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指导人生的小书——《简单的逻辑学》书评

这本小蓝书的作者是美国的D.Q.麦克伦,封面上介绍它被香港中文大学奉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内书店视为皇冠书籍。相比我们中国内地,关于逻辑的书还没有被上升到皇冠的高度,尤其我们的小学基础教育,为什么不能开设这些有关如何阅读、如何思考、以及培养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类的书籍呢?而这些都是学习的最基本的东西。

这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两大块:逻辑的重要概念和方法。

第一块内容里,作者先厘清了逻辑学的几个关键性概念,比如事实、观念、理解观念的顺序,沟通的步骤以及逻辑的基本原理。

作者指出,学习逻辑必须先要知道:什么是事实?

事实有两种基本形式:事物和事件。前者需要实地考察辨别真伪,后者则需通过史料考证。两者都是客观的事实。

有了事实,我们就会对事实产生主观的观点,这就是从对象中产生观念。观念是对事实的主观反映,也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观念可以分为简单观念、复杂观念和错误观念。简单观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简单明了,复杂观念与事物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错误的观念则是我们对客观事物偏离本源的错误反映。

我们对事实产生观念以后,必须要寄托语言。语言是思考的最后一个环节。语言要忠实地表达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作者特别强调,有时候我们词不达意往往还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搞清楚自己头脑中蹦出来的思想火花到底是什么。这句话说得太对了,看过一些辩论比赛的节目,辩论手在辩论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厘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以及与辩论主题的相关性,就只忙活着煽情或者搞笑,把自己的辩论弄成了一场跑偏秀。

我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应该使自己的语言和观念匹配,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当作客观的事实,且要避免使用模糊、多义的语言。

那么如何避免产生歧义呢?我们要学会如何给事物下定义。方法很简单,就是根据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给它一个位置,先将其放入最相近的类别,再确定不同的特性。例如大多数女人最关心的问题,即定义“男人”。首先,男人是人的一种,这是他的共性,其次男人有很多不同于女人的特质。

逻辑的终极目标就是真相,真相是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的正确观念,是我们思考的终极目标。

真相包括本体真相和逻辑真相,逻辑真相就是命题,它是逻辑的基石。但命题必须建立在本体真相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表达的观点的正确性还是要建立在可靠的事实之上。如果这件事都是假的,你的观点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给事物定义之后,我们在表达观点时还要注意连贯,要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总之,“准确、连贯”是表达观点时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说话、写作的基本要求。

接下来,作者又阐述了逻辑的几个基本原理。

首先是逻辑的四大定律: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又称为因果原理)和矛盾律。

同一律强调事物只能是其本身,即认知的正确性。排中律是说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要么是,要么非,不存在中间状态。充足理由律则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充足理由。

矛盾律是同一律的延伸,是指在同一时刻,某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四个定律,只有充足理由律讲的是因果逻辑,其他三个都是在说判断事物的属性,强调“是与非”的问题。

其实我们学习逻辑乃至思考问题,要搞清楚的也正是这两方面的问题,即“是什么,不是什么”以及“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

此外,在认知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真相的灰色地带。在那里,真相不能被清晰确认出来,但作者又指出,真相总是会浮出水面的,否则就跌入不可知论了。

所以说,万物都有其根源,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对于“A导致B,B再导致C”这种系列性的问题,我们只有依次解决了A和B,才能最终解决C。

既然万物都有其原因,那么原因又有哪些呢?作者说,原因主要分为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分别来说,动力因就是它的活动可以决定某个事物存在与否或者改变其存在状态。目的因就是行动的目的,对于客观事物来说,就是它的功用。质料因是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而事物的特定性质就是形式因。形式因是决定一个事物非此即彼的特殊性质。

作者说,不是所有类型的原因都可以根据因果关系应用到所分析的事物上,但是针对某个事物,可以确认的原因类型越多,我们对事物理解得就越深刻。

叙述完逻辑中要掌握的重要概念,接下来第二大块内容就是逻辑的方法,也就是——论证。

最有效的论证是直言命题。在论证时我们特别要注意一个命题的量,也就是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概念的周延问题。

这只是一个引言,接下来作者就详细说明了作为逻辑学的语言——论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论证有三种思考方向,第一是推理。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导出结论。如前面提及的,前提必须正确,否则再好的结论都是无效的。

推理可以从全称推向特称,如果全称成立,其特称也必然成立。反过来就是从特称推向全称,但是如果特称成立,全称却不一定成立。我们在思考时,如果认为特称成立,全称就一定成立,那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第二种是断言。作者说,断言就是谓项附着于主项的观念联结过程。这句话有点深奥,我理解为,断言其实就是判断。

断言与现实客观秩序契合,就成立。另外,我们要尽量使用肯定命题,但对我们来说,有时否定命题更委婉。

第三种思维方式是比较。当我们比较两个事物时就会发现它们或者完全相同或者完全相似,或者截然不同,或者部分相似。但我们要注意不能遗漏事物的主要特性。比如我们不能说青蛙的眼睛很大,苍蝇的眼睛也很大,所以两者就是一种动物。

以比较为基础,一个最普遍的论证形式就是类比论证,类比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经常出现的一个类比论证就是已知A和B具有足够多的相同属性,以此推论他们之间的一些非显性的其他特性也是相同的。这个论证是不正确的,虽然它极有可能。

如果说真相是逻辑的内容,那么论证就是逻辑的结构形式。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论证呢?

