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基解密中文网上关于这个网站的介绍是这样写的:维基解密(Wikileaks)是一个国际性非营利的媒体组织,专门公开匿名来源和网络泄露的文档,揭发各种腐败行为,其数据源不可追查亦不被审查。
而《危机解密》这部电影是基于之前维基解密网站发言人之一丹尼尔·多姆沙伊特-伯格的关于维基解密的书来改编的。所以视解并不是朱力安·阿桑奇的,虽然所有的故事核心都是由他的所言所行展开,但整部电影其实是以丹尼尔加入维基解密,网站走向成功赢得声誉,最终又陷入舆论的危机中,最后丹尼尔与朱力安的关系也走到尽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丹尼尔伯格一开始对于还很狼狈的朱力安就崇拜有加,并且是他创造维基解密的理念无比狂热的支持。和朱力安一样坚信着这个理念之下的网站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场变革,自己是身肩重担的革命者,适时的做出牺牲与冒险是无比令人激动和值得的事情。两个人在这种崇高理念指引之下,在一起核查信息的真实性,试图接触泄密人并试图保护他们的安全。当盛宝银行的新闻从他们网站被各大媒体援引时,他们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接着他们改变肯尼亚的选举形式,公布了骇人听闻的美军暴行视频,一次次走在传统媒体远远无法企及的隐秘领域。但随之而来的也是越来越多的机构政府部门开始对他们关注,尽管白宫里还是有人把他们归为“小网站”但是后来的大规模外交邮件泄密事件让整个政府都为之震颤,是否要快速发出这份原文件,这里面文件里提及到的国外线人是否需要改掉名字以保护他们的安危,如果改,就和维基解密发布原文的理仿想悖,如果不改的话势必要威胁相当多人的安危。而这一个尖锐无解的问题也导致维基解密内部这个小团体的分崩离析。
可能由于原书视角的原因,所以本片里的朱力安桑那奇的形象并不像是曾被称为的“互联网的鲁宾逊”那样伟岸。从一个小细节就能体查到整部电影里对他的质疑,关于白头发。一开始和丹尼尔刚相识时,阿桑奇说自己的头发是因为年少时和母亲一直逃避邪教成员之一的继父而白头。没过多久,阿桑奇又对丹尼尔说,曾经有很多一起工作过的朋友被指控,因为这些原因自己的头发白了。而影片最终丹尼尔对别人说:他的头发是染的。无意间看过阿桑奇在洗手间里染头发,因为他继父所在的邪教组织就是要把孩子的头发都染成白色。白发的这个细节在影片前半部份和最后的对应提及,本身就是在强调阿桑奇的不可信任性。而阿桑奇电影中一再强调牺牲,献身,以及最后团队意见不合时在聊天室里强调的“服从领袖”都指向少年时邪教在他心中种下的影响。尽管他自己貌似痛恨这段经历,可是一方面那段经历已经某种程度上融入了他的行事风格中。除了发色这个最明显的线索外,还有他对丹尼尔父母的嫌弃,对新加入团队成员的不信任,对传统媒体的嘲讽和极具功利性的利用与合作。可以这么说,除了表现了阿桑奇有惊人的智慧和过人胆识,以及凌越一些的自信外,通篇都在展现他在做人方面的无比失败。
在电影中,丹尼尔多次被阿桑奇欺骗。从最通对于志愿者人数的描述,到后来关于外交文件资料的隐瞒,到最后发布与否的结论。丹尼尔对阿桑奇的信任的一步步土崩瓦解是有迹可寻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整个电影是在精巧的设计之中的。而像外交官与他在利比亚线人,以及传统《卫报》记者尼克这些电影的支线,也让整个维基解密组织在社会上的描绘更加丰满,证实网站的这场革命是事实存在的,并没有因为他的跌倒而消失。
影片采用了非常快速的剪辑与晃动的镜头。在几次网站遇到大事件时的紧张感表现得非常到位。而片中不能忽视的一系列过场画面也就是2位主演的内心画面实际上表现得非常直白,但很有力量。在一望无边的阴暗空间里,有数不清的台式计算机,随着网站的发展进程,这些画面,一直在变换,提到志愿者人数时坐满了阿桑奇一个人,网站得到更多资料时翻飞的纸页,最终丹尼尔决定关掉维基解密后台时化为灰烬的一切。这个空间上方是格状的透明玻璃,但更上方一直是乌云。正如这份事业一般,追求透明,曝光,但只能在隐匿与争论之下。
