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ack Ma代表的阿里 & Pony Ma代表的鹅厂
这几天看完阿里员工苏杰写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对比腾讯员工徐志斌写的《社交红利》,两种不同的风格,一个接地气,一个高大上,一个码字如对话,一个行文如教学。圈里小伙伴提到一句“也许跟老板的风格有关系,Pony做技术出身,比较低调,偏干实事”,相比Jack,经常上头条,如公主范和杀马特的年会造型,外秀的风格。
还体现在两位对自己员工出书时的表现,把《社交红利》前后翻了个遍,没有找到Pony写半个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封面,Jack赫然写着“我对这本书特别有兴趣,因为阿里在未来几年内需要大大培养优秀的产品经理!希望你能把这作为辅导教材”。
从苏杰的书中,以管窥豹,可以发觉阿里文化的蛛丝马迹:匪气十足、集中办公、荣誉鼓励。阿里的产品开发,采用项目制,成立项目小组后,需要开会时,经常会在办公室大吼一声“魔方项目组成员开会啦”,或者十几个人霸占会议室,集中开发2-3个月时间(据说当时是因为缺少工位),产品上线后,抄送全公司,大老板会及时邮件,荣誉鼓励。这场景,很有创业公司氛围,十几个人,产品开发一声吼,风风火火闯项目,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同甘共苦,几个月成功了,鼓励如雪花般飞来。
2.同样工作3年,人家写了本书,由此诞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学院,打造了一个学习生态,你呢?你获得了什么?
苏杰,作为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进入阿里巴巴,做产品经理的岗位,专业完全不相关,也没有相匹配的工作经验情况下,他做了三件事:专业知识积累、整理思考、不断实践。粗估他投入了10000个小时,50000元的培训成功及其他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初级阶段,他开始系统地学习如何做一个产品经理,通过三个渠道书籍、博客、培训。这三年里,至少阅读了上百本专业书籍,从产品经理入门、到交互设计、到敏捷开发。下班泡在前辈的博客,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增广见闻。参加由咨询公司请行业资深人士的培训课,这些课程参加下来,花费约5万。
中级阶段,他开始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把自己沉淀的经验,按照专题分类,进行撰写。最开始诱发他写作的原因是,老板要求每周写一篇做产品的体会,一年之后,他是唯一一个坚持下来的。3年时间,从最开始的1200字,从2.5万字,到7万字,到22万字,到书的发布。就是他1000多个日日夜夜坚持码字,积跬步,至千里,最后编撰成书。
高级阶段,他开始尝试跨界,在学习了科特勒大师的相关营销著作后,他将自己的博客作为第一个产品进行推广。从推广主题、推广方案、推广渠道到推广节奏,安排后,按部就班的尝试,粉丝从0到1的积累,最大的突破在于,有一天写了一个段子,关于李开复喝了用洗脚盆泡的咖啡一文,引来了李开复本人的转发并评论。这一次无意的尝试,让他学会了使用病毒营销。所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前,他用了很多营销方式,众筹众创,贴一段原文:
这是一本很2.0的书。
本书的写作全过程,都会让"用户"参与、充分互动:博客上相关文章里的读者/网友评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加之各种交流,大家的意见已经影响了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内容。
此外,本书的封面设计、推荐序一人一句话的形式等,也都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人人参与的特色。
本书的营销,我也希望是一种2.0的方式,包括在朋友们的博客、各种SNS 、微博客的传播,我将策划的事件营销与病毒营销等……并且这种营销早在2009年初,我将博客命名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且推出同名的系列文章,就可以算开始了,这个过程就算作一次实验也很有意思。
苏杰经过持续地学习、整理、运营、发布,最后成为一个现象级。联系到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1.01^365,每天进步一点点,结果足以让人惊艳。
对比自己,3年在通信行业的沉淀,实感惭愧,细思差距。所读的行业内专业书籍,只有苏杰30%的量,自己花钱参加的培训课,屈指可数,关注的行业牛人,更少。刚入职时,老板也让每周写工作总结,坚持了1年后,以工作忙碌为由,停止总结。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会把工作的头三年规划得更好,单纯做一个“一”字形人才不合格,做一个“T”字型人才,算不上优秀,做一个“钉耙型”人才吧,一专多能:
第一,每年规划书单,其中行业内书籍占50%,包括行业趋势和岗位所需知识,如《大数据》、《呼叫中心运营与管理》、《酒店智能化》等。
第二,日常工作中坚持实践、总结,将隐形知识显性化,以系列的形式表现,构建自己的网络发声平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对95后小年轻们说:“大胆的秀出自己,分享也是一种能力”。
第三,关注行业大咖,参加行业培训,且由点带面、发散性思考,一定要整理,归纳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矩阵中。
第四,跨行业、跨领域能力培养,比如有同事自考心理师二级证书,比如每年315公司都严正以待,可不可以学习危机公关呢?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也未可知啊。
这也是我以前,做内部培训师时跟学员们强调的:“把自己看作一棵苹果树,如果因为别人拿走了自己的果实,而自断经脉,停止结果,那才叫亏大了呢。如果你不断的长大,结的果子,从5个,到500个的飞跃,虽然被拿走了10%,但是你自己有450个啊,你赚了好么!”
