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奉双亲也应做到格物才好

小顾学长在来信中写道:“您阐述所谓致知的功夫,就是怎样让父母冬暖夏凉,怎样把奉养父母的做到称心如意,这样也是诚意,不是另讲的所谓的格物,我认为恐怕也不完全正确吧。”

守仁学弟进一步阐述他的主张。

认为小顾学长在用自己的意思来猜度他的想法,以自己的视角延展守仁学弟的观点,根基都错了,上层建筑自然走样。他认为自己从未给小顾学长这么讲过。

如果真是像小顾学长的理解,逻辑关系必然是错误的,根本讲不通。他认为,让父母冬暖夏凉、奉养的称心如意,而且孩子在孝敬父母时自己也感到满意,没有违背自己的良知,这才叫诚意。

知道如何做到冬暖夏凉,知道怎样奉养父母令其满意,这只是所说的知,而非致知。必须掌握冬暖夏凉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身体力行做到了冬暖夏凉这是第一步;掌握奉养父母令其称心如意的方法和技巧,而且真正做到了,这才是第二步,两者都做的恰到好处才叫做致良知。

冬暖夏凉、奉养适当这一类的事,就是讲的物,并不是格物。对于冬暖夏凉的事,完全依照良知所知道的技巧去实行,分毫不差、父母和自己都满意,这才能称为格物。

冬暖夏凉,这个物“格”了,然后才知道冬暖夏凉的良知算是“致”了;奉养的恰到好处、双方满意,这个物“格”了,才知道奉养恰到好处的良知才算是“致”了。

因此,《大学》才说:“格物而后知至。”致那个知道冬暖夏凉的良知,尔后冬暖夏凉的意才能诚;致那个知道奉养正恰的良知,尔后奉养正恰的意才能诚。因此,《大学》又说:“知至而后意诚。”以上这些是守仁学弟关于“诚意、致知、格物”的进一步解释。希望小顾学长能再深入地思考一番,这样应该不会有什么疑问了。

上面守仁学弟引用的内容是《大学》第二章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他始终认为格物致知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段话前面有讲过的,如此就可以很好理解诚意,因为格物致知就是诚意的工夫。

引用《大学》的这段话其实讲的是一个人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不断保持内心的状态,满足自我的同时,入世经历淬炼,持续更新自己待人接物的技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内心积极乐观的状态,处在无心状态,那样“意”是不能“诚”的。

对照这段文字,就是对事物透彻研究掌握规律的同时,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不断得到丰富;知识和实践经历丰富以后,这才是诚意的表现。达到诚意以后,心志能够端正,心志端正了,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身体力行管好家族,一个大家族能管理的井井有条,才有治理好国家的能力,国家治理好,天下自然太平富足。

这样看起来,我们真正的儒家思想的确是“大道至简”。

你可能感兴趣的:(侍奉双亲也应做到格物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