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当你“舍弃”便是“得到”的开始

  因为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的一部著作《断舍离》,“断舍离”在中国成为时尚新词,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这本书几乎成为一剂醒酒药,唤醒了迷醉众生。

  于是我开始思考:我的生活中是否有不需要的东西,是否有多余的废物?


我打开衣柜:本来觉得这件衣服已经两年没有穿过,却觉得丢了怪可惜,它变成了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遂将它一直保留下来。长此以往,渐渐发现衣柜里更多的衣服丧失了活跃度,俨然变成某段尘封的历史。有时,你不断的买衣服,却总发现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穿新衣的喜悦度……

    如此这般,我们不断的增加着物品:唇膏、口红、唇釉、唇彩;手提包、双肩包、单肩包、迷你包、购物袋、手拿包……似乎只有个人所拥有的物质数量的持续增加,才能物化、量化个人的成就感。仿佛人生的价值也指向了加法,而且是无止境的加法:物品数量要不断的增加、微信朋友圈的数量要不断的增加、所谓增进友谊的饭局要不断的增加……某个集体狂欢的间隙,心里会有种莫名的失落:加法的人生,并不意味着欢喜与得到。


    从身无分文的大学生到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虽然数量不多却感到无比激动,因为那是生平第一次用我十年寒窗苦读获得的知识,转化成了价值!可是后来工资数量的增长再也没有刺激到曾经的那根儿心弦,于是我归咎于工资涨的还不够!!这是一个怪圈:物质的增长满足了某种虚无的欲望;又成为新的更高欲望的起点等待更大的物质膨胀。这就像叔本华所说:“生命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便无聊”到最后发现:无限膨胀的欲望再也难以用物质来衡量……

    到底哪里出了错?

    是人设的人生公式出了错,在一个物质无法满足幸福感的年代里,人生价值或许不该指向“加法”,为什么不是“减法”?


    我们曾那么在意的物品拥有之后又能怎么样?曾那么在意别人眼里我看上去如何?却从未在意我自己到底怎么样?

    某个物品虽好,却不适合我,我不要!我看上去挺漂亮,却不是我的风格,我不要!一桌子山珍海味,却不能给予我价值实现感,我要冷静思考——肚子饿喂肚子,脑子饿喂脑子,始终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能力。

慢慢我发现:我不能被外物所累,不能被外界的标准所累。我要断  舍  离,要从外界的评价体系中转移到自己的坐标系中,我没必要在别人的地图上寻找自己的路。

    断,果断;舍,舍弃;离,抛离。果断地舍弃浮夸的、从众的价值观,抛离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的行为。很多的物品并不是必须的,舍!很多人际关系并非有效的,断!突然发现:真TM的清爽!

这个时代,在下属面前装个爷儿、在领导面前装个孙儿、在朋友面前摆个阔儿……是的,这个时代,都是演员,大家演技都不错,唯独不敢演自己。断舍离,不只是物品,更多是一种观念与行动。更是自我了悟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当你“舍弃”便是“得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