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西北大学97岁老校友

“沈坚强”:我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女性

沈以慎,西北大学老校友,1920年出生,以语文老师的身份从宁海中学退休,为西北大学115周年写了祝福语:自强不息 永远前进。沈以慎的爷爷是秀才,她的名字是爷爷起的,后来一个朋友给她题字:以谨以慎以接物以待人。

沈以慎个子不到一米六,穿着白色打底,蓝色大花的有领子的短袖,一侧有酒窝,很喜欢笑,银发略长于耳朵,大概到了嘴巴的位置,不是很浓密,也不是很稀疏。沈以慎女儿拿出一张老人年轻时的照片,浓密的中长发,大眼睛,微微有一点双眼皮,鼻子立体,长得很是漂亮,也是笑着的,一个酒窝凹进去。沈以慎问道:“和现在差别很大吧?”

“那时候是不是有很多人追您?”“我是正派的女孩子。”沈以慎摇摆着手。

在接受采访前,沈以慎正在看1998年的《西北城固校友诗选》,她说:“我觉得比看现在的书都有兴趣。”后来她提到一生非常感激这次上学的机会,接受了高等教育。老人拍着我们的手:“我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上学,很艰苦的生活,现在多好,多安定,坏境又好,生活又好,学习条件各种都好。” 她在谈话过程中,说了好几遍。

“去往西北联大”

1920年,沈以慎出生在北京,他的父亲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当时在北京工作。“我的父亲特别封建,重男轻女,我是老大,看到是个女孩,他很不高兴。”沈以慎这样开始介绍她与父亲的关系,“我父亲认为女孩子就是搞家务,不需要受什么高等教育,他永远不关心我,我要是个男孩子,他一定精心培养。”

在沈以慎6岁的时候,她母亲去世,之后她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太太,继母为沈家连生两个儿子。“要把握好自己,自己奋斗,自己吃苦,我和继母、父亲都没感情,父亲去世,我一滴眼泪都掉不下来,他亏欠我太多。”稍作停顿,她补充:“其实感情很重要。”沈以慎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她成为一个妈妈后,却给了家庭满满的爱。别人都叫她“富老太”,家庭幸福,子女个个出类拔萃。

随后他们生活的老家河南沦陷,日本人攻占了河南信阳,“我随着学校走,学校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没见过日本鬼子,但我恨他们,当时留在河南,那就活不了了。”

当时家里没有人喜欢沈以慎,她一心想读书,想自己活出个样子来,加之学校不要任何学杂费,就跟着学校,从信阳到了西安城固。“我就想报经济系,当时条件也不好,就想着以后能赚点钱。”如果成绩是先修班前几名的话,就可以申请任何专业,沈以慎经过一年苦读,以优异成绩完成先修班的学业,如愿以偿成了经济系的一名学生。

沈以慎回忆道,当年在城固上学的时候,不需要劳动,只要好好学习,期末考试老师非常严格,平日寒暑假她会在当地打工,给别人补习之类的。“我自己没有走歪路,当时有很多人走歪路的,要把握好自己,自己奋斗。”

不仅有学业,还有一段浪漫。在西大上学的时候,沈以慎与宋瑞华是同校的好朋友,通过宋瑞华的介绍,认识了比自己大四岁,与自己携手一生的人。“每个人都有一些特别的经历”,奶奶笑得特别甜,“值得回忆的经历。”

“去往南京”

“老伴去哪,我去哪,跟着他走。”最开始沈以慎一家工作、居住在南京,后来因为青岛工学院邀请她老伴去教书,他们一起去了青岛。“青岛很美,风景特好,很潮湿,但是我浑身关节疼,待不了多久,就要回南京。”

之所以浑身关节疼,是因为生第一个孩子在坐月子期间坐了3天2夜的敞车从河南到南京,沈以慎不想劳累爷爷奶奶照顾自己,想把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好,就打算好要回南京与丈夫团聚。当时国共对峙,火车时不时无法运行,等了一些日子后,终于有火车可以从河南到南京。“当时我生完孩子没多久,身体还不太好,我表哥说应该抓住机会,我就上了火车。”就是因为这次经历,沈以慎后来吃过西药,中药,做过推拿理疗,按她自己的话说:“这才保住这条命。”

辗转一番,最后还是回到南京。沈以慎开始做河海中学的语文老师,他的老伴成为河海大学的教授。沈以慎一共生了四个孩子,老大在新疆工作,家在南京,老二下乡调回城里工作后考上了去美国的自费留学,自己打工没要家里一分钱,老三在南京工作,老四考上了美国公派留学。“家里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打拼,自己取得的成就,我也一样,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她三女儿补充:“父母没怎么管我们,自己发展,要抓学习,要做家务,绝对不能走歪路。”

沈以慎一页一页翻看西北大学目前的图片:“怎么那么美,比那时候好多了。”说起对年轻人的寄语,她看着我们:“公诚勤朴就很好啊!能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

有人叫她“富老太”,有人叫她“沈奇迹”。沈以慎笑道:“我心想,我一点富都没有,受了那么多罪,但做人的根本,我都做到了,他们说我的经历鼓舞人心,写一本自传,其实我就是个普通女性。现在在养老院生活,平时和老头老太太们打打牌,没想到最后落了一个‘牌迷’的称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采访西北大学97岁老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