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长,越愿意用金钱去换取一些东西,比如出游住好的酒店,买好的课程,甚至比如前两天下雨天叫车出行,这样我在车上的时光就可以被我充分利用起来--安心地翻一会书。不是我土豪,而是我觉得用金钱换好的体验、学习和时间是非常值得的。
碰巧,这周读了这本日本作家野口真人的《学会花钱》,找到了我以上行为动机的理论基础。
01 价值和价格
书的题目很抓人,第一章就清晰地告诉你,主妇和一流投资家的判断相同,花钱的决策机制非常简单,决定因素就是我们得到的价值是否大于支出的金钱(价格)。
价值>价格,就购买;价值<价格,就观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支出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钱包,我们可以根据其特性来考量我们所花的钱是否明智,即是否符合价值>价格。
消费钱包:为了满足欲望而消耗资产、服务(商品)的行为。它的价值由效用(情感的满足程度)决定。比如最开始的例子,其实都是因为在我眼里,我得到的效用远远大于我的支出。它的价格是综合考虑效用(个人的满足程度及生产成本之后确定的)。
投资钱包:为了增加将来的资本(生产能力),而投入现有资本的活动。它的价值由将来创造出的现金流量决定。它的价格在市场上交易时,会因供需关系或者投资者的种种考量而发生变动。
投机钱包:做好会亏损的思想准备,看是否能够获得比付出的金钱更多的回报。其中赌博的价值暂且被认为由其将来产生的分红(现金)决定。
02 价值和现金流量
第二章的主标题放在今天的中国尤其是我生活的城市南京来说,肯定会非常火爆:不懂房地产,也能三分钟估算房子的价格。
作者一上来就抛给我们这样两个公式:
一般地区的:公寓价值=月房租*200
市中心的: 公寓价值=月房租*240
其实,这是运用了收益现值法,即通过将来产生的现金流量推导出物品价值的估值方法,也叫“DCF(Discounted Cash Flow)”。
这里面隐含了一个假设,即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年利率为6%,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折现率,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的100元钱比未来的100元钱更值钱,这就会涉及到折现率。
所以,一开始的公式是这么得来的:
公寓价值=每年的现金流量/0.06=月房租*12/0.06=月房租*200
同时,折现率是由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风险)的程度决定的,所以我们会假设地段较好的市中心的房子的折现率不确定性较低些,为5%,那么
公寓价值=每年的现金流量/0.05=月房租*12/0.05=月房租*240
看到这里,是不是已经觉得自己脑子不够用了,没关系,我们稍微总结一下:
我们通过这个DCF来计算商品的现值,然后与其市场售价相比,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投资(底层判断基础还是一开始的价值>价格才投资)。
这里我们运用了一个叫做净现值法(NPV, net present value)的方法,基础就是根据未来现金流量得出的价值是真正的价值,市场价格未必反映应有价值。
03 时间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现在假设,你一生中的工资总额不变,由两种方案:
一是你的工资随着你的工龄逐年递增;
二是按照能力获得相应工资的绩效工资。
你会选哪一个呢?
根据金融理论,假设我们前面提到的折现率一定的情况下,选绩效工资比较划算。因为绩效工资制度可以让你在较早时间点取得较高的工资,所以现金流量的现值大于按工龄逐年递增。
同时,在考虑到时间因素时,我们除了把握货币价值外,还要考虑自己对金钱的效用(满足程度)。
1.未来能获得的金钱对于当下二十岁的人和八十岁的人带来的效用时不同的。从平均预期寿命的角度考虑折现率,时间越长,折现率越高;
2.计算未来效用所使用的折现率时,要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变成了“另一个自己”,兴趣爱好思维模式等都会发生改变。
3.从人的感觉来说,“现在”是最重要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短,人们感受到的效用会大幅减少;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效用减少的幅度会渐趋平缓。比如你马上要去乘坐的航班接到通知,因天气原因停飞;和你接到通知,你两天后出差的航班取消了,感受的效用减少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时间因素在起作用。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曾说过下面一段话:
在“明天得到两个苹果”和“今天得到一个苹果”两个选项中,选择“今天得到一个苹果”的人,也会在“一年后得到一个苹果”和“一年零一天后得到两个苹果”中,选择“一年零一天后得到两个苹果”。
04 概率的错觉
概率论可以说是一门“神之视角”的学问,我们经常会有错觉是因为很难客观地把自己当作样本来看待。
前面的内容比较烧脑,这里先引入一个比较好玩的游戏,其实是著名的三门问题。
场景有点类似于我妈经常在家看的中央三台的节目:
你是一个竞赛的获奖者,在你前面有ABC三个保险箱,大奖100万在其中一个保险箱里。你先选择了A,然后主持人说先打开B看看,结果B里什么都没有。这是主持人问你:“你确定选A吗?现在可以换成C。”
你是否会换呢?
