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房价故事

 1997年大学毕业,我在长春工作。一室一厅的房子大多租金五六百,单间三四百。我的工资六七百,在同学中算是高的。亦即,一半工资拿出来租个单间很正常。有个同学工资才三百多块,理论上讲租房都不够。这样晃荡了两年,女友(现在的妻子)毕业,考虑换房子了。我为省钱,带女友去看了某大学家属楼里的一个单间,厕所和厨房都是跟别人共用的,月租一百七。我觉得还可以接受,女友没说什么。第二天一早,她哭着来找我,说不想住这样的房子,父母来了连个打地铺的地方都没有,太寒酸了。

  我听了很惭愧。人家愿意跟我过日子,起码要给她一个过得去的生活。我在繁华的桂林路找了个一室一厅的房子。月租六百,可以半年一交,仅需3300元,折合每月五百五。当时我刚跳槽到一家报社,月薪五百九十元。

  或问,一个月还剩下四十块钱怎么生活?这恰是我要讲的:如果你不想过太委屈的日子,那就先满足自己,然后想办法。我也是这样,先住上五百五的房子,再想五百九怎么生活。人的求生本能总会帮着你解决掉这些问题。我记得那一年给《深圳青年》杂志写稿,一篇稿子就是一千七百块钱,够我三个月房租了。

  搬家那天,我和女友很满足。一个文友带着新婚妻子来看我,我说,房子小了点,呵呵。其实我是希望他安慰我说:“这就挺不错了”,岂料人家两口子异口同声地说,“嗯,确实憋屈,凑合住吧。”原来,文友入赘到高官家中,高官住的是四室的大house,家里还有警卫员呢。但不久他们就离异了,原因不清楚。但一个北方男人,自己不掏钱买房,寄居在丈人家里,总觉不太心安理得。

  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以租客的名义在附近看过其他一些房,有个老太太,以380元价格把一个单间租给一个女大学生,她自己则在过道里搭了一张床,感觉两个人都挺能将就。不要说那时房租高是因为商品房少,住房紧张。房东出租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成本。他的心理预期如果是两千块,即使降到一千不亏本,他也不租给你,宁可空着。反正目前中国的房产几乎没有持有成本,他们干嘛要救济你。

  我自己买房是在2000年。那时商品房刚刚兴起,而我所在的东北地区还不像现在这么被唱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房价两千多一点(市郊一千多),比石家庄、济南之类的二线城市似乎还高。偶尔在图书馆翻阅《深圳特区报》、《深圳晚报》之类,发现深圳房价三四千元一平米,实在太贵,感觉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其时省城的平均工资已经一千多,而全国通行的理论是,一个月工资可以买一平米房子才是正常房价。但这种理论大概持续了三四年便烟消云散。

  我花二十多万买了第一套房,首付三成,其余按揭。当时稿费好挣,我一年时间就把贷款还完了。2007年孩子上学,需要独立单间,我又借钱买了第二套房。后来在文坛小圈子里流传我用稿费买两套房子的故事,大概就是这么回事。我的经历不足为训,不过当时房子确实好买一些,我身边有不少工作三五年就能买房子的人,在北京、深圳和天津的朋友、同学大体如是。购买方式跟今天差不多,就是自己凑一点,父母凑一点,亲戚借一点,然后用工资还按揭。总体上看,无论房价高低,购房者都是跌跌撞撞,跟头把式,没有一个从从容容的。所以今天房价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买房时的状态。如果绝大多数年轻人连想都不敢想,整个社会肯定要反思;如果不少人还敢比划比划,那就证明房价还不算夸张。

 

 

本文由“我爱炫炫”发布                       2017年3月10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亲历的房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