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探路民营银行

互联网企业加紧在金融领域的扩张,试图打开民营银行的新局面。 

  文│本刊记者 郝 杰

  自1996年由民营资本发起成立中国民生银行至今已有17年之久。期间,再无一家民营银行获批。

  如今,民生的渴望,梦寐以求已不再遥远。今年6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各地申请建立民营银行的热度上升,从美的、新希望、红豆、奥康、中关村管委会到腾讯、苏宁、阿里巴巴都要开银行,大有势在必得的气势。

  苏宁云商或许是这支队伍里最幸运的一个。苏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名称已经获得工商总局预核。自此有关苏宁可能成为首先民营银行的呼声高涨。

  可以说,民营银行的这波趋势始于线下,但真正引发舆论又一波热潮的是苏宁、腾讯、阿里等拥有电商、社交平台的企业。他们的加入,让人们多了一份猜想与期待。

牌照之争背后

  为什么这些互联网及电商企业都要争相开银行?

  艾瑞咨询互联网金融分析师王维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企业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不仅有业务发展层面的需求,在资金支撑以及盈利方面也都有一定推动作用。

  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最终都会回到相同的目的,那便是盈利。开银行到底有多赚钱?

  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2012年末的市值达到2364亿美元,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和中国最赚钱上市公司。就算人们眼中最能赚钱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三家的净利润加起来也仅仅超过工商银行一家。

  17年后,谁先拔级头筹还没有答案,但苏宁至少已经完成了一半,开了一个好头。

  王维东表示,苏宁银行能够获得工商总局的批准,在于它较强的综合性优势。“苏宁从一个传统企业发展而来,在线下会有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线上,苏宁在电商领域的经营状况也比较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苏宁在全国拥有1800多家连锁店,超过多数银行的网点覆盖能力。如果这些店面获准开设银行网点,办理小额贷款、理财产品、存储等相关业务,设置自己的柜员机,那么苏宁银行线上线下两端的强势就具备了互联网企业和银行都没有的综合优势。

  腾讯市值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亚洲最大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这家互联网巨头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互联网优势。腾讯的金融业务涉及供应链金融、小贷、保理、第三方支付等业务类型。目前,腾讯电商旗下有易迅网与QQ网购。前者是B2C平台,可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后者是平台模式,可提供类似于阿里小贷的服务。

  有人说,这是马化腾与马云之间的比赛。而坊间也传闻,阿里巴巴日前已向相关部门递交了成立网络银行的申请,但阿里巴巴小微集团CEO彭蕾却公开否认。

  腾讯控股方面回应称,公司仅为申请设立民营银行的参股联合投资体的其中一方, 并非主导。同时表示,公司公司正在积极探索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方式,以期推动网络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而参与申请设立民营银行仅是此类合作关系中的一种。

  目前阿里金融的服务范围已经涵盖了诸多金融业务,已经形成了支付、小额贷款、担保、保险,涉及了多数金融上下游业务。王维东认为,阿里不管在业务量,体系的完善程度以及业务发展程度等方面都成熟很多。“包括之前的小贷业务,阿里也一直在做,相对来说更成熟一些。”

  互联网企业在设立民营银行的道路上并不会是一帆风顺。在王维东看来,互联网企业在线下并没有实体网点覆盖,并且与传统银行的监管体系是不一样的。另外,在人员方面也是一个问题。“互联网与银行还是有一定的跨界的特征, 所以在人员层面上有一定要求。同时整体的系统构架以及软硬件的支撑体系是否足够支撑银行的业务,都是互联网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对于众多递交申请,并且源源不断加入申办民营银行之列的民营企业,无不在焦急地等待民营银行实施细则。该细则由银监会牵头、央行和国家工商总局参与起草,报国务院法制办审议修订后,再报国务院通过,才会最终颁布实施。

  互联网金融扩张

  民营银行究竟会以什么样的规模落地,开办网点是地域性的还是全国性,电商企业是否能获得首批牌照,这些在银行业内部因为各方利益不同正在激烈的博弈和寻求平衡中。

  金融改革从上个世纪末就在持续进行,而银行的开放本身就是一个老话题。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民营银行可以填补大型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留下的业务空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国办”发布的金融“国十条”中关于“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的表态,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一直都是由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一旦银行经营失败,政府也就被视作为最终“兜底”的责任人。那对于新生的民营银行而言,如何让其“自担风险”,目前的官方表态也并不明朗。

  相比中国大陆民营银行的稀少,在资本运作成熟的美国,民营银行在市场定位、产权结构、政策扶持与金融监管方面,有很多方法值得借鉴。美国本土有7000多家银行,大部分都是社区银行,分散在美国各个州,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到全行业的近40%。

  马云曾大胆提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在之后的几年中,阿里金融的版图不断扩张。阿里小贷、融资性担保、线上保险、虚拟信用卡,以及“余额宝”的推出,持续印证阿里寻求“改变”的决心。

  周小川曾公开表示,对互联网银行的探索表示支持。“这种挑战是好的,通过竞争对传统行业的发展、改进有一种强刺激,整个金融业会给实体经济及各种各样的客户带来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也同样认为,“我们可不可以对现在的阿里小贷,支付宝,还有其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等等,给他们银行牌照是可以的吗?是可以的。”她的建议被视为高层对民营银行政策松动和进程加快的信号。

  经济学家叶檀认为,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仅使用大数据分析,自行信用评估,还雇佣公司渗透到传统的人际关系、家族关系中控制风险。“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能成为民营新型银行,还有哪些企业能成?”

  在民营银行的申请还未明朗之时,阿里又先人一步,在杭州与民生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做“直销银行”。 对于阿里而言,和民生银行合作,可以补足阿里在金融产品设计和银行运作、风险管理这方面的短板,为将来正式进入民营银行业做准备。

  而在外界不断盛传苏宁,腾讯申请成立民营银行之际,京东,百度已经低调先行,将在上海设立实体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分别是3亿元和2亿元人民币。自2012年,京东就和多家银行合作启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目前已累计向合作伙伴提供数十亿元的贷款。在“阿里银行”、“苏宁银行”之后,“京东银行”或将紧随其后。

  互联网大佬们在银行领域的扩张正在加紧步伐。在未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成熟,传统银行与互联网之间的合作将更加频繁,互联网企业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颠覆金融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互联网探路民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