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成都

我眼里的成都_第1张图片
红米2渣像素下的成都南边一瞟

提笔之时我正坐在成都的正南方大概四点5环的位置。

小时候,成都是父母外出务工的地方,寒暑假我便会来到这里。

大学我在这里过了四年,不过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

去年从深圳回来到现在,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和成都接触了一年多的时间了。

出租车上写着: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出租车是什么呢,是外地人来蓉的第一站。外地人为什么来蓉呢,因为成都是旅游城市。每天早上7点左右从我所在的西北3点5环进城途径蜀西路便会看到很多的旅游大巴。为什么叫蜀西路呢,因为是去蜀国西边的路。成都的西面近的有都江堰,青城山,雅安碧峰峡,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远一点有马尔康,阿坝藏族自治区。

而来蓉的游客多住在哪里呢,答案是二环以内。为什么呢?因为那里酒店较多,且是成都老城区所在的地方,自古就繁华,出名比如锦江宾馆,一号线上天府广场站过了就是锦江宾馆站。美国大使馆坐落在南二环内侧,而最出名的美食也在二环路南三段的玉林片区。那么成都的大保健哪里比较多呢,当然也是这里比较多了。

成都的常住民呢?何为常住,即一年365天有300天以上肉体都没有离开过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的人。这些人基本来自成都周围的县市区,极少部分是外省人,而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基本只有郊区的为主了,而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金牛区青羊区几个老城区的大部分原住民基本还留在成都的占比较少了。何以见得呢,因为口音听一下就知道了。什么是地道的成都口音,李伯清知道么,基本上他的口音就是地道的成都话。

前几天看新闻,标题不记得了,大意就是中央又拨了多少钱给成都发工资,名曰:就业补助。真是荒唐至极,不过想来也是合情合理。除去前面讲到的旅游业可以创造收入以外,其他行业真的很差劲啊。如果把中国的省当成国家来看待的话,蜀国现在就是重工业,轻工业,高端制造业被严重倾销的国家。基本没有成都土生土长的企业可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的。

成都市现在有五条环线快速路,以天府广场为圆心,往外划圆,逐步变长,限速也逐步变高。一环路上都是公交车,和赶着去吃火锅的。二环路上都是出租车和豪车。三环路上都是上班族,四环是高速,一到周五下班就爆炸,挂车,货车,小车,挤到爆。五环基本上没有车。

如果按照城市的道路设计,地铁设计,城中心应该是天府广场向外扩散。但像中国其他的城市发展道路一样,相比于耗费人力物力去拆除老城区还不如找块平坦的郊区进行新城建设。成都市的领导选择在南边。而有此先见之明的少部分投机客当然在新城的建设中赚的盆满钵满。南边的房价从最初的几千元一平涨到现在接近两万一平。中间的套利空间足以抹杀掉任何行业的工资涨幅。所以在成都成年人间经常在谈论的话题无非是“当初要买套房,比干啥都强”虽然这句话放在过去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一样,但成都这种更穷的西部城市,又会让人更加懊悔,因为这样暴富的机会真的少之又少。

成都算是一个典型的年长者掌权的社会形态,地理上这里属于大西部,再往西边就是历史上都不稳定的疆域。稳定可以说是中央对成都比较看重和唯一看重的地方。虽然大力在倡导创新创业,不过基本都是口号上的东西,这里基本都没有脱离依靠关系网进行利益输送的局面。而多数有想法的年轻人在这里是无法施展拳脚的,因为任何改变现有局面的行为就是在伤及固化阶级的利益。当然这口锅不是要成都来背,整个中国除了几个一线城市以外,情况都差不多。

前几天成都举办了首届国际马拉松,地点毫无疑问在南边的新城区,赞助商是日产汽车。恰逢周六,我没去现场,早上起来打开电视机看了五分钟,镜头全程都是对着两个领跑的黑人,围着兴龙湖在绕圈。最后第一名冲过终点后,央视的解说感觉像是松了口气似的,终于可以结束这尴尬的画面了。特地去查了下,重庆早几年就开始办国际马拉松了,都成为西部比较出名的赛事了。

说来成都比较好的一点就是气候宜人,冬天不是特别冷,热天也不算特别热,没有台风,没有暴雪。之前比较严重的雾霾随着全国范围内的污染整治也算变得不严重了。

你眼里的成都是什么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里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