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圣经历史(2017.6.18)
《圣经历史》,作者斯蒂芬·米勒Stephen M.Miller和罗伯特·休伯Robert V.Huber。这是一本讲圣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的书,并不包括对圣经和宗教自身的内容的评议。在我看来,作者的思路有一点点混乱和发散,所以有些内容几个章节重复讲,但每个又都没讲全,看起来有点儿颠三倒四。但总体而言,还是一本不错的书,对全面了解圣经成书历史,甚至对犹太教、基督教的发展历史都非常有帮助。
说到圣经就不可能避开犹太人的历史,毕竟圣经最初是犹太教的专属。
犹太人(希伯来人)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那片沃野,是闪米特人的一支。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犹太人的祖先,信仰一神教的亚伯拉罕因为不喜欢多神教的邻居决定搬到地中海边的迦南(地理知识差的人读历史是件相当痛苦的事)。按圣经的说法,这是上帝对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们的应许之地。
犹太人在迦南生活了两代,到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时,雅各宠爱小儿子约瑟造成兄弟失合,约瑟被几位兄长合谋卖给过路的埃及人为奴。约瑟聪明异常,不但取信于主人,最后竟成了埃及高级官员。无巧不成书,正赶上中东地区灾年,约瑟的兄长们从迦南来埃及寻求救济,正好寻到约瑟门下,约瑟不计前嫌,不但没有难为落难的兄长,还邀请全族从迦南迁入埃及,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事。
客居埃及的犹太人并不受本地人的欢迎,经过400年,到公元前1300年时,犹太人已经成为埃及人的眼中盯,不但做的是底层最辛苦的劳工,还面临被灭族的灾难。这时,犹太人领袖摩西站出来,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穿越红海,踏上重返迦南之路。在返乡的路上,摩西在西奈山得了上帝的训告,颁布十诫,这是圣经的根基律法,相当于宪法的地位,刻在两片石片上,是犹太教的圣物,保存在约柜中。
犹太人重返应许之地花费了数十年,摩西自己也死在路上,但他在这期间陆续颁布了上百条犹太律法,建立了一整套规则把犹太人与其他民族的人根本区分开。
公元前1200年,犹太人返回了迦南,有了自己领地甚至也有了国王。
一直到这时,圣经还没有出现,律法及各种传说、传统、诗歌等都还是主要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在犹太族群中传承。这是因为犹太人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到重返迦南后,他们才借用腓尼基语的字母创造出自己的文字语言:希伯来语。
到犹太国第二任国王大卫王时代,即公元前十世纪,耶路撒冷建城,并成为一个繁华的都市,大卫王的儿子所罗门王一世更是一位英明之主,犹太国达到了鼎盛期。大卫王是位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的国王,他创作了很多赞美诗直到现在还在传唱。对犹太教法的文字整理工作也自他开始。
好景不长,所罗门王死后,犹太国分裂成北南两国,北以色列,南犹太,然后公元前721年以色列被亚述国王消灭,公元前586犹太国被巴比伦消灭,耶路撒冷被夷为平地,活下来的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为囚为奴。
后五十年,巴比伦被波斯帝国消灭,犹太人被允许重返耶路撒冷。也就在期间,犹太人开始反思为什么灾难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由以斯拉祭司领导的宗教改革开始,犹太人一边重建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一边重宣摩西律法,摩西五经成为圣经旧约最初的版本,成书于公元前400年左右。
圣经最初的文字语言是希伯来语,但因为在被掳至巴比伦后长大的那代犹太人已经不太能懂希伯来语了,希伯来语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经差不多是一种死亡了的语言,那以后,犹太人的生活语言是波斯征服者的语言,亚兰语。犹太人的会堂讲经需要一遍用希伯来语,一遍用亚兰语。
到了公元前332年,波斯帝国也灭亡了,罗马帝国统治整个地中海,犹太人开始离开家乡向四面闯荡,很多人又去往了埃及。当时的埃及在托勒密王的治下繁荣发展。托勒密二世对犹太教很感兴趣,下令要耶路撒冷选派著名学者前往亚历山大城,为他翻译希腊文圣经。于公元前285年,七十名犹太教学者花了很短的时间把摩西五经译成了希腊文,这就是圣经著名的七十士译本,后来200年间,犹太教的其他几十卷经典陆续被译成希腊文,也统成七十士译本。
公元前七年到前四年的某一天,耶稣降生了(天了个噜,他居然不是公元元年出生的,历史真会开玩笑),彻底改变了犹太教的历史,也改变了西方宗教的格局,也促成了圣经的确立。
犹太教只是一个民族自己的宗教,可以说,上帝最初只是个家神,通过家族繁衍发展变成族神,是耶稣扩充了他的权柄,把他变成了一个全人类的唯一真神。
就耶稣是不是弥赛亚(犹太教先知暗示的救世主)、是神还是人的问题,信奉传统犹太教的人与信奉耶稣的人矛盾冲突越来越大,这中间也掺入了民族矛盾,因为信奉耶稣的人里越来越多非犹太人,即外邦人,而犹太文化对外邦人是排斥的,毕竟原来犹太人是神唯一挑选、唯一保全的特权民族,现在没有特权了,还是很难接受的。最终,信奉耶稣基督的人被从犹太人的会堂赶了出去,犹太教与基督教分裂,乃至敌对。