当时我站在员工角度来考虑的,自己创业后,站在老板的角度,我会这么想,一定要创造充分的空间,给员工成长,作为公司,可以享受员工成长的附加值!
3.感谢传统行业带给你的经验和沉淀
人人都知道,互联网行业,现在是风口上的猪,资本汹涌,遇到好的项目,投资方需要动用大佬刷脸,分得一些投资额度。所有传统企业都在喊互联网化、扁平化,创造长尾效应等,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传统企业有非常多优势的套路值得学习。
比如宝洁的MKT部门,营销界的黄埔军校,当年大家都是削尖脑袋想要进去,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到宝洁工作,简直就是无上的荣光。大三那年,有幸成为宝洁沙宣洗发水品牌的市场调研员,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跟空姐似的,出没在各大高端沙龙店,为大家介绍产品、推荐试用装和收集调查问卷,时间虽短,但是获得的一手市场调研数据、如何管控现场问卷调查的流程和质量,都为之后的全广东省级本科生创新项目申报并实施,带来了巨大的裨益。
现在虽然呈现颓势,但不可否认它在品牌宣传、产品包装、广告推广等经验,都称之为葵花宝典级的组织资产,它培育出来的人才依然是香饽饽。
提到我在传统行业的积累,资源整合的套路、文化营销的套路、内生活力激发的套路、活动策划的套路、产品包装的套路、促销的套路、iPhone首销的套路、团队管理的套路、微信群运营的套路等。熟稔地掌握这些套路,帮助我在其他行业中进行知识和技能迁移。
特别感谢前公司给的机会,让我参加了互联网+大会、电商博览会、大数据会、物联网会、5G时代会议等,也感谢前领导分享了很多关于行业发展、未来趋势等前沿知识。所以,但凡我有些前瞻的眼光、专业的知识,都得益于这个努力创新的传统央企。
处在传统行业也好,新兴行业也罢,都有值得学习和积累之处。前几年实体书店被亚马逊、当当、京东打压得纷纷关门,现在卷土重来了,实体书店不仅仅只卖书,学星巴克卖体验、卖理念、卖氛围。如果你招店长的时候,坐在你面前的,有实体书店经营经验和没有实体书店经营经验,你选谁?
