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悟》连载——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是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几乎接近于道。居所选则在善良的地方,心灵接近深远般宁静,做仁义之事,说有信之语。善于通知管理,办事能发挥能力,抓住时机。只有不争,才能够做到没有过失。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是具有道相的。生命源自于水。不错,水滋养万物,赋予万物以生命。但水却从不因此而居功自傲。相反,水与万物不争不抢,甚至甘愿处在“众人之所恶”的最低贱的境地。甘处众人之所恶之地,实乃不以众人之所恶为恶。水犹如道般,具有博爱之心。润天下一切可润之物,而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所谓上善,所指即是一种大的德行。利万物为爱,而不争为慧。可以说,爱与智慧共同构成了宏大广博之道。

水的处世之道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心如止水,与人为善。为何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野的环境是静谧的,市的环境是嘈杂的。隐于野中的隐依赖的是外在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而隐于市中的隐则完全凭借内心的修为了。于水而言,嘈杂与静谧是无法对其构成影响的。以止水喻指内心的宁和,就是因为水始终如一的宁静与纯洁。旷野山林中的潺潺流水声,在喧嚣闹市中依然存在。不过是喧嚣蒙蔽了我们的内心,平常人无法在闹市听到罢了。心如止水,净化的是尘世中的一切喧嚣与繁闹。内心世界的清静所带给人的享受必然是极大的。

水本无形,以万物之形为形。这便是道德经开篇提到的有无关系的最高境界。看似有形,实则无形。有无做到了高度的统一,故而是蕴含极大的智慧与力量的。无形之水,遇万物之形而成万物。这教给我们的便是随和善良的品质。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自然少了许多烦恼。与世和善,与人和善,自然多了许多快乐。随和并非妥协,而是善于适应和接受环境中的重重困难和种种不如意。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面对一些不可抗的因素,面对一些必须接受的逆境。一味的排斥与痛苦除了自伤之外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若能如水遇万物般对一切事物都坦然接受,生活中的所谓坎坷和挫折便不能扰乱我们的心境分毫。同样糟糕的境况,以不同的心境去面对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人们面对坎坷而感到痛苦的来源就是人的心境无法如水一样随“坎坷”之形而成其形,却还是保留其原有的形态。当固有的形态与外在附加的坎坷之物的形态不相适应时,苦痛便会产生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于一切磨难我们只能消极接受。而是讲,唯有从心境上先将其接纳,进而才能谈从行动上将其改变。滴水遇石,水首先做到的是随石形而成水形,然后做到的方才是水滴石穿。

如道之水,其慧无穷。上善若水,博爱之心,甘处低位;心如止水,与人为善,于己为静;水本无形,成万物形,洒脱自然。水为上善、上慧、上爱,上静之物。如何从水中悟出道之真谛,从不善到下善到最终的上善,从不慧到下慧到最终的上慧,从不爱到下爱道最终的上爱,从不静到下静到最终的上静,则应是我们一生所应该追求的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悟》连载——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