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七、不樂攝受
【不樂攝受親里朋友,勿我由此親友因緣當招無量擾亂事務;彼或變壞、當生種種愁慼傷歎悲苦憂惱。】
「不樂攝受」,他不歡喜去連絡這個「親里」的這些事情,以前大家有親愛的關係;「里」就是同鄉,我們同在一起住、常常見面也是有感情,和在家時候的朋友,我不要和他們連絡;這個「攝受」就是同他連絡。不歡喜同這些人連絡,什麼理由呢?「勿我由此親友因緣當招無量擾亂事務」,我不要因為這個親友的關係,我招感來很多擾亂我修學聖道的事情,這一切一切就是為了修學聖道。
當然這樣說,這個人一點人情都沒有了,不講人情了。那這件事對不對呢?說:好!講人情;我同這個親戚朋友打打電話,同那個親戚通一封信,這個感情愈來愈多,他也給你回封信,他今天也送你東西,這一個朋友,那個朋友,你的用功修行時間能有多少呢?結果你的聖道沒有修成功還是隨業流轉,誰也不能照顧誰,誰也不能幫助誰,都是要隨業受報。他隨業受報的時候很苦,你為之奈何?無可奈何啊!若是你不講這個人情,你的光陰,你的時間都用在修學聖道上成功了。喔!這個人有困難你有能力去幫助他;那個人有苦惱你也能幫助他。這是我的什麼人,這個什麼人…,現在正是你可以同他攝受了,這時候你有能力去攝受他,去救護他。所以說講人情對不對?這個地方就是「不要講人情」,這個地方就是這個意思,不要講人情。當然這是…人總是講人情心情順點,不講人情就有問題了。但這地方明白地說「不要攝受」,不要同這人拉關係。
「彼或變壞,當生種種愁慼傷歎悲苦憂惱」,你和這些人拉關係;你和他拉關係,他也和你拉關係。這樣子大家有了感情的時候,他若是「變壞」,他若倒楣的時候你心裡面就痛,心裡面就難過了。就「當生種種」的「愁慼」就憂愁,「傷歎悲苦憂惱」,就會有這種事情。這事你看……就和在家人、一般人一樣,一點的道的氣氛沒有,就是這樣子。
午八、不著煩惱
【隨所生起本隨二惑不堅執著,尋即棄捨除遣變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後法眾苦。】
這是第八科「不著煩惱」。說這修行人,他雖然很重視聖道的修行,不重視人情。但是你若聖道沒有成功的時候,你心裡還是有煩惱的。雖然是這樣子,「隨所生起」,隨種種因緣所生起的「本隨二惑」,一個根本的煩惱和隨順惱;根本煩惱就是重煩惱,隨順惱就是輕微的煩惱。「不堅執著」,有了煩惱的時候,他「不堅執著」這件事。比如說我們若是貪心來了、瞋心來了的時候,自己感覺到這是不對嗎?有沒有感覺不對?他這「不堅執著」,就是感覺到錯誤,我不應該有煩惱,這叫「不堅執著」的意思。「尋即棄捨」,他立刻地;這「尋」就是立刻地;不要是等到三年以後我再修止觀吧!他不是;立刻地棄捨,就是修止觀了,修止觀就把這煩惱棄捨了。「除遣變吐」,而且把煩惱的種子也消滅了它,叫「除遣變吐」。
「勿由我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後法眾苦」,我不要因為這二種煩惱的因緣,「當生現法」的「眾苦」,「當生後法」的「眾苦」。你有了煩惱的時候,你現在的時候就會有苦惱。原來這個苦惱是…;說是外邊的人不講道理,使令我苦惱;其實在佛法的道理上不是這樣子。你本身若是沒有煩惱的時候,任何人不能令你苦惱,因為你那個心隨時與聖道相應的時候,這苦惱都不能干擾你。我們從表面上看,說那個人病得很苦惱,病得很厲害;但是那若是得聖道的人他不苦,他心裡面能離一切相。所以你看那個空、無願、無相三昧,心能離一切相,心裡面沒有病,沒有老病死這回事情,沒有這個相。心能夠在這個離一切相的境界上安住,他就是沒有苦了。
所以如果我們不去進一步的思惟;這「心離一切相」作什麼呢?「離一切相」是幹什麼呢?「離一切相」幹什麼?這地方不可思議;這個佛菩薩這種聖人的境界不可思議。但是「離一切相」這件事,非要離煩惱才可以,你若離煩惱的時候,你就能「離一切相」。「離一切相」也就不貪不瞋不癡了,就遠離了一切的苦惱。你現在這樣子離開一切苦惱,將來也是,一切苦惱也是不會干擾你,一切苦惱都不能干擾你。說「勿我由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後法眾苦」,是這樣子。
午九、不壞信施
【終不虛損所有信施,終不毀犯清淨禁戒受用信施,終不毀呰他人信施。】
這是第九科「不壞信施」。「終不虛損所有信施」,說是這個修行人,從早晨到晚間,從今天到明天,從這一個月到下一個月,從今年到明年。「終不虛損所有信施」,不會使令那個「信施」白布施你了;他布施你一碗飯給你吃了的時候,你吃了這碗飯呢、修學戒定慧,就使令他這碗飯有功德。如果你若是人家布施你這一碗飯,你吃了以後你就是散心雜話,那他那一碗飯就白布施給你了;你不能為他作良福田,不能為他生福,那麼那一碗飯就白吃了,使令那布施的人沒有功德。
