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逗利是,是我教育的失败吗?

拒绝逗利是,是我教育的失败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新教育与某些传统习俗的冲突时有发生,让人担忧,引人思考。

1.逗利是文化其貌

逗利是是广东地区春节期间一项必不可少的年味活动。具体是这样的:结婚人士向未婚男女派发利是,后者需口头表达祝福的话语,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通常是见面后先说祝福语,然后才发利是,所谓“逗”便是“讨要”之意。传统利是数额1元、5元、10元、20元不等,50元算超大利是了,当然现在也有和北方的红包金钱数额齐平的利是。“利是”又称“利事”,取它的美好寓意。所以不止亲友间兴盛这种风俗,企业、工厂、公司开工,员工也可以向领导“逗”利是,去酒楼、餐厅等服务性场所也有向服务人员派发利是的习俗。

2.案情回顾

今天要说的是晚辈向长辈逗利是这种传统与孩子教育之间的冲突。回顾一下昨天发生的事情:

孩子爸爸这边姊妹众多,派发利是时场面甚是热闹。每当有长辈走过来,只见众小孩群拥而上,姑姐姨姨恭喜发财声不断,然后各自收到数量可观的利是。女儿以前对利是没感觉,也对这种赤裸裸的“讨要”行为怵场,加之她不会说白话,所以通常是我们代她收利是了。今年金钱观有所改变,内心力量也有所加强,对逗利是跃跃欲试,所以头天晚上便跟爸爸学了几句祝福语。

初二上午,女儿跟着诸多堂(表)兄弟姐妹,还有爸爸的陪伴下,当对方边递红包边说快高长大之类的话时,她很顺利地说出了“恭喜发财,多谢xx”,皆大欢喜。可是中午时分,其中一位姑妈似乎是想验证女儿的“进步”(她们对以前女儿不主动讨要利是很是介怀,经常会说我们教育得不好),一边递出利是,一边大笑着说:“说啊,说我就给你。”女儿犹豫了一下,没说。姑妈继续逗她,她两眼一翻,说:“不给就不给。”然后坐下继续吃饭去了。

姑妈伤心了,主要是受挫了,便又转头跟爸爸说:“你看,你看,你们就是这样教小孩的!”爸爸也火了,说:“你要给就好好给,不给就拉到!”姑妈更受伤了,满脸通红,跑去厨房抹眼泪去了,场面也是够尴尬的。怕女儿再被拿出来说事,我赶紧活络女儿这边桌上的气氛,又跑去安慰哭泣的姑妈,心累!

3.逗利是引发的延展问题——礼貌与否?

新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女儿,心思清明,敢担当敢拒绝,可作为妈妈,我却凌乱了,确切地说,我又矛盾了。因为这又牵扯出另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与人打招呼,也可以说礼貌问题。

女儿随我,嘴笨,不会来事,再加之自主意识很强,我们也不会强迫她,所以她通常是觉得放心、见面多的亲戚才会自然地打招呼(例如我这边的亲戚),爸爸那边的一年见不了几次面,加之又多,还得用白话招呼,很多她就笑笑而已,或者直接无视了。亲戚们以前觉得孩子小,很轻松地放过她了,随着她一年年长大,她不叫人被认为是对他们极大的无礼,她就这样被定性为没礼貌的孩子了。矛盾产生了,而且往往殃及到做父母的我俩。

4.“不礼貌”行为分析

我分析过她这种不叫人的行为,其中原因有:

其一,语言不通。要用蹩脚的另一种语言和人打招呼,会有很多顾虑,最怕说得不标准被嘲笑,我自己就深有体会;

其二,性格使然。天生敏感戒备,为防止被侵入,首先张牙舞爪;

其三,对方不当。对方用权威压迫或逗引;

其四,准备不够。当她还在做心理建设给自己鼓劲时,对方已失去耐心,开始给她贴标签。她感觉到了便选择关闭自己或反击回去;

其五,引导不力。我们的示范作用不够。虽然我努力与这边亲戚融合,但很多时候我能避开寒暄聊天场面就尽量避开,孩子有样学样;

其六,确实无礼。她的平等意识让她没有长辈晚辈之分,亲情观念不够强。

另外,她这种所谓“不叫人”真的是不礼貌吗?其实未必。是可以做多重解读的:

其一,她与朋友相处毫无障碍,而且往往是矛盾的调和者。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们的评语里都有“和谐的音符”此类的评价,在小学老师和同学间都极有礼貌;

其二,对熟悉的人很热乎。虽然有时会说俏皮话打趣别人,但不会触犯底线;

其三,她认为微笑或其他肢体语言也是“叫人”;

其四,她自己不爽或者有情绪积压时,先照顾情绪,其他的人和事都靠边。

5.夹缝中的父母压力山大

这么分析下来,我一方面觉得亲戚们给她贴“不礼貌的孩子”标签过于简单和武断,一方面又觉得压力山大,因为这其实触犯的是新教育成果与传统亲情关系的关系。

新教育下的孩子,自主、平等意识强、不惧权威、允许被等待、要求被尊重、有力量、不守旧。而传统的上对下亲情关系充斥着权威、逗乐、好面子、非平等。两者一碰撞,必然溅出灼灼火花,夹在中间的我们被烧得里外焦里嫩。既要保护幼小的孩子茁壮成长,又要维护自古以来的亲情样貌。要知道,我们在那样的亲情氛围里浸淫了这么多年,根子里本身就有权威的因子,面对我们的孩子,自身就觉得被挑战。所以现在的压力是,我们不但要跳出自己的局限,还要高屋建瓴来搭建两者的桥梁,何其难也!

6.如何平衡关系,解决冲突?

成熟地来看,选择一味支持孩子,或退回去与权威为伍,都非明智之举。何况,我们的长对幼的亲情关系里除却上述权威、逗乐、不平等、没尊重之外,最核心的还是浓浓的爱护之情,那才是维系亲情关系的关键纽带,其他都是特定文化里衍生出来的副产品。那到底如何来平衡两者的关系呢?

其一,继续坚持孩子既有的成长之路。因为未来的社会一定是由有主见,有创意,有力量的人来打造。

其二,当孩子完成内在的建构(6岁)后,会走出来迈向外界,此时加强对孩子的引导,让其认清楚维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性,还有教其方法。

以逗利是为例,为避免上述矛盾,提前和孩子说清楚逗利是实为一项有意思的活动,大人要的只是一个好彩头,不妨把它当成游戏来完成。一回生二回熟,长大后还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又如见面称呼人,先开口的一方其实取得了主动权,可以很好地展示自己的修养与力量,能够创造愉快的氛围,进而让自己心情愉悦,何乐而不为?对于长辈,礼貌的称呼可以让他们放下面具,释放出亲情的本有的温情,感受到他们的爱意,又何乐而不为呢?

其三,父母们言传身教很重要。这一点对孩子的影响无需多言,同时,父母们对孩子的言行对孩子的长辈们也是一种示范。很多长辈端着架子,逗孩子,其实很大原因是不知如何与孩子相处,不知如何去爱护他们。如果有父母在旁边温言细语,平等交流,相处得亲密和谐,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长辈们对孩子的态度。


新教育与传统的冲突还有很多方面,但愿觉醒的我们能操练出手持开山辟路大斧,脚踩绵延深厚传统的本领,一路向前,行走不息!
拒绝逗利是,是我教育的失败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拒绝逗利是,是我教育的失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