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是我家闺女——伊州郡主的文章。2016年春天,郡主参加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在乌克兰的一所双语中学教了半年德语。本文中,志愿者们有机会到这个最美的山中集训,这本已是很难得的。然而,营地老奶奶家的猫咪,晚上却会爬到郡主的身边产了小猫,这却是天赐郡主的极大的幸福了。)
十几年前,张艺谋选中这里作为《十面埋伏》的拍摄地。如果不是它令人窒息的美景,恐怕摄影师赵小丁也未必会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提名吧!
这个地方就是喀尔巴阡山脉(Eng.:Carpathians; укр.:Карпати)。其实喀尔巴阡是穿过中东欧地区的包括乌克兰在内五个国家的山脉,乌克兰的那一段非常有名,是很多西欧山地远足爱好者的心头爱。要知道欧盟人去乌克兰是不需要签证的,订个机票就随便去了,落地签都不用。
三月份时,我们的培训老师就宣布我们在乌克兰的集训地点会选在喀尔巴阡山脉中某个极其偏僻的村庄中。身边的德国人一听说可以去那里,都兴奋得炸了锅。
集训开始前两天,在几个东欧国家作志愿者的德国小伙伴们在基辅集合,一同坐火车去了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Eng.: Ivano-Frankivsk; укр.:Івано-Франківськ)。伊万诺-弗兰克夫斯克是一个精致的大学城,城市虽然小,但是竟然每一个咖啡厅都有英文讲得很好的店员。之后,我们又从那里出发坐了两个小时的车(非公车,是自己租的车),到达了一个偏僻的村庄。从村庄出发,一行人背着行李爬了半个小时的山,终于到了我们的山中小木屋。
小木屋里没有自来水,我们的饮用水和洗澡水都是山上的泉水。由于供电非常不稳定,屋里时不时就会停电,网也经常上不去。小木屋里还有一只怀孕的母猫,一天到晚上蹿下跳还会跑到大家床上去。
我们20几号人每天的伙食都是由一个乌克兰大厨准备的,做饭用的灶古朴得不得了,锅上的黑色油渍似乎从苏联时期就开始积累了。郡主洗那个锅用了小半瓶儿洗洁精,然后被告知不用再洗了,今天洗了过一阵子还得变成这样。不知当年张艺谋剧组吃的饭是不是也是用这样的锅做出来的?
山里有一种特色菜,名叫banosh (банош),是一种用谷类做成的充满奶香味道的粥。这道菜在这里吃是最地道的,然而如果你无法接受它浓郁的奶酪味,最好还是几个人分食一份比较好。
在讨论了两天乌克兰危机以及东欧的两性不平等问题后,培训老师决定带我们到山里走走看。礼拜三的早晨,大家背着土豆、鸡蛋和面包,穿好登山鞋,带上雨衣和水壶登山去。
由于前一天刚下过雨,上山的路上全是泥巴。我们二十个人穿过了一篇树林,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平原。我忽然感到,这样的景色似曾相识。好像章子怡、金城武、刘德华在雪中厮杀的那场戏就是在这样的山水间拍摄的。我也好似回到了新疆一般,只是这里的颜色比天山更艳丽。
喀尔巴阡山中的生活让人感觉那么的古老,小木屋都是经营民宿的团队亲手搭建和整修的。牛奶是从山上的牧场运下来的,所以透着一种我这种城里人无法适应的酸味。房间里铺着的地毯多半是某个奶奶半个世纪前亲手织的。
山上是没有自来水管的,当地人和游客饮的都是山泉水。只要找到这样一个泉眼,自己带好容器装就可以了。当然不需要用什么瑞士产的猴贵猴贵的过滤器。我记得小学课文里经常会写“大地母亲的甘甜乳汁”这类话,没想到活到23岁才第一次尝到。
在山里,我们遇到了一个织毛衣的玛利亚奶奶Baba Maria。她以贩卖针织物和自制果酒为生。在向我们推销了她自己织的毛衣以后,她又展示了将羊毛制成毛线的过程。看着这位包着头巾只讲乌克兰语的山中老太太,我似乎看到了百年前欧洲平民生活的常态。喀尔巴阡山让他们的生活多少有些与世隔绝,想出个山到附近稍微大一点的城市得赶大半天的路。但也许在乌克兰,这样的生活反而是最幸福的。大概对他们而言,执政者是奥地利人,是俄国人,还是乌克兰人,外面闹的是革命还是经济改革,格里夫纳贬不贬值,都不会太影响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
最后我花了10欧从玛利亚奶奶那里买了一件毛衣,这在那里大概已经算是坑游客的天价了。
山,是不分国界的。如果你爬上一个巨石,一脚踩了个空,掉下去的地方可能就已经出了乌克兰的边境而到了属于欧盟的罗马尼亚。欧盟的土地原来这样的触手可及,可对于那些削尖脑袋想要入欧盟的乌克兰人而言,它却又是那样的遥遥无望。好在大自然并不在乎这些,无论是否属于欧盟,它们都是这里的主人。
回到小木屋之后,大家都疲惫不堪。晚饭之后稍微自由活动了一下,我就想要上床睡觉了。
关灯之后,那只猫咪从门缝中跑了进来,而且非要上我的床不可。郡主打小就想要养猫,这次竟然有只猫要主动来找我,所以心里自然是乐意的。黑暗中,猫咪一直在大喘气,好像受伤了一样,然后我摸到它身体下面一片湿。我心想它一定是尿在我床上了,所以把它赶下了床。它不肯下床,就在我的床沿上窝着。我打开灯一下,这只猫咪身体下面竟然有一只灰色的小动物!它不会把老鼠带上我的床了吧!再仔细一看,那只小动物湿漉漉的,竟是一只灰色的小小猫咪!!!
我惊呼救命,木屋的管理人员跑进来帮忙用毛巾把猫和小猫抱到楼下去……就这样,这只母猫在当晚顺利产下了5只可爱的小猫咪。大家都说,第一只应该用“伊”来命名,不过可惜我第二天已经认不出哪只是在我床头出生的那只了……
我们毕竟不属于这里,短暂的旅途后终要别离的。记得以前一个俄罗斯阿姨跟我讲过一句话:“一个出生在山里的小狐狸,从小就被带到了城里,然而它的直觉会让它竭尽全力找到回到山里的路。”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那只小狐狸,山里的生活拉近了我和大地的距离,觉得这陌生的土地却能给人回家的感觉。
(翔地记:艺游味境-伊州郡主原创图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