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晋,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香港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创办人之一。
在葛兰素史克做了五年医药代表后,杨国晋被提升为销售管理,之后相继做过培训经理、部门经理、香港公司的总经理,而且一呆就是16年半。
1994年,杨国晋离开了葛兰素史克,开始了他在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的弘扬中华养生的征程。杨国晋进入李锦记后,先后推动李锦记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成立“香港传统中药研究中心”,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的合作,有些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联合实验室。
已举办了21届的香港书展早就声名远播,殊不知同样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暨会议(以下简称“现代化中医药展会”)也是实力不凡,势头正劲,将于本月12日举行的第九届展会就吸引了超过135家来自13个国家及地区的参展商。
作为一个连接内地和国际中医药界的桥梁,如何帮助古老的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国门,跨越天堑,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疾病和提升亚健康人群生活素质方面的价值,恰逢现代化中医药展会的创始方、主办方———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就对杨国晋会长进行了独家专访。
曲线进军国际市场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科学,受到近代西医学的不断冲击下,从而造成目前临床治疗中,强势西医对弱势中医的局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是全球最严格的医疗产品验证和监督管理机构之一,获得了其认可就相当于获得了“世界通行证”。但我国至今尚无一例中成药通过FDA认证,从而以药品身份出口到欧美医药市场。
杨国晋:表面上看中药占医药比重不大,但我们发现其实西药中的25%是来自天然植物的提取,例如罗氏公司的知名抗流感药物“达菲”有效成分莽草酸就来自八角茴香,而且不少激素类的软膏也是来自于植物药提取。可见我们中医药大有前景,只是看我们如何发展利用。看日本汉方,取自我国《伤寒论》中的6、7条,日本人对其专心投入大规模科研制作,结果研制出的药被西方接受度比我们高很多。
中医药不为西方人所接受,主要是指中药,成分复杂,存在很多未知数,这和要求用确切数据和临床实验的西药存在一定距离。但中医药走入西方社会的路并非完全被堵死,针灸就在西方国家接受程度很高,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就宣布,2012年当地中医师将获得政府的正式注册管理,这意味着当地的中医师、针灸师、中药剂师都将获得法律承认。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必在“中药”这棵树上吊死,FDA这条路行不通,换一条路走,还有其它很多中医药产品可以推荐,如中草药健康产品,不少中药产品在美国和欧盟国家都只能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来销售。
与美国药典等国际权威机构合作,助力企业
目前来看,中医药打入欧美主流市场总体上还是比较困难,但加强沟通和了解,有助于彼此距离的拉近,澳大利亚官方对中医师的认可为中医中药打开西方其它国家的大门起到示范作用。
杨国晋:中药的现代化就是质量、功效、安全性的标准化,但国际间对中药产品的准入条件一直未有共识。因此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早在三年前与美国药典签订协议,在大中华地区引入食品补充剂认证计划,帮助本土中药公司的产品安全及质量,争取美国药典的认证,希望将中药产品国际化。
不光是美国药典,我们与FDA,以及欧洲、日本等专业权威机构也有很多交流,同时也有邀请这些机构的专业人士等前来会展做交流报告。主张一起共同订立标准,不被动参与国际中药的标准制定,例如国际中药的准入条件。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广东一直着力打造中医药强省地位,医药产业被列为广东省的第九大产业,而且针对的主体就是中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进一步加强推动“产学研结合”,中医药产业也不例外,国内最主要的中医药院士大多受聘于广东省。来自香港现代化中医药展会主办方也看到了内地这一利好信息,以及产学研结合在中医药产业中的美好前景,在展会上积极安排企业、科研单位、高校一起交流互动,加深了解,促进合作。
杨国晋:研发一个新药往往需要资金、时间、人物力得大量投入,例如上世纪90年代,开发一个新的西药,前后要投入3至5亿美元和大约十年时间。跨国制药企业开发新药较多,而国内的中医药企业,往往受环境及自身限制,很少有能力去做持续的研发。因此搭建产、学、研平台,让企业能借助研究和学术机构的软、硬件,开发出中医药新产品,对企业自身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化中医药展会上,就有企业展览、学术交流、健康讲座多种形式,产学研融合在一起,满足企业现代化产业升级的更多需求。
而且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是很有生命力的交流平台,它属于全世界,通过强大的凝聚力把世界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使命联系在一起。如果会展只有会议,没有产业的积极参与,是不能把各个国家的专业、大学专业教授的研究成果与产业的产品、服务相结合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