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不谈干货,不谈干货,不谈干货!

《曾国藩家书》:不谈干货,不谈干货,不谈干货!_第1张图片
曾国藩自名其书舍为“求阙斋”

断断续续地,大概两周左右,我看完了《曾国藩家书》全集,文言版。其实也不是很“文言”,晚清时的书面用语已经有点白话的感觉了,除过个别字词,基本上不会有大的理解上的障碍。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比现代语言更加精炼、高明。往往寥寥几字就能点清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真正是果核里面藏宇宙,常让人震惊得兴奋与羞愤交加。

字字珠玑。他们真的是做到了,而我们还差得远呐!

《曾国藩家书》里面收录的家信按照收信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予父母信、予兄弟信和其他亲族。其中,给兄弟的信是最多的,再者是父母,而其他亲族的信基本上一双手可数过来。

在这些家信里面,曾国藩以一个儿子、孙子、兄长的身份详细叙述了他作为一个官员、一个读书人、一个普通的人的所思所为,或自省或告诫家人。他不是有意要这样为之,家书本来琐屑,但篇篇出真情,每一篇都有真实的曾国藩的一部分,当它们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曾国藩,也就成就了一部精彩的《曾国藩家书》。

家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过必要的寒暄和家长里短,曾国藩在读书、求学、治家、养身、兵法、理财、书法、涉世等方面都谈了自己想法和见解,这些议论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在外游子的絮絮叨叨,但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沉淀和筛选,这些絮叨都成了真知灼见,不是时间创造了什么,而是它本来就是,时间只是拂去了遮挡在它表面的尘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对生活认真、对世界敬畏的文人的智慧。是的,是文人,而不是官员曾国藩。一百多年以后,曾国藩终于实现了他心底最初始最恳切的梦想,成为文人。虽然来得迟了点,但毕竟还是来了。

由于涉及的内容庞杂且都可圈可点,这套家书简直也可算得上是一部小百科全书了。要是有心为之,将里面的相关内容收集分类,几乎可以整理出不下十篇文章,篇篇“干货”,篇篇领域不同。但是,这种整理也不一定有很大的价值。一本书的重点和精彩往往见仁见智,绝不是几篇简介或导读可以代替的。况且,论“干货”的话,谁又比得过古人呢?曾公已经说得很明确了,要想真的有所收获,那就真的去读书吧。

曾国藩的家信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措辞,每一篇的称呼、落款,虽然随收信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有一个东西没变,那就是谦敬。从“跪禀”到“顺问近好”,这也许是那个年代书信格式的要求,但他将这种谦敬带到了行文内容里,带到了律己修身上。

对父母长辈,他很敬,对兄弟朋友,他很谦。虽然,那时他已经身居高位,见多识广,但还是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他们提出意见的权利。他的生活和事业,他不独断专行;他们(父母兄弟)能自己抉择的地方,他也不代替。他敬爱自己的家人,在他们心里也有一个权威的影响,但他保留了一个合适的余地,谨守自己为人子、为人兄的本分。那就是以爱之名,敬而谦之。

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家人,只有爱而没有敬和谦,这种爱很容易演变成滥施和索取,成为天经地义,而无需努力就可以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会珍惜,它就常被毁灭于无形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存感恩之心,留谦敬之意,家人的爱和别人的爱一样难得!

关于人生的得失,曾国藩说:“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他是一个很信天命的人,很多家书里面都出现了和上述话异曲同工的议论。信天命,表面上看起来也许像一种迷信,但实际上,这正是古人智慧的精妙之处。他们早在几百几千年前,就参透了一个宇宙的奥秘,即“万物盈虚之理”,事物更迭发展,但事物的总量保持不变。一个地方圆满了,必有另一个时候有缺憾。

我们一生中能得到多少,其实从我们出生的那刻就已经全得到了。此后再经历的不过是时间和我们玩的加减法游戏,但我们的人生就是这个运算过程,没有运算就没有最后的结果,所以中间也要认真地活。只不过,得,不狂,失,不丧,如此方好。

不然,你还能怎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家书》:不谈干货,不谈干货,不谈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