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在学习中的地位

说起对于主内的教师级别的人物,我心里总是有一些抵触心理,因为大部分接触到的都是神学方面的牧师或者传道人,和这样的传道人接触使我感觉到我们可以交流的话题主要是针对真理的追求,对教会的建造,对弟兄姐妹的牧养话题。其他方面比如工作、科技等话题最多也就是寒暄的层面,甚至很多牧师在不知道我是游戏开发者的前提下说自己反对电子游戏、厌恶互联网带来的问题等我听起来很愿意争议的话,以至于我很失望——没有共同语言,更不要说头脑风暴了。

从一个层面上,这激起了我对于教会在信徒的建造过程中的对于个人能力提升、学习先进工具等方面的缺失的问题的关注。

狭窄的眼界会存在什么问题?

从本质少去考虑问题,从《圣经》出发我们貌似可以解释一切事情。比如“人的罪性”、“太阳底下无新事”等极端概括的话语。这样看似看透一切的认识是对于圣经真理的一个验证,但是也是容易混淆我们的视听,甚至是我们懒惰于思考的借口。在外界看来很像是基督徒什么都懂(我们也希望被人这样认为),然而事实是我们并非什么都懂,只是我们错误的以为我们可以一招打遍天下无敌手,实则于传福音、牧养并无益处。

《圣经》角度看问题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眼界狭窄的必然结果就是迷失在知识中,不能够整全的认识,不能够接收到其他角度以外的声音。

《圣经》在学习中处于什么地位?

《圣经》并不能够给我们一个清楚的定位,使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具体的领域中的位置,因为《圣经》的意义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使用启示的方式为世界提供一个确定、绝对的方向参考。

在我们所处的领域,比如基督教教师或者企业家就是我们被安置的一个相对的世界,并且我们手里的地图并不是《圣经》,而是基督教教育学、管理学或者经济学。只有通过地图,我们才能得到一个相对的定位,并借助指南针找到宝藏。这个指南针就是《圣经》。所以,当我们批评公立教育的问题是基于《圣经》的观念,看似属灵,实则意义不大。我们虽然很轻省,但是基于基督教教育专业,儿童心理学等教育领域的理论的批评才真正的言之有物,且精确定位。

当然,文化科学与《圣经》并非在一个层次上,因为《圣经》具有绝对性,而任何以外的理论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时间性,以至于我需要常保谨慎批判性思维和常常学习、探索的动力,常常查验,免得固步自封,反而不认识那绝对的圣经真理。

福利:最近分别在线上和线下碰到了两位基督徒学者并与之交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妨推荐给你。

第一位是苏小和,基督徒财经作家,研究神学和诗歌,经过几天对他的文章的阅读和简单的在线沟通使我对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至少在经济学思维上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小和老师对于《圣经》的理解和应用挺值得我学习的。

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苏小和评论】关注他。

第二位是罗格斯学院的老师,经过一个下午的一起交流,真是解了我对于基于基督教观念的讨论中国文化、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等话题碰撞的渴。我想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以及身在其中的我们的思考真是值得我好好写一篇文章。

祝你心意更新而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圣经》在学习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