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可以预约

如果死亡可以预约_第1张图片
书籍封面


                            文/张秋兰

        我喜欢看毕淑敏的文字。她的文字有一种空灵的飘逸,又有治愈的功效,还能触碰心灵那根最敏感的弦,去思索有关生命宝贵、人间冷暖与身心健康的主题。

      《预约死亡》是她于1994年写的短篇,文章开头写她预约死亡的年龄是70岁,淡蓝色卡片上的病危通知单上写着肝癌晚期及她的个人信息。然后她在一家临终关怀医院里带领我进行一场“死亡关怀”——人之将死究竟是怎样的凄惶、怎样的无奈、怎样的悲凉、怎样的恐惧。透过一幅幅濒临死亡的画面,她看到死亡背后所蕴含的人道精神和人性之美(比如那个富有事业心的院长,后悔选错职业却又尽心尽责的齐大夫以及善良漂亮的女护理员小白)。

      页码只有86页,我一天就看完了。但是给我的思考却不止一天。

        我寻思着:死亡是需要预约的吗?死亡能预约吗?死亡可以像生病一样去找医生复活吗?

      如果可以,我们是不是就不再害怕死亡了?

        如果可以,我要预约自己的死亡年龄是多少岁?大概会因何而死?

        命书上说我将在83岁那年冬天会寿终正寝,我是等待这个命中注定,还是能活过我想要的年龄?

      其实,提到死亡,我一直很抗拒。自从妈妈去世之后,我一直避免这两个字徘徊在我脑海里,可是6年过去,这两个字仍像魔咒一般扣住我的心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逃避有用吗?没有用的,反而显得我很幼稚。可以拒绝吗?拒绝可以把世俗的一切都圈在外面,可是死亡会大踏步越过藩篱镇定地挡住我的去路。

        以前,死亡对于我来说只是概念。虽然看影视剧时看到死亡场面时会失声痛哭,但看到听到有关死亡的话题,总觉得离我太遥远。

        现在,我的心仿若有一道沟子,它悬挂着我的躯体,这道沟子的韧度已被岁月逐渐磨损,上面沾有一些灰尘。当同事讲述身边的几个人因为直肠癌、子宫癌、脑溢血等去世的消息,我心里那道沟子的灰尘便多了一点。

        打开网络,输入“死亡”两个字,铺天盖地的死亡讯息冲击我的双眼,感觉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二十人即将或正在死去。

        死亡就像一片摇摇欲坠的树叶,也许刮一阵风就会飘落,也许会悬挂到第二年春天。根本来不及或无法拒绝。

        临终医院里的老人们是不怕死的,反而他们想死。也许人在世上生活了几十年,真的会看透一切,继而他的思想开始模糊,开始麻木,开始不想认识世界,开始用小孩子的心去看待一切。跟他们相处,充满静谧与安宁。这里是人世间最善良的角落。

        人与人其实相像,生的时候一样血污,死的时候一样抽噎。然而,“人们大都崇尚壮烈的死,贞节的死,苦难的死,而蔑视平平常常的死。一个伟人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我们不由自主的就以为世上只有这两种死法,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像一块鹅卵石,说不上太重,但也不至于飘起来。”这是众人皆知的大道理。

        但我们大多数人仍然拒绝死亡,拒绝平淡地离开这个世界,拒绝接受死亡面前我们的无能为力。古往今来,有多少政绩突出、果断英勇的人企图利用炼丹之术来延缓寿命以求长生不老,可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哪个都没有躲过这一劫难。

        我们太缺乏死亡教育了。在影视剧或文艺作品里,死亡往往被掺杂了太多凄迷恐怖的描述。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死亡,就应当揭掉死亡的面纱,清晰冷静地认识和了解。

        “生命是一条无尽的链条,在太阳下闪烁的那一截就是生,隐没在无边的黑暗中的就是死”。是啊,生与死只是人生的一个开端和一个结束的时刻而已。而当那一时刻到来时,无论你多富有多贫穷、多美丽多丑陋、多聪明多愚蠢,都会统统消失,一切终将烟消云散。

        人生就是不断被剥夺的过程,比如健康、亲人、依恋等等。当死亡来临,一切灰飞烟灭。

        正确的看待死亡,坦然的接纳死亡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正因为如此,我们活着的时候,才要有生存的品味,重视生命的质量,预约我们想抵达活到的那个数量,不免来世间走一遭。

        聪明的你,如果预约死亡,你会预约多少岁?大概因何而死?如何投入有限的年华向死而生?

                  2017年12月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死亡可以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