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让英国家长们推荐几本孩子适合读的书,那么,他们脱口而出的一定是这本由查尔斯·狄更斯著作的《圣诞颂歌》。
英国伍斯特大学曾向家长和孩子推荐的“十大必读书目”,位列第一名的仍旧是这本《圣诞颂歌》。
小说家威廉·萨克里曾评论道:“这本书看上去是那么小,那么薄,但却是英国的财富;不论男女老少都将其视为珍宝。”
现在西方已是约定俗成的“圣诞风俗”,如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大餐, 甚至“圣诞快乐”的说法……并不是耶稣诞生时就有,而是起源于本书。
迪士尼公司三度以本书为原型,将这一经典故事搬上大银幕。
中国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曾在《圣诞杂谈》一文中写到“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这是用一颗伟大温厚的心所写的一本伟大的书。”
在金庸小的时候,有人送给他一本《圣诞颂歌》,后来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都将这本书放在身边,每当圣诞节来临时,便翻来读几段。
再来说说这本书的作者,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他的作品《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作品,在文学领域,堪称惊天之雷。
几句传颂甚广的名言皆出自狄更斯的小说:
1.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2.失败是有限的,冒险则是无限的。
3.别骄傲,别怀恨,别不肯原谅人。
4.没有坏人,也就没有好律师。
5.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继承来的酒席好吃的多。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双城记》里面的一段话: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如此大气磅礴的开场,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
1843年12月中旬,《圣诞颂歌》初版,不到圣诞节便已销售一空。在这之前,狄更斯只是一位享誉英国的现实批判主义作家,而在这之后,狄更斯有了一个新的头衔——“圣诞之父”。
狄更斯在本书中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圣诞节的各项活动:全家人张灯结彩,举行快乐的晚会,圣诞树上悬挂着礼品盒,餐桌上摆着烤鹅、葡萄干布丁、新鲜面包等美味令人垂涎三尺……
所有这一切,已变成今日西方圣诞节民俗。而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这句问候语更是在本书中首度出现。
此外,西方人习惯于在圣诞节做一些慈善活动,也是受本书影响,因此,将本书称为“西方现代圣诞节奠基之作”。
说了这么多,这本书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能对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那个时候工业革命刚刚开始,英国国情因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型。
工业革命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繁荣的同时,更多的人不得不参与辛苦的劳作,人们的生活地其实并不幸福。
比如童工现象,小孩子在面对机器的时候显得十分渺小,大人们也必须疯狂的工作,但他们得到的收入却非常的微薄。
狄更斯就是通过这样一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时代。
故事的主人翁叫史克鲁齐,一个吝啬商人,为了省钱连煤筐都舍不得放在职员房间,对穷苦人毫无怜悯之心。
然而,他在圣诞前晚依次遇见了三位来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灵,精灵带着他看到了一幕幕发人深醒的场景:
与深爱着他的贫穷未婚妻分手,而当年的未婚妻现在拥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虽然贫穷却充满爱和快乐的职员一家;
而最终,他通过未来精灵看见了一个躺在床上死去的一无所有的人——那就是他自己。
这一切渐渐唤醒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爱心及喜悦,固有的自私及冷酷消失殆尽,史克鲁齐从此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如果说给整个西方国家带来福音的《圣经》创造了“圣诞节”,那么《圣诞颂歌》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向世人传播了“圣诞精神”。
而书中的主人翁史克鲁齐的整个转变过程正是在诠释什么叫做“圣诞精神”。
那么,何谓圣诞精神?
“圣诞精神”是反思自我,包容别人,祝福别人。
“圣诞精神”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幸福而播撒的爱,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而秉持的善良。
"圣诞精神",是陌生人之间友善的微笑、旋律,是熟悉的赞美诗歌,是包装精美的礼物和璀璨闪烁的圣诞树。或者什么都不是,它只不过是你一年一度所得到和美好感觉而已。
所以,世人评价狄更斯的圣诞颂歌为“第二伟大的圣诞故事”(《圣经》里耶稣诞生的故事是“第一伟大的圣诞故事”)
足见,这本书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