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心灵细腻温润起来,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诗意起来

让我们的心灵细腻温润起来,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诗意起来_第1张图片
出淤泥而不染



让我们的心灵细腻温润起来,

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诗意起来

——有关于小学中段年级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爱的教育”的尝试

        上虞市崧厦镇华镇小学 叶迎春

【摘要】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必须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以写作来唤醒、激励和鼓舞孩子们更加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从而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爱读,乐读,会读;爱写,乐写,会写。

【关键词】心灵细腻温润 生命鲜活诗意 语文课堂 阅读和写作

不知为什么,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上,在我们的小学生习作中,我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本不该出自孩子们之口的话语、言语,却非常顺畅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或是从孩子们的笔端汩汩涌出,常常会在震惊的同时为当下一些孩子精神生命的冷漠和粗糙,言语表现的不敬和蹂躏感到深深的叹息: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有时会变得这样没有人道,没有同情心,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是什么让本该天真烂漫的孩子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变得如此早熟,而又如此地不可思议?孩子们心灵的苍白,情感的贫乏,感悟的残缺何时才了哪!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是人生最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的吴勇老师在《让儿童拥有一颗饱满的“文心”》一文中说:“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儿童写作上,但对写作主体——儿童却缺乏足够的体认,对儿童写作行为的发生以及运动过程更是知之甚少。”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一文中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于是在我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苦苦地思考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语文精神的熏陶和滋养?如何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语文阅读和习作的关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以写作来唤醒、激励和鼓舞孩子们更加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自由表达和平等交流,从而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爱读,乐读,会读;爱写,乐写,会写?

现就结合自己的中段年级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关于“爱的教育”这一主题所开展的一系列阅读和写作尝试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缘起:沉默《可贵的沉默》中那可贵的一分钟

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后不久,清明节假日刚过,我在自己班上《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位叫王圣民的老师写的一则教育札记。课文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表示祝贺,孩子们因此感到骄傲和快乐;然而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却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在这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先让他们完成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这篇课文讲了这么一件事:上课时,老师问同学们:“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孩子们都(    )地回答:“知道!”老师又问:“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    )吗?孩子们全都(    )地举起了手,有的还(    )地(    )。可当老师问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霎时,教室里(    )下来,老师又问了一遍,才有几位女学生(    )地举起了手。可向爸爸妈妈祝贺过生日的,一个人也没有。孩子们(    )了。”

孩子们很顺利地从课文中找到了相关词完成了这道填空题,在检查校对时,我随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结合课文插图进行有关字词的辨析和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破折号并找到文中带有破折号的这一个句子——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pie)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qia)恰在那满脸的犯(fan)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指名几个孩子读后,我告诉他们:“其实,这个句子中包含着两个句子。而现在作者用一个破折号把两个句子连在一起,变成了一个句子。请同学们再来细细地读读这个句子,注意破折号前后的文字,你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孩子读后马上站起来说:“这些孩子为什么还是可爱的呢?他们不是已经犯了错误吗?”于是我就引导孩子们展开讨论,在进行前后部分课文内容的学习后,得出破折号在这儿的用法:孩子们已犯了错,本不应该觉得可爱,可作者却说他们可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作者正是想到我们读者读到这儿会产生矛盾,于是要解释一下,或者说明一下,就这样用一个破折号,然后在破折号后面加以说明和解释。这就是破折号这个标点符号用在这里的可贵之处。

在初步懂得文中这一破折号的用法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然后跟孩子们说:“你知道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吗?请同学们静静的,让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来思考,好吗?”

待孩子们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后,我请同学们把刚刚的思考写在作业纸上 ,写好后进行交流。最后回到课题《可贵的沉默》作结: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这足足一分钟的沉默中感受到了父母给予他们的很多很多的爱,孩子们在沉默中反省了自己,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更要回报爱的道理。这是多么可贵的沉默啊!同学们长大了,懂事了,会体贴关心人了,这对一位跟你们一样的这样一群可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老师来说,又是一种多大的欣慰啊!所以这位老师最后这样说(一起深情并茂地读最后一段课文):“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以上是我的第一课时教学,隔了好长时间,我记得是在玉树大地震后才又上了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其中第二课时则作为我校的教研课。课后我常常会这样沉思: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到底该怎样来向我们的这些可爱的孩子进行我们的母语教学,又该如何在我们的阅读课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就这样我开始把我的每一堂语文课当作我的一次生命享受的过程,一路思考着,摸索着,前行着,实践着。

承接:劝慰《爱的教育》一书中失去母亲的卡罗纳

学习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中的《卡罗纳》一文时,是在四年级的上学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学到最后,为了让孩子们更能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项写话练习——让孩子们写一写假如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会怎么劝慰卡罗纳。下面则是几个孩子课堂上当堂写就并交流的一些内容:

一个孩子说:“卡罗纳,你别伤心了,我们一起回家吧!你虽然失去了亲爱的母亲,可是你还有我们呀!我们一定会尽所能地给你爱,给你温暖的。”

一个孩子说:“卡罗纳,你尽情地哭吧,没有母亲不是你的错,世间万物一切都会有酸甜苦辣,人总有生老病死,你母亲虽然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们会陪你的,你可一定要坚强哦!”

一个孩子说:“你不要再伤心了,人死是不能再复活的,无论你再怎么哭也没用啊!你妈妈会在天上看着你,她可不希望你一直哭。所以你就别再伤心了,让你妈妈好好安息吧!”

