哈罗德救友的信念放大,把这个故事拔得很高。我猜这跟当代人缺乏信仰,内心浮躁有关。我对于哈罗德徒步救友的信念并不觉得有多带感。但是对于他在路上回忆过去,思考婚姻和家庭里自己的角色扮演,和儿子和妻子之间的问题,最终对该怎样和妻儿相处,自己又该怎么活有了个清晰的认知感触很深。

奎妮的一封信,改变的是哈罗德内心和精神层面的东西,或者也可以说是生活态度的问题。

幼年自己不幸福的成长环境,让他形成了沉默隐忍的性格。而性格是能决定命运的。所以他和儿子戴维之间也大部分是沉默沉默再沉默的。

没有交流就无法了解一个人。戴维就像是幼年就不幸福的哈罗德同款,过着孤独没有人理解的压抑生活。不同的是,戴维抽烟酗酒吸大麻,最终还选择了上吊自杀。


对和戴维之间缺乏沟通以及他死的原因,哈罗德内心一直是耿耿于怀甚至还是有些许自责的。但他一直就把那个梗放在那里没去管他。

像哈罗德这样活得很纯粹的人来说,狂热也是件好事。活了那么多年姑且不说他活没活得明白,但是至少他是抱着得过且过和安于现状的态度的。对儿子的死及其死后和妻子的僵局,他之前是没想过去打破的。

而在徒步去看奎妮的路上,他想起很多和戴维之间的事,他意识到戴维的死跟自己没有跟他好好交流有很大的关系。他甚至觉得自己没有当好一个父亲。

其实从哈罗德的回忆里,读者是很容易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的。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过的路程,他用的是回忆。这些对戴维的回忆,让他意识到自己这些年来不大喜欢与人交流的性格,直接造成了儿子的死亡。

人这一生呐,天天都是现场直播,哪有什么后退的路啊。就像我们也许对自己当前活成这样并不大满意,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今天活成什么样子都是自己选择的。


所幸的是,纵使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哈罗德还是很虔诚地回归在自己的内心,知道了如果当初自己能好好和戴维沟通,他可能就会是一个能让他引以为傲的剑桥高材生。

已成现实的,无法改变,未来却还是有无限可能。所以看到结尾处,哈罗德和妻子罗琳来了大大的拥抱,还很肉麻但不突兀地说“我爱你”时,我留下了眼泪。为这份破冰之旅的不易感到难得,更为他们作为成人的成熟处理方式感到开心。

人的改变,真的可能就是一触即发的事情。奎妮也许也没有料到,自己的一封告别信,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家庭吧。

其实说到底,还是庆幸哈罗德有改变的自觉意识。

看完《一个人的朝圣I》后,立马就开看《一个人的朝圣II》。这两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蕾秋·乔伊斯自己也说,它不是《一个人的朝圣I》的续集,也不是一部前传。我把它称为从奎妮的角度来写的一份爱情的独白吧。

但是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朝圣II》写得很一般。

里面能让你深入思考的东西很少,而且II本里对奎妮和哈罗德的细节还是没有过多披露。它更多的是在写奎妮和戴维的细节,以借此表达奎妮对哈罗德的爱隐忍而卑微,有种读青春小说的感觉。

也许这样也算是一件好事,因为I本里没有过多细节揭示奎妮和哈罗德的关系有多好,II本里也并没有过多披露,这样反而给读者很多的想象空间。我对奎妮和哈罗德友情的或者说奎妮对哈罗德一厢情愿的爱情还是依然保持着一份好奇。

最终哈罗德和莫琳打开了因为丧子而留下的心结,还是个不错的圆满结局。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不易,有行动更不易,让我们向哈罗德致敬吧!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要学会虔诚地对待自己彻底的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