但别忘了两拨人还用着相似的经书呢。在公元一世纪,两拨人各自努力,分别确定了各自圣经的正典。
犹太教圣经共24卷,分为律法书5卷,先知书8卷,圣著11卷;
基督教旧约共39卷,分历史书17卷,诗歌5卷,先知书17卷;
两套正典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一些差异。主要差异在于,对哪些流传下来的典藉可以归于正典的标准不同。即使没有收于正典的典藉也依然以次经或其它形式流传并使用。
犹太教的圣经到此就完备了。而同是在公元一世纪,即公元70年,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失败,耶路撒冷被罗马军彻底摧毁,圣殿被夷为平地,圣物被抢掠一空,犹太人再一次被赶出应许之地。维系这个散落世界各地的民族的全靠这本犹太圣经。
而基督教的圣经,这才只是旧约部分。
耶稣基督死后的头一个世纪,基督的事迹只在信众中口口相传,信徒们殷切期待着救主重返人间,带领信众步入天堂,而且坚信这一天并不遥远。直到跟基督有过亲身接触的人都死去了,甚至连没直接见过基督只是见过见过基督的人的人(好拗口啊)也开始辞世,信众们认识到得着手把与基督相关的事迹写下来了。这就是后来的新约。
新约开始于《马可福音》,这一篇讲述基督生平,但重在讲基督受难以及基督徒需要为即使面临的患难做好准备,接受基督留下的十字架。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是罗马统治者正在疯狂迫害基督徒,罗马暴君尼禄喜欢把基督徒身上涂上沥青烧着玩儿。后来又陆续整理了一些福音和使徒们(基督的直接门徒)教导信众的书信。
新约最初的文字版本为受众最广大的希腊语,但口头传讲的语言还包括希伯来语、亚兰语的拉丁语。
象旧约一样,新约最初也是有很多文本流传,并没有确立正典。由于版本太多,又涉及多种语言,对圣经的研习和解释出现颇多纷争。比如流行于公元二世纪的诺斯派就认为旧约的上帝是一个邪恶的次等神,他所创造的世界和人类也是同样邪恶的存在,人的肉身只是一个负担,只有靠至高的神从至高的国度派来的救赎主将知识带给受困于肉体的灵魂,人才能得救(有点儿佛教的味道)。这次“异端邪说”使教会意识到需要统一思想。
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并准备在他兴建的新王城君士坦丁城里建大教堂,要求教会为他准备五十部圣经。教会借此机会整理了所有的新约版本,确立了新约27卷正典,包括福音书4卷,历史书1卷,保罗书信13卷,一般书信8卷和启示录一卷。
同期,哲罗姆把全本圣经译成拉丁文,这是著名的武加大译本,跟旧约的七十士译本同是后世圣经参考的主要译本。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教会的权力越来越大,大量兴建教堂和修道院。修士中的文士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抄录圣经,这是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圣经得以完美保存的重要原因。对圣经的抄录工作要求极严,抄录者不得有半点儿失误,即使母本有错误,抄录者也要照样抄录下来,只能在旁边加边注指出母本的错误。这些严苛的规定使圣经数百上千年仍然得以保存原貌。
但同样这带来一个重大的问题,语言是变迁的,圣经的语言离信众越来越远。由于教会严格控制不允许将圣经译成其他语言,而普通民众本来受教育程度就低,连本地语言能不能认都难说,认识古拉丁文和希腊文就更不可能了,最后只有圣经学者能真正阅读圣经,而信众对圣经的学习和理解只能靠教会的教士传讲。
极权带来极大的罪恶,这是放在哪里都不会错的。教会的极权也一样。到了中世纪末期,教会已经变成贪婪、奢华、无耻之地。宗教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本土文字圣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公元1455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现代印刷术,迅速地这种新技术传遍整个欧洲,原来要靠教士数月累年的抄写才能产出一部圣经,价格昂贵得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现在几天就可以生产出一批圣经,花费只有一个普通工人的周薪。
借着印刷术的东风,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终于开花结果,基督教也因此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天主教主张教会是圣经的唯一合法解释者,只有教士可以传经布道。新教的基本主张是因信得生,鼓励信徒自己研读圣经,因为圣经是神在地上唯一的指引,不需要通过教会教士这些中介,也不需要繁复的仪式,更不需要花钱购买教会的赎金券。
为了倡导自己读经,新教的领袖人物着手翻译圣经,这也合理,即然神是全人类的神,他就应该能用任何语言说话。从那时开始,圣经的翻译工程一直在继续,到目前为止,部分或全本圣经已被翻译成1500多种语言,据威克里夫圣经翻译会统计,还需要3000多种语言的译本。
不但圣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而且圣经被制成各种专门化版本,诸如儿童版、普及版、便携版……,再不是那个连错别字都得重抄无误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