还有一个孩子这样说:“你别太伤心了,我们大家都会一起关心你,帮助你的,我们不会让你一个人孤单的,你一定要振作啊,你的母亲在另一个世界正看着你呢!如果你不振作起来,你的母亲会很伤心的,她在那个世界一直望着你,爱着你。”

还有一个孩子这样说:“别伤心了,卡罗纳,虽然你妈妈去世了,可你还有我们这些好朋友呢!我们一定会给你温暖的。其实,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你一个没有了母亲,也有许多孩子失去了亲人,何况,你还有你的父亲呢,我相信,你的父亲一定会给你母亲般的呵护的。”

课堂上,听着孩子们的交流体会,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谁还能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同情心,没有爱心?孩子们的心正在渐渐地变得细腻而温润起来。当时我真的好想跟孩子们说这样的话——“我可爱的孩子们哪!老师真的好为你们感到自豪呢!”我发现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无论是阅读课还是写作课,无论是口语交际课还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转换: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爸爸所呼唤的和平

在前不久刚刚上的四年级下册第15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课文时,我和孩子们都流泪了。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名叫雷利的中国孩子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是个生活在我们中国这个和平国度原本有着幸福家庭的孩子,却因为国际社会的不太平,自己的爸爸在执行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失去亲人已经两年多来的巨大悲痛,让这个中国孩子拿起笔于1996年的11月8日这一天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这封信,希望加利先生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于是我围绕信中两次出现的这顶“蓝盔”,还有这个孩子和他妈妈如约捧着的这一束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爸爸的这一个撕心裂肺的场面,以及文中的两次对比描写来进行引导和学习,最后根据文中的这段话:“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就是文中的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作者进行这样的拓展想象写话练习:爸爸的嘴张着,仿佛正在对我和妈妈说:“—————————————————————————————”

孩子们写得可真棒!在孩子们写的同时,我也像他们一样地写了。等孩子们把自己写的都交流过后,我给孩子们读我所写的话,读着读着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再一次地流泪了。因为在今年清明节放假的前一天,我已上了第一课时,那天在读这封信时,我读着读着就哭了。在我读完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先劝我说,叶老师,您别哭了,还说到了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是我班最年长的一个男孩子,从云南来的,叫黄伟。清明节后上第二堂课的时候我终于学会控制我自己的感情了,但还是有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叶老师,我看到了您眼眶里在打转的眼泪了。”随后这个叫黄伟的孩子说他也看到了。其余的孩子也都点着头轻轻地说着:“我也看到了。”课堂上我们就这样一起共鸣着,学习着,也一起呼唤着,感悟着。

合奏:触摸《触摸春天》中安静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接下去是第五单元的围绕“生命”这一专题编排的一组课文,选编的四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台湾作家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则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冯骥才的《花的勇气》则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把具体的人和事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道理结合起来,还有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触摸春天》是本组的第一篇课文,捧读这篇课文,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地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这位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她是一位盲童,可她却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信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影踪。在这样一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为这位小女孩邻居的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课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并感悟作者最后所揭示的深刻道理都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于是让孩子们也来试着当当盲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模仿和想象能力,引导孩子们在书上的这三个地方分别写下当时安静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第一个地方是“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后面,孩子们说:“哇,好香的花哪!”第二个地方是“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后面,安静发现了什么,她是怎么发现的?孩子们说:“咦!……”第三个地方是“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面,“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前面。让孩子们写此时的感觉,孩子们说:“啊!……”有的说——惊喜,有的说——有趣,有的说——意外,还有的说——舒服。

因为是的,对于安静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我想这样的课堂学习也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就这样我慢慢慢慢地引导孩子们跟安静一起,走进了安静的内心,触摸到了安静那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用上的这些丰富的语气助词,还有发自各自心灵深处的对美好生活,美好春天的向往之情,以及正在鲜活诗意起来的生命感悟,难道不正是一首触摸春天、赞美生命的合奏曲吗?

周一贯老师在他的题为《儿童作文在自由表达前提下的规则指导》这一讲座中说:“作文是生命的表达和交流,是生命的自由表达和真情的快乐交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唤醒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思想和生命密切地联系起来!以生命的自由表达为主,把规则指导潜藏在自由表达的后面,使童心童趣能更好地发挥,体现出一个人善于写作的功力。”所以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引导我们的每一个孩子以一颗细腻温润的心灵去感受和描摹一切对象,这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带着一份人类对生命最美好的情感,如关爱、同情、善良、尊重等,去关注生命,理解生命,那么笔下流淌的文字一定亦真亦善亦美。

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说的:“懂得了‘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就能有意识地往写作能力培养上迁移,尽量使阅读能力转换成说、写能力,提高教学效能。”就让我们怀揣着一颗柔润的童心踏上阅读和写作之旅,引导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有滋有味地进入阅读和写作的状态,乐此不疲地参与阅读和写作的活动,在阅读和写作中自由自信地展示自我,从而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从言语表现中品味到童年的幸福滋味,让我们的心灵细腻温润起来,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诗意起来,这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周一贯 《儿童作文教学论》 宁波出版社 2005年6月

2、王崧舟 《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

3、王崧舟 《“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访谈录》

http://msgzs.zjer.cn

4、吴 勇 《让儿童拥有一颗饱满的“文心”——“童化作文”教学的理想旨归》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2期

5、吴 勇 《让每个儿童幸福而有尊严地写作——构筑“适合儿童”的习作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4期

                              写于2011年5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我们的心灵细腻温润起来,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诗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