影片里的表演是无解可击的,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段朱力安阿桑奇的一段TED视频,对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阿桑奇,除了外形上的神似之外,阿桑奇处在一种桀骜不驯,温驯中实际上带有很强的自我崇拜色彩,本尼迪克特都把握得很到位,可以感受到演员有很用心的研究人物。尽管之前本尼迪克特曾想和阿桑奇见面,被拒绝了。像本片晃动的镜头一样,阿桑奇这个人一直给人一种不安定,不可信任感。你只能对他关于工作事件本身去做出理性的判断,你无法在这个人身上投注任何感情上的信任,总感觉他会出卖一切,欺骗一切,当然他也不会真正的信任任何人。这一点,本尼迪克特通过眼神,细微的面部动做到了,简单来说,你看不到任何一丝神经质神探的影子,只有一个深埋于自己的理想,不顾一切与世界为敌并以此为乐的“打手”。当然,电影中有很短暂的一断阿桑奇在舞池里翩翩起舞的片段,是片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惊声尖笑的片段。
丹尼尔·布鲁赫扮演的丹尼尔·伯格是一个典型的美国青年。有正义感,并且愿意投身到政治性,改革性的活动中去。有一个甜美的女朋友,磕磕绊绊坚守着这份平凡的爱情。容易崇拜那些先锋式的人物,并崇拜他们的理念。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寻回自己。丹尼尔把这种普通诠释得中规中矩,这正是这个角色所需要的,不掩盖阿桑奇的光彩,不矫饰阿桑奇身上的遗憾。而英雄主义,最后仍然在电影的最后如期而至。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比尔康顿,近几年的作品有《暮光之城》第四部上下两部。是的,就是获得金酸梅奖的比尔康顿。但是不要忘了他也曾执导《梦女孩》,曾经参与编剧《芝加哥》,并且曾因为《众神与野兽》赢得过奥斯卡改编剧本奖。其实现实表明,比尔康顿在编剧技巧方面的成就似乎更胜过导演方面。这部电影也不是比尔自己编剧的作品。整部电影十足的流水线面相,让人觉得难过的是剧中故事的发展每每不能深入。其实关于维基解密的那些光辉事迹并不需要都一一带出,片中来讲述网站本身的内容过多,科普方面时长多用在展开人物深层性格方面会更好。而且这部电影被阿桑奇本人评价为一部荒唐的作品,的确在观点方面非常倾向于丹尼尔伯格。当然这是由于基于他的著作改编也是没有办法。但是电影基于真人故事拍摄,缺少客观性的同时就感觉一直在不停抖阿桑奇的黑料,让人难以信服。这一点让人很不舒服。特别是中间一个阿桑奇参加的演讲,一个观众说:如果早点儿有你们,柏林墙就不会有。真的是一股惺惺作态之感,如果这是真实的对话,表现得也有些过火,反而像是在对阿桑奇的调刺。影片有几个镜头似乎是在暗示阿桑奇一直对女性投去不友善的目光,也算是为阿桑奇最后的处境做以铺垫。
同为互联网时代的故事,难不准和《社交网络》比较,同样都是创立了让人轰动的新格局,虽然维基解密最后的结果并不像脸书那样大放异彩,但其对于整个国家的撼动还是非常惊人的。故事本身决定了《社交网络》没有政治,黑金阴谋等参于不会更加惊心动魄,但《社交网络》通过精巧的结构编排给人以非常冷静克制之感。尽管里面谁黑谁大家心里清楚,但看起来觉得每个人都很有说服力。而本片人物性格行为动机很多影射少时经历,再加上最后阿桑奇整个人的失控,让人同感于电影结尾的凌乱与突兀。
片中的马克斯曾经提到阿桑奇黑客时期的昵称是Mendax,出自古罗马诗人批评家的作品,原为“高贵的说谎者”。也许在阿桑奇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知自己的信条是高贵还是真实了。
总而言这,这部电影是喜爱演员的影迷,对维基解密网站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想看一部不拖沓,也不会过于严肃演刻的电影不错之选。但是电影里讲的有百分之多少是真实的,这我们谁也说不准。也许当事人自己也不知道真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