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汉赋骚体诗,各领风流

赋是汉代最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样式之一,后人常以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汉代的赋大致可以分为散体与骚体两大类。这两大类的特点很有不同,起源也不同,但在发展过程中二者又互相融合。

32汉赋骚体诗,各领风流_第1张图片



首先我要谈论的就是汉代的散体赋。

01赋的名称的由来

为什么汉朝人,把我们今天看上去两种不同的体裁都称为赋?

赋作为一种文体,出现于战国后期。宋玉和荀卿的作品到了汉代,司马相如等人的散体赋和屈原的《离骚》等作品都被称为赋。

《汉书·艺文志》中对此有个解释:“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这里所说的赋,就是先秦典籍中谈到的赋诗。所谓赋诗,是一种不配乐歌唱的口头诵读。所诵之诗,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是《诗经》中现成的诗篇。

不歌而诵谓之赋。口头朗诵的形式,要带一点抑扬顿挫的腔调,可以即兴,也可能是从诗经里面现成的。

《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如果单从语言形式上看,《离骚》等作品和楚歌没有什么区别,但楚歌是唱的,所以称作歌;而《离骚》等作品是用来诵读的,因此称作辞或赋,而从不称作歌。

散体大赋更是不能歌唱的,所以也只能称为赋而不称为诗或歌。由此,赋也由一种行为变成了作品的名称。

02散体赋的起源及形成

最早的散体赋可以追溯到宋玉和荀卿的作品。荀卿的赋采用隐语的形式,宋玉的赋很像战国散文,特别是当时的游士之辞。隐语和战国散文也就是散体赋的起源。另外,赋在形式过程中也受到了《诗经》和楚辞的影响。

《诗经》中雅颂,使用铺陈的手法。楚辞,下语千言,洋洋洒洒,海阔天空。问答形式和辨说的技巧,对汉朝影响很大。

真正标志着汉代散体赋形成的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文中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前去问候,指出其病因在于生活过于安逸,非药石针炙可治,诱使他改变生活方式,终于使他“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一些人生活在他的身边,他想和别人交往也没有途径,吃的都是精美的美食。而且又纵情享乐。

七件事就是音乐,美食,车马,游乐,田猎,观涛,前面这六件事,都没有引起他的兴趣,都没有治好他的病,最后,作者说还有一件事,就是听那些个有学问有方略的,讲妙言药道,就是听他们讲道理。

实际上,这是作者的暗示,物质的享乐,耳目感观的刺激,都不能治好太子的病,只有重用那些有学问,有才略的那些士,听他们讲大道理,才可以有效的治疗太子的病。

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溰溰,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

一是涛声似疾雷,闻于百里之远;二是江水倒流,海水潮涨往上灌;三是山谷吞吐云气,日夜不断。江水满溢,水流湍急,波浪汹涌。那江涛开始出现的时候,山洪飞泻而下,似白鹭向下飞翔。稍进一步,水势浩浩荡荡,白茫茫一片,像白马驾着素车,车上张设着车盖帷幔,当波涛汹涌乱云一般滚来,纷乱的样子就如大军奋起装束列队向前。当波涛从两旁掀腾卷起,飘飘荡荡的样子就像将军坐在轻车上率领军队作战。

03散体大赋的兴盛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赋的创作出现了繁荣局面。这一时期,汉王朝空前统一强盛的现实极大的开阔了文人的胸襟和视野,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素材;统治者非常喜欢辞赋,他们大力鼓励创作,招揽作家,赋的创作空前兴盛。

汉武帝时最著名的赋家是司马相如,他的《子虚》、《上林》两赋是汉赋的代表作。这两篇作品前后衔接,被人们视为一篇。《子虚》、《上林》奠定了汉大赋的体制。

赋里面,先是假设子虚和乌有先生,互相夸耀,他们分别描绘了齐国楚国两国物产富饶,以及齐王楚王打猎时候的盛况,子虚是楚国人,乌有先生是齐国人。

他们分别描述自己的国家是多么的富有,特别是子虚描述楚国的云梦泽,描写楚王打猎的情况,所以,被称为子虚赋。

然后呢,描写天子的猎场,是多么广阔无垠,打猎时候的壮观景象,用来压倒齐楚两国,汉朝天子的富有,汉朝的强大,汉朝的声威,压倒了齐楚,用来说明诸侯之事不足道。

到了篇末,又写天子幡然悔悟,他自己认识到这太奢侈了,于是就节酒罢猎,不打猎了,这样就寄寓了一种崇尚简朴的内容。

在内容上,它们极力歌颂了朝廷的强盛和天子的尊严,具有“润色鸿业”的作用。同时,文中又对统治者提出了委婉的劝告,但这种讽谏意味非常微弱,人们形容这一特点是“劝百讽一”。

在形式上,它们结构宏伟,韵散相同,辞采富丽;文中采用虚设人物设为问答的方式,进行穷形尽相的铺陈描写,通过夸张、排比、渲染造成波澜壮阔的气势。

自汉武帝至宣帝时期,以《子虚》、《上林》为代表的散体大赋盛极一时,著名赋家还有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等人。但他们的传世作品已经不多,其中王褒的《洞箫赋》是较早的描写音乐的赋作,对以后此类作品有一定的影响。

04西汉后期和东汉的散体赋

自从此后至东汉中叶,散体大赋仍然是赋坛的主要样式,较有成就的作家有扬雄、班固和张衡。扬雄的《蜀都赋》开了后世京都大赋的先河。他还有《甘泉》、《河东》、《羽猎》、《长杨》四赋。

他在赋里描写城市。不要过于放纵自己。描写西汉首都长安,东汉首都洛阳。东汉的强盛超过了西汉。

张衡生活在政治日趋腐败的东汉中叶,他在《两都赋》中抨击了统治者的荒淫享乐,警告统治者不要“剿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愁”,表现了进步的思想观念。他还提出了,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的道理。

汉大赋的缺点是一味对客观对象进行铺陈描写,而很少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主观感受;一律采用主客问答和层层排比,也略嫌呆板少变;赋中又往往爱用奇词僻句,容易给人嚼蜡之感。

但尽管如此,汉大赋在文学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汉大赋的讽谏意味尽管微弱,但仍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特别是汉大赋主要是作为一种供愉悦的艺术品而创作的,非常讲究形式美,这对古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对于文学脱离学术走向独立,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32汉赋骚体诗,各领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