4.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阶段
对作者的书本内容,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认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第一阶段,行文如大白话,像跟作者对话一般,穿插了各种逗比言论,比如分析产品经理的招聘要求时,分为官方说法、私下交流和事实真相。刚开始觉得如同喝白开水,没有什么内容,贴一段文章内容,感受下:
1.具体职责不清楚,以为事情多起来没个谱
2.产品经理做的很多事情看质量而不是数量,好几天没产出也正常,这个时候你可别奔溃了
3.产品当然是老板生的,你也就给它化个妆
4.整天被这么多垃圾产品恶心,自己做的产品看太多了更觉得恶心
第二阶段,作者描述收集用户需求和项目管理时,通过他幽默的文字,我看到了他深厚的功底。因从市场营销专业出身,故以专业角度去看他的需求分析方法论,框架合理、方法专业、实践满分。关于用户的需求收集,经历了一番由少-多-少的过程:
一开始,功能想得不完整,经过收集用户需求和多次需求会议,功能一个个被加进去,大家都很兴奋,就开始做这些功能。因为资源、技术实现的原因,对各个功能进行评审,权衡利弊后,一个个砍掉。这个时候跟一开始“没想到”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阶段,明白作者是刻意为之,他就以先行者身份、大白话的方式,他自己的经历,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首先他对书的定位针对-1到3岁的产品经理,这帮人还未入门,一开始就讲体系、框架、逻辑,肯定看不懂,这书铁定掉粉。他就相当于手机导航,告诉你"前面100米左转,限速60公里"一步一步引你到达目的地,区别于其他书籍的告诉你“确定目的地,通过手机导航过来”。
我的码字经历,正在经历这三个阶段,刚开始通过逗机灵,码字不超过1000字,后来朋友说太浅了,没有厚度。现在处于把简单事情复杂化,增加文章的厚度,在没有深度的情况下,就多联想,通过相关性把不同事例串起来。以后的目标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比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最后用一句话,总括四大喜剧,升华内涵。
6.要求自己开辟PMP和红楼梦专栏,勇于分享
通过苏杰的经历,决定每个人都是一座闪闪的金矿啊,回观自己,想写两个专栏:PMP学习、实操专栏和品红楼梦专栏。
工作中管过至少5个项目,去年又花了3个月的时间,系统地学习PMP知识,最后拿到4P1M的成绩,虽然做不了5P大神,可以排名前5%。最近不少朋友问我,学习经验和项目管理经验时,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套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写出来,初步规划写十一篇。
在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读《红楼梦》,并且对书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图较为清晰,直到现在还会继续学习,上完台湾大学公开课后,对该书的认知更上一层楼。拟打算从“主仆反运”、“一僧一道引渡宝玉”、“由死引发的重生启蒙”、“林黛玉在50回以后变得温柔得体”、“林黛玉如果活着,宝黛其实会分手”等角度写,没有规划数量,把我想到的每一个新奇的点,做个分享。
鼓起很大的勇气,将这两个专栏想法公之于众,增加自我责任感,也是逼自己一把,请朋友们监督和鼓励。
7.最后附上作者提到的书单
《产品经理实战手册》
《产品经理的第一本书》
《产品经理的第二本书》
《水平营销》科特勒
《市场营销》科特勒
《启示录: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
《结网》
《用户体验的要素》
《赢在用户》
《一目了然》
《点石成金——访客之上的网页设计秘籍》
《胜于言传》
《设计心理学》
《情感化设计》
《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
《交互设计之路》
《公司进化论:伟大的企业如何持续创新》
《跨越鸿沟》
《创新者的窘境》
《罗伯特议事规则》
《软件工程》
《人月神话》
《人件》
《UML基础、案例与应用》
《敏捷估计与规划》
《敏捷迭代开发:管理者指南》
《走出软件作坊》
《淘宝十年产品集》
《四步创业法》
《有的放矢》
《决策和判断》
《别做正常的傻瓜》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黑天鹅》
《美第奇效应》
《社会性动物》
《统计数字会撒谎》
《动机与人格》
《乌合之众》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激荡三十年》
《万历十五年》
《浪潮之巅》
《沸腾十五年》
《枪炮、病菌与钢铁》
《失控》
《长尾理论》
《世界是平的》
《维基经济学》
《未来是湿的》
《众包》
《轻公司》
《影响力》
《把时间当作朋友》
《当下的力量》
《少有人走的路》
《遇见未知的自己》
《赢在用户:Web人物角色创建和应用实践指南》
《Web信息架构:设计大型网站》
《UML基础、案例与应用》
《用户体验的要素》
《流血的仕途》
《暗时间》
《罗伯特议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