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对话的学习——佐藤学《走向对话,学习的快乐》读书札记

建构对话的学习——佐藤学《走向对话,学习的快乐》读书札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走向不断修正的自我认知、自我设计与自我拓展

走向不断修正的自我认知、自我设计与自我拓展,或许,这就是初中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人是追寻意义的社会性动物。价值观的探索始终是本质的追求。这并非是外在道德律的约束,而是内在的自觉。研究性学习只是启动了一种唤醒的程序。

周日(2013年11月10日)读佐藤学的《走向对话,学习的快乐》,非常受启发。学习的本质就是展开与客观世界、他人和自我的三重对话,在建构其三重关系中,建构外在世界、同伴和自我的概念,杜威和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确实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学习不仅仅是知性的,也是德性的。其背后是完整的人。

2、关于学习概念的诠释

在第四编《构筑学习的共同体》之第六节《从“勉强”到“学习”》中,佐藤指出,在日本以“勉强”为表征的学校文化带有一种广泛性。他在指出“勉强”和“学习”的区别的时候,评价这样两种诠释是过分简单。“勉强”就是“勉强就是强制”,而“学习就是自主钻研”。他认为,存在“自主”的“勉强”。(P332)他选评了定义,认为,“勉强是不断地告知终结”,“学习是不断地准备开始”,这是出色的回答。确实,这样的回答让人心动。“勉强是向前、向前”,“学习是反复回味”。

“学习是不断地准备开始”,让我想起了研究性学习的问题中心主义的学习,发现问题,并且为问题的回答来做好准备,这样的学习才是激动人心的。“学习是反复回味”,确实如此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人就发现了学习的奥秘,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两种课程

佐藤学先生在诠释和批判的时候,特别注意重建概念。当然,其中一些理论,对于我来说是全新的。他的视野很宽广。前一段时间读西方文论,关于阐释学,解构主义等等的一些概念,我略有了解。确实,在具体的研究之中的借鉴很有意思。先来看佐藤学先生关于“课程”的概念。

在《学习的文化领域——重建课程》这一节中,佐藤学抛开关于课程外部的所谓的“制度性框架”或者“教育计划”涵义,直指课程的本质含义。“课程”的语源是拉丁语的“跑道”,是在“人生的阅历(经历)”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词。其核心是“学习经验之总体”的概念。这个核心有三层涵义,第一,表现儿童的学习中所经验的文化内涵,第二,组织其学习内容的教学大纲,第三,意味着使学习内容制度化了的学科与教材的组织。佐藤学认为,这三者中,第一项是本质的。这样的概念让人很受启发,大开眼界。

这样的概念诠释,使得课程从僵硬的制度走向人性的、文化的制度。佐藤学指出,目前的课堂中已经出现了“超越现行框架的课程实践”。

从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来看,佐藤学把课程样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阶梯型”课程,另外一种是“登山型”课程。这样的划分方法确实很有意思。他深刻揭示了两种课程样式的背景、各自特点和问题所在。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泰罗“科学管理原理”背景下的现代学校中广为运用的就是“阶梯型”课程。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单位组织单元。其特点是“目标一元化,过程一元化”有效运作,正如布卢姆把能力的个别差异置换成为“时间差异”,主张“掌握学习”那样,“阶梯型课程”把学习成就和学习者分等分级,其所谓的“个性”就是步步攀升的速度差异。其最大的局限就是“轻视儿童互教互学的社会过程”,其程序越是精致化,“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学习活动”越是以精细的要素的阶段性系统加以组织,就越加剧了学习的个人主义化(其实就是孤立学习,封闭学习)和学习结果的序列化。其结果就是导致学习者的孤立化和学习内容机械分割的危险。

另外一种课程样式“登山型”课程。其特征是以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其组织单元是“主题—经验—表达”。在这类课程中,目标达成被视为价值,达到顶峰虽然是目标,但其价值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及其快乐。在“登山型”课程中,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速度登山。随着一步步攀登,视野开阔,乐趣无穷。即便不能到达顶峰,也可以享受攀登过程中的意义体验。“登山型”课程是以杜威实验学校为出发点的儿童中心主义学校的单元中实践的。

我觉得,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就是这样的一种“登山型课程”。佐藤学指出,这类课程是以文化性、学术性经验同儿童学习经验的共同性与连续性为原理形成的。文化、学术,就其本质说,是按照“登山型”原理组织的。(这里有没有循环论证啊?我怎么感觉有些绕呢?)而“阶梯型”组织不过是以“效率性”原理。佐藤学指出,后者的人为性对于文化价值造成了损伤。

佐藤学进一步指出,“登山型课程”中,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分配者,而是作为“导游”,发挥着引导儿童学习经验成为有意义经验的作用。在实现这类学习中,决定性的重要问题在于,一个“登山”中(单元学习)中,如何组织文化价值高的经验。不至于陷入活动主义、体验主义、态度主义的沼泽地。在登山型课程中,建构起能够应对“阶梯型课程”的“学科、教材”的文化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其实,这个课题,我的理解,其实就是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建构学科课程高级学习的主题和方式的课题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建构对话的学习——佐藤学《走向对话,学习的快乐》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