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败(挫折)的四种选择

R·阅读原文片段

《提问的艺术》,184-185页

我们准备了一份很具前沿性的报告。这份长达172页的报告集最新的资本市场理论和分析建模于一体,涵盖了各种图表,绝对可以和诺曼底作战计划相媲美了。我们为这份报告的深度、全面性以及敏锐度感到自豪。但我们在第一次推荐演示会上就遇到了麻烦。当我们刚刚开始演讲时,对方负责零售业务的高管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攻击我们分析的每一个方面。他们早就预料到了我们的结论,甚至还请了自己的经济学家来驳斥我们分析模型中的假设。对此,我们毫无防备。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我们只能独自舔着自己的伤口。
此时,办公室里一片沉默,大家都很郁闷。20分钟后,我们都开始指责客户不该否定我们经过细致调查得出的结论。

詹姆斯(老板)一直没说什么,他抬起头看着我们问道:“你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同事们面面相觑,都在回避詹姆斯的目光。
“好吧,”我自告奋勇地说道,“我们之前应该多花些时间与负责零售业务的高管沟通一下。”

“没错,”詹姆斯说道,“还有吗?在了解有影响力的任务方面你们学到了什么?“
“归根结底,这不仅仅与数字有关,“我回答道。”他们对自己的业务有着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个方面很情绪化,我们必须从不同的层面去考虑——理性的、感性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信服。“

I·拆书家讲解引导

面对挫折和失败,我们常见的态度有:
1)自我贬抑——我真是没用,把事情又搞砸了;
2)埋怨别人——要不是他,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3)阿Q式的自我安慰——算了,砸了就砸了吧,就当它从来没发生过;
4)自我总结:从中我学到了什么?或者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没做好?哪些忽略了?下一步该怎么做?(What’s working? What’s not working? What’s missing? What’s next?)

这也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说的“积极主动”,把事情从关注圈转移到影响圈,想想自己还能做什么。从错误、挫折中总结经验教训,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会让我们过去的经验变得有价值。此外,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们遇到挫折时的焦虑感和无力感,让心情变得开阔起来。

举例来说,我自己是个老师。有一个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太活跃。给他们上课常有一种挫败感,哀叹,“他们这么这样啊?枉费了我花那么多心思去准备!“我该做的不是埋怨学生,而是自我总结:不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准备的东西很难收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以下是我需要加强或可以采取的行动: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对课堂的期待,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游戏等互动环节,甚至鼓励他们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我是个容易被别人的看法左右的人,也就是自信心容易受到打击,也容易自暴自弃。

比如,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初期,受到很多质疑的声音。有人质疑我的写作能力,有人否定我的写作素材,也有人不给任何反馈地直接取关。

这些留言看多了,我开始怀疑自己,我写作是真的不行,我是不是要放弃写作这个爱好。有一段时间因为不想听到外界的声音,直接关闭了朋友圈。

但其实我要做的是,把这些建议也好,批评也罢的留言当做反馈,从而确立我下一步的行动:

● 去清博指数的排行榜选择10个公众号,看看他们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思路是什么;
● 每次写一个文章出来,邀请三个好友读一遍,请他们给出一些修改的建议,最后再发出;
● 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写的是自己的事情(或曰自嗨),但其实这个对别人根本没有用处,或者说别人不care你过什么样的生活;

A2(以后我怎么应用)

  1. 规律总结:
    面对困难和挫折,理性的自我总结比怨天尤人更快地让你走出困境;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我们总是容易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这个时候不是要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弃,而应该进行自我总结。同时,也要相信,“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我们的资源”。从而缓解我们遇到挫折时的焦虑感和无力感,让心情变得开阔起来。
  2. 执行时间:本周
  3. 执行计划:针对工作提案被拒绝的挫败经历,做自我总结
  4. 执行拆解:完成后写作分享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失败(挫折)的四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