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有些道理需反复咀嚼

因果有趣

≧∇≦,上周古典老师团队玩出一个橙子学院,可能一直跟着“澄子”学习个人成长,对这个同音的学院有莫名好感,进而产生追随感。但可惜的是,我没有申请到1000名创始会员参与这个玩法。想来自己也许在他们的维度中是弱的而非优先的种子客户。心中有一种较劲儿的力量,开始很认真查看每次推送的文章ヽ(〃∀〃)ノ。打算默默变优秀着再申请一次,呵呵哒,这执念倒也是动机一枚~

随感:有些道理需反复咀嚼_第1张图片

「橙子学院」

但是近几年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一种新的状态:不是方向不对,也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努力不够,而是这个职业世界的版图,在发生改变。
决胜未来的6种能力:设计感、讲故事、整合、共情、玩乐和意义感。简单来说,未来需要有能讲故事、会跨界、走心、会玩,还有点品味有点追求的人。

( •̀∀•́ ),当天的发布会大概记住了这两段,有一种“即使他告诉我了我却还没能看得到或看这么远”的危机感。同时也伴随着一种兴奋,知道了一种大趋势。

「沟通」

  • 最牛的点赞,只需问这一句话
    记住用这句话点赞、疗伤:
    『你是怎么做到的?』
  • 让你成为一个会安慰人的好基友
    通情达理,这个成语。
    『通情』在先,然后才能『达理』。
    那些沟通高手,都是特别会通情的。
    而最直接的通情,就是问对方的感受。
    不过,注意几点呦。
  • 1.少问『你有什么感受?』这类开放式问题
  • 2.两类感受不能直接问,那就是愤怒类和厌烦类。因为这类感受背后有道德评价,人们不愿意被别人看出自己很生气、很妒忌、很讨厌的样子。而“失望”这个词,又不会让人听着难以接受。
    所以“失望”是个特好描述感受的词。
    记住这样的问法:
    “被误解让你很失望,对吗?”
    “他这么做让你有点失落,对吗?”
    “你有点失望?本来你觉得可以……的。”
  • 3.这个练习很容易
    因为你只需要区分出以下几个感受,就好:“开心”、“担心焦虑”、“失望”、“内疚”以及“倦怠”。多说几次,多观察几次。不用一万小时刻意练习。
  • 不会拉近关系?因为你没提这个问题。
    『否定式疑问句』

我就快收到沟通圣经这本书啦。这阵儿接触了好多跟沟通有关东西,比如老大的一个沟通模型,也许这是一种要进行系统学习大幅度提升的一种吸引力。

「如何知道自己要什么」

[一共五步:]

  • 1.问自己——假如现在死去,我后悔还没做的事情有哪些?未知死焉知生,此生未完成;
  • 2.出后悔事情清单。看得见,摸得着;
  • 3.用目标树对事情进行分解,直到可执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细分;
  • 4.执行并坚持。行动改变人生,坚持就是胜利;
  • 5.一手坚持干不做会有大遗憾的事,一手随时抓取不做会有小遗憾的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有的推送需要一些标题党,比如我喜欢这篇文章,它标题写到如果连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谈什么努力。这个方法,给我的感觉像是傻瓜式相机,其实跟永澄哥学习的像是单反相机。嗯,后者虽然需要投入多一些、积累多一些、累了一些,但一旦逐步的掌握,会呈现出更多的精彩和可能性。

「如何深阅读,对抗浅薄」

  • 阅读的姿态
    排除干扰,进入心流
  • 阅读的选择
    一个深度阅读者,应该去读那些思想源头、知识源头的东西,读第一手材料,不要读来读去都读那些二手贩卖的东西。
    这种精神就是“采铜于山”,也就是我的网名的来源。所以,大家在读书的时候,我有一个小建议给大家:想想你手头的这本书是作者一手的东西,还是二手的东西,这对你们甄别好书很有帮助。
  • 阅读的定力
    关心关注到主题。
  • 阅读的野心
    什么是阅读的野心呢?就是不要用仰视的心态去看书,而是应该平视。
  • 阅读的抵达
    阅读有许多的功用,有消遣娱乐的功用,用赚钱的功用,有满足单纯的求知乐趣的功用。但最重要的功用我觉得是改变,就是阅读是否对我们的生活、人生带来了改变。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的阅读就抵达了。

这5个角度我最喜欢阅读的抵达。最近一直在参加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活动,对阅读的目上,本文作者是有一个自己的解读,比那本书更丰富了些。尤其喜欢这篇文章下面的话:

•我们是否用行动把它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价值
•我们的智慧是否得以增加
•我们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了
•我们的心态是否可以更加平和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否得到了改善

之所以会起题目为“有些道理需要反复咀嚼”,是觉得看了这么多的公众号的文章,除了那一刻内心的拼命点头认同,在被激荡过后,还留下了些什么呢?起码写写随感,比什么也没有思考的强。ʕ•ﻌ•ʔ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感:有些道理需反复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