我看那一個經論上有一句話,說是那個人並不是財富很多的,他不是有很多財富,但是他歡喜布施,他是這樣子,那是怎麼回事情呢?這歡喜布施,就是因為這就是等流果,他以前、以前、很久很久以前,也常作這種事情,所以他心裏面作這個事情很容易就作。那麼為什麼他還是…?布施應該得大富嘛!為什麼他沒有、還是貧苦呢?說是他沒有遇見「良福田」;他布施那個人,那個人是很平常的人,沒有令他生福。說是那個人大富貴,那麼當然是因果上,就是他作過布施,他才得到這個富貴,得到大財富;但是他現在很慳吝,他不願意布施,那怎麼回事呢?就是他遇見良福田了,那個人是個阿羅漢,他供養他了,所以他才會得大富。雖然得大富,但是他只是…雖然得大富,但是還不是願意布施;他這個道理這麼講法。
所以這上面說「終不虛損所有信施」,所以這件事…,所以這個出家這件事可是的確是…,你不要「虛損」了「信施」,有信心而施捨你的這些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那怎麼樣才能「不虛損」呢?你就要多用功,時時要用功修學戒定慧;那麼施主給你一杯水,他也會得福,不管是多少都能得福,這就是「終不虛損所有信施」。這可見我們出家人,自己不生產,唉呀!這件事很好,我出家好了;「終不虛損所有信施」。
「終不毀犯清淨禁戒」,他很尊重這個戒法,他不毀犯。「受用信施」,不能夠毀犯了戒,用這樣的身份「受用信施」,不可以這樣子。這樣子就自己也有過失,而令那個信施沒有功德了。「終不毀咨他人信施」,那個居士供養那個出家人,你不要破壞,不要破壞!「唉呀!你供養那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沒有什麼修行啊!」你不可以這樣破壞人家的;「終不毀咨他人信施」。
午十、不捨學處
【終不棄捨所受學處。】
這第十科。說是:「這樣子啊,唉呀!修行這麼難,我不能修行。我若不能修行受人信施很苦,我還俗了!我棄捨!我捨了戒,我還俗好了。」不;不棄捨!繼續努力修行。
我看是《未曾有經》,說羅畝羅尊者聽佛一說這些事情,就是將才說的這個,羅畝羅說:「出家若這樣子!我不出家,我還俗了」,羅畝羅曾經提過這個事情。佛就呵斥他,又勉勵他,有這個事情。
午十一、不伺他犯
【常樂省察己之過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
這是第十一科「不伺他犯」。說這個修行人常歡喜、常注意「省察己之過失」,反省觀察自己的過失,我自己的三業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注意觀察。「不喜伺求他所愆犯」,我不歡喜、總是注意別人不對的地方;不!他不這樣。
午十二、發露己惡
【隱覆自善;發露己惡。】
這是第十二科「發露己惡」。「隱覆自善」,自己有功德地方隱藏起來,我有錯誤的地方,有過失地方,有罪過地方,發露出來懺悔。要這樣,不隱藏!不隱藏自己的過失,要這樣子。
午十三、出離所犯
【命難因緣亦不故思毀犯眾罪,設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
這十三科「出離所犯」。「命難因緣」,就會失掉了我的生命的因緣,我也「不故思毀犯眾罪」,也不故意的,我犯這條戒保護我的生命,都不這樣。「設由忘念少有所犯」,假設我這時候「忘念」、忘記了,少少有一點違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很快的,就要懺悔,把這個罪過滅出去。
午十四、自作應作
【於應作事翹勤無惰,凡百所為自能成辦,終不求他為己給使。】
這第十四科「自作應作」。「於應」該作的事情「翹勤無惰」,就是精進而不懈怠去作這件事。「凡百所為自能成辦,終不求他為己給使」,「凡百所為」就是很多很多我所作的事情,我自己努力的去把這件事作好。「終不求他」求別人,「為己」就是「你給我作!」,叫別人來作;不應該這樣子的。
午十五、不謗甚深
【於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終不毀謗;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
「於佛世尊,及佛弟子」這是第十五科「不謗甚深」。對於佛的境界,及佛的弟子,有「不可思議」的「威德神力」,這種種的神通作用。「甚深」的「法教」,佛和佛弟子所演說的特別深奧的佛法。「深生信解」,一個神通,一個妙法,都深深的生起信解心。「終不毀謗」,雖然說我還不懂、不明白;不明白也不毀謗。「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這種甚深的不可思議神力,這種甚深的法教,這是佛、佛及弟子他們的「所知所見」的境界,不是我這個人的境界,不是我這個凡夫能明了的,要這樣觀想。
午十六、不著見取
【終不樂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惡見所生言論咒術。】
這是第十六科「不著見取」。「終不樂住自妄見取」,自己不願意,不願意安住在自己的虛妄分別「妄見取」。「非理僻執」,不合道理的偏邪的執著。「惡見所生」的「言論」,我不安住在這裏。這就是要深入地、要精進地學習佛法,慢慢的才能得到正見。「言論咒術」,這些不合道理的咒術,有這些惡咒術,是對人有傷害的這些咒術、不要,不要學習這些咒術。
(201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