作者提到三种简单的论证形式:联言论证、选言论证、条件论证。

联言论证是说,如果A和B都是真的,那么A和B分别也都是真的。

选言论证是事物的或然性,即A或B里有一个是真的,不是A就是B。如果A是真的,B就是假的;如果B是真的,A就是假的;反之,如果A是假的,B就是真的;如果B是假的,A就是真的。

条件论证又称为假言论证,是一种假设性的推断,前提是A和B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具体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肯定前件:

前提:如果A成立,那么B也成立。

条件:A已经成立。

结论:B肯定也成立。

第二种是否定后件:

前提:如果A成立,那么B也成立。

条件:B不成立。

结论:A肯定也不成立。

作者强调,严格逻辑学意义上的条件论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其实很少见,因为鲜有A和B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情况。大多数时候,我们口中的“如果,那么

”都是不存在必然联系的,逻辑不严密的,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即使前提实现,我们也不一定能得到论证中的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条件论证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严谨地建立我们的论证,保证结论出现的最大可能性。

上述都是论证的简单形式,比它们复杂一些的论证形式是推理中常用的三段论法。

三段论推理的根据是,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简单地说,就是为前提和条件中提出的三个概念画范围,然后得出相关的结论。

不管是联言论证、选言论证、条件论证还是三段论都属于演绎论证,是从一般推论到个别的过程,得出必然性的结论。与之相反,还有一种归纳论,是从个别指向一般,得出的是可能性的结论。

但这些还都是论证的方法,即推理的整个过程,展现的是推理的核心,即在最简单的形式里,它使我们从一个观点出发并接受另一个观点。

但我们要如何评价一个结论呢?作者指出,先要保证前提真实、有力,其次要限制数量,并要了解听众的需求。最后就是要检查前提和结论的相关性,确认论证结构合理与否。

说完正确的推理论证是什么样子,在全书的末尾,作者又例举出我们在现实生活几种常见的论证错误,非常详实。例举如下:

1、不可知论;

2、玩世不恭;

3、眼界狭窄;

4、情绪干扰判断;

5、只讲真诚忽略正确性;

6、条件论证时否定前件或肯定后件;

7、中项概念范围不周延;

8、利用多义的前提偷换概念;

9、循环论证;

10、 稻草人谬误;

11、 民主谬误;

12、 对人不对事;

13、 滥用专家意见;

14、 不能量化的事物量化;

15、 见树木不见森林;

16、 分类错误;

17、 混淆视听;

18、 无力反驳的就是正确的;

19、 假定两难的选择;

20、 以时间顺序论因果;

21、 只讲目标,不择手段;

22、 不论证或简化论证。

最后,作者在后记中指出,避免错误推理的陷阱固然重要,但我们还是应该花更多精力来领会逻辑思维的正确原则,毕竟这是有效思考的前提条件,也是日常生活的行动起点。逻辑之所以还是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其与人们的日用常识紧密相联,人民能运用逻辑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西方文化求实证,中国的文化讲平衡,所以前者重逻辑,后者偏感觉。我们的文化和教育长期以来都不太强调逻辑思辨,但这种局限性正在慢慢被纠正,比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比如“认知力”已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

逻辑是通往真相的钥匙,也是提高认知力的敲门砖。所以无论是从对传统偏颇的纠正还是适应当下的形势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书籍。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着重有如下几点:

第一,词不达意的原因往往是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要表达什么。也就是逻辑不清。

第二,书的第38页,作者说:“每一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将反映出其根源的特性。”

这句话太有道理了,其实每一个失败的人,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每一篇爆文,除了文字以外,都有其成功的理由;每一个反常的现象,也都有其自身合理的解释。

第三,为事物下定义的方法。先找出其共性,再分别指出其个性,也就是根据该命题与其他命题之间的联系给位置。

这一点很重要,对我来说,可以触类旁通地理解为写文章的心法。比如一个热点出来,可以先说大多数人的看法,官方的合理解释,然后再分析其发生的特殊原因。

第四,事物的概念是有其外延的,说话、思考问题时要学会在头脑里给你要思考的问题画圈,避免犯那些非逻辑性思维的错误。

一直以来,我其实是一个逻辑思维很弱的人,但缺什么,就要补什么。比如自己的人生,你一路走来的不肯舍弃的理想、陪伴你的人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命题,这个命题是不是正确,是否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看完这本书,很多很多事情都值得我好好思考,重新估量。所以,这本小说甚至可以影响人们的人生决策。

Ps:我很好奇所有动物是不是都有逻辑?比如我家狗狗,他的脑子里也有和我一样的逻辑推理过程吗?大多数人为说没有,我表示很怀疑。

本体的真相或许是无穷尽的,但应该都是可知的,前提是我们的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指导人生的小书——《简单的逻辑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