实际上,换成C保险箱后获得100万的概率是坚持选A保险箱的两倍。
原因是在B保险箱打开前和打开后,A保险箱中放有100万概率都是三分之一不会发生改变,期望值都是33万日元。而在B保险箱打开前,100万放在B或C保险箱中的概率是三分之二。但是在弄清楚B保险箱中没有奖金的瞬间,C保险箱中有100万奖金的概率就变成了三分之二,选择C保险箱时的期望值就是33万。和继续选择A保险箱相比,期望值增加了一倍。所以,有时候依靠直觉,可能会错过好不容易得来的机会。
是不是很有趣?我们再来认识几个关于概率的概念。
1.人们总是选择遗忘先验概率(指根据以往经验和分析得到的概率)。比如美国911后,许多美国人出行不乘坐民航飞机,选择自驾。结果在2001年10月-12月期间,美国全境因机动车事故死亡的人数,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1000人。其实,飞机事故的发生概率要远远小于机动车事故,但是,恐怖袭击事件引起的恐惧感,让人们遗忘了这个先验概率。
2.大数定律:实验次数越多,越接近理论值。比如抛硬币次数足够多,会发现正反两面是五五分。
小数定律:认为人类行为本身并不总是理性的,在不确定性情况下,人的思维过程会系统性地偏离理性法则而走捷径,人的思维定势、表象思维、外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出现系统性偏见,采取并不理性的行为。大多数人在判断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往往会违背概率理论中的大数定律,而不由自主地使用“小数定律”,即滥用“典型事件”,忘记“基本概率”。也叫赌徒谬误,是人们误解“回归平均(当上一次的数据和平均值偏差较大时,下一次的数据会比上一次更接近平均值)”的原因之一。
所以,即使困难,要想克服概率的错觉,我们需要剥离描述干扰,看到本质的规律是什么样的,方能做出理性判断。
05 判断的习惯
主标题更有意思:明知不可能还一直买彩票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买彩票中一等奖的中奖概率是非常小的,可以说几乎为零,但是“几乎为零”是需要非常注意的一句话,因为”几乎为零“并不是零。
行为经济学的鼻祖丹尼尔 卡尼曼提出的理论中,有一种解释说“人们对于较低的概率会反应过度,对于较高的概率就会反应不足”。
按照这个理论思考,人们会高估一等奖中奖率这个几乎为零的概率,低估不中奖这个很高的概率。
卡尼曼和他的朋友阿莫斯 特沃斯基通过各种实验,得出了利用理论概率计算主观概率的公式。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当理论概率在35%以下时,主观概率高于理论概率;当理论概率在35%以上时,主观概率高于理论概率。
卡尼曼还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我们感受到的满足程度的变化量随着获利或损失的增加而递减。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比如说你去品尝一个非常非常美味的甜品,你吃第一次和吃第二次感受到的美味效用是递减的;再比如说公司给你加工资,第一次给你加1000和过一段时间第再给你加1000,你的开心程度是不及第一次的。
06 风险和回报
这里金融理论中提到的风险指的是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含义是不确定影响的事件是否会发生而并不是危险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会发生的可能性。
所以风险用统计学的语言表示就是标准差。
比如说你打算同时开一家法国餐馆和一家拉面店,两家店的开业资金均是100万。法国餐馆的客单价和利润都较高,但是顾客的周转率较低。每天来店里的顾客人数有限,每天的营业额变化较大。拉面店的客单价和利润都较低,但顾客周转率高,因此也可以创造收益,并且来店里吃饭的顾客人数比较稳定,每天的营业额大致相同。所以你就会发现标准差较大的法国餐厅的风险会更大一些。
在谈到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风险低、偏差小的方案投资价值更高。
07 绕道的价值
人的价值不是由他拥有的现金总额决定的,而是由他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大小决定的,所以特别是年轻人首先必须掌握的是挣钱的能力,而不是存钱的能力。
在企业中,我们的排序应该是人,物,钱。
因为企业的价值是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价值:
现金不能产生现金流量。应收账款也只能变成现金,无法创造现金流量。
工厂设备等固定资产,他们自身就可以创造现金流量。
但是能够比工厂设备等创造更多现金流量的是:人。
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价值,我们不要让手头的现金停滞不动,应该永远意识到要用这些钱对自己进行更好的投资。庆幸的是我在还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不断地在用手上的现金对自己进行再投资了。
同时,我们要提升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在慎重管理风险的同时,活出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