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读的书

1.是枝裕和:《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这些随笔如同我的日常生活,以缓慢的步调与我相伴而行。犹如停下脚步,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如果电影作品是静静沉淀在水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飘荡在水中的沙粒。这些沙粒聚集在一起,便成了这本随笔集。那些现在还很细小、并未成形的沙粒,一定会在几年后,成为下部、下下部电影的芽和根。是的,我确信如此。

2.《京都漫步》:

京都的日常生活,琐碎中透着日本少有的一种慢,这种慢是一种格调,毕竟放眼都是千年不变的山水景观,本地人骨子里自然也就有了这不徐不疾的自信。

3.《知日:日本禅》:

表达禅可以言说的语言形式,莫过于诗。因为诗的含蓄、诗的隽永、诗的韵味、诗的非逻辑反理性思维,都使禅的表达成为可能。同样,诗歌在与禅的接触中,吸收了禅对生命,对自然,对山河大地万事万物那种超然、明净、空灵、穿透的智慧和精神境界。诗人在这种境界中,也就成了“诸法无我,明心见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禅者。

日本茶道和诗歌中所追求的“恬静”美和“空寂”美,都以禅悟境界为精髓,追求在相当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深山幽谷之境,给人以寂静空灵之感。特别是茶道否定华美,提倡“贫穷中保持心灵的丰富”,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这一禅宗的审美理念同样也影响到日本传统插花艺术的表现,形成了日本插花艺术的清幽恬静、凝练素雅的整体风格。它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以简单的造型和单纯自然的元素,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出植物本来的魅力。

4.《学箭悟禅录》:

从学禅,到悟己;从学箭,到悟禅;一步一悟,循序渐进。他一次次地深有所悟,又一次次地坠入绝望。那位真正的大师,不到绝望处,决不指迷津,赫里格尔这才依次觉悟弓,觉悟箭,觉悟手,觉悟心,觉悟万物…他从复杂,走向简单;又从简单,彻见复杂。他深知,在事物的深处,有着更重要的东西。事物的表象呈现常构成迷妄,貌似的理解又加厚了迷妄。只有鲜活的体验、印证,才能掀翻迷妄,彻见真如。从此握住不放。

人、艺术与作品—三者融为一体。内功之艺不像外功,它不会背弃艺术家。

艺术家不能“做”内功,而只能“是”内功。内功之艺是从不见天日的深处跳出来的。

5.《明天也是小春日和》:

被书中主人公津端英子和津端修一的认真而精致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及智慧所吸引。

【当你想把生活过精细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无数个细小的片段。其实,生活就是由每一天的琐碎小事组成的。—津端英子】

【认真记录每天的生活,把它们存起来,你会发现人生将变得更加美好。—津端修一】

6.《半农半x的生活》

提倡的理念是从小规模的农业中获取自给自足的粮食,用简单的生活满足最基本的需要,同时也从事与自己专长和才华结合的理想工作,增添造福他人、创造社会价值。

【我喜欢打赤脚在田里工作,并藉此锻炼自己的感性。愈是感性,存活的可能性就越高。人只要隐居在山里一个星期,就能让动物性的直觉苏醒,训练自己的心去感知对大自然的感性、恐惧、敬畏与不可思议。这就是生存的敏感度、对万物的观察入微。】

【这个“X”必须是能激发生命活力与干劲的;并非受人指使、命令,而是自发性的行动,就算废寝忘食都不足惜。所以,当下最重要的就是问自己,是否是心甘情愿、是否是自动自发。】

7.《断舍离》:

断舍离,现代物质、信息和人际关系,所处的空间、身体空间与内心空间,“相”的世界与意识的世界,审视与过多的物质或信息的关系,是可以处理掉潜意识的阻塞,在看得见的世界行动起来,就会对看不见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见的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8.《建筑家安藤忠雄》

在我亲身走访安藤在世界各地的几个作品时,多次感受到了一种撼人的力量。表面上是坚毅和冷酷,仍然像一名重量级的拳击手,但真正的力量却是藏在其后,无法形容、无法描绘的。像一首诗歌,一句哲言,它们拥有撼人的力量,却不是因为它们拥有更高级的语言,而是因为它们直指人们精神的最本源,带给人们不可想象的变革。

我们都太急于表现自己知道的东西,知道反而束缚更多的感知及看见。我们的世界里,未知比已知多太多了,分析出来的元素,永远小于心灵感知到的整体。

鲜活的生命,是“神意”的幽光,唯有他,才能创造真的感动。而这个时代,谈情怀,谈精神却是被人看作孤僻、异类。

书中最后分享安藤先生的人生观:光与影。他自学成为建筑家,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在阴影中一心前进,总是处于逆境中,韧性地坚强地活下去。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彻底凝视眼前叫做“影”的艰苦现实,而为了要超越它,就必须鼓起勇气向前迈进。

9.寄地

上午下单购买了几本绘本,想去读读儿童读物,需要重新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学习,看周围的世界。然后就关注到寂地,她的绘本,新出版的太喜欢了,蓝色背景映入眼帘,感觉就好治愈,很喜欢这样的画面。

10.《修道病》:

《庄子》始终在说一件事:以灵魂人的立场,活肉体人的一生,叫作逍遥。

就是,好像你这个存在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存在,你只是他这次轮回到地球上来的片段,那个更大的存在,跟你的关系就好像是:他是一个在这个世界、这个游戏机之外的玩家;而你,是他玩游戏时扮演的一个角色。

当一个人能够跟自己的【真】在一起,跟feeling tone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人的人生,按庄子的说法,是鬼神都会来帮忙你,看不到的世界会来帮忙你。因为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于是,就会在突破难关之后,找到生命隐藏的宝藏。

道家对于人【修炼的位阶】,会觉得一开始要先学会做真小人,对自己的【喜欢、不喜欢】很诚实,对于【没有爱】的人事物,就不要玩弄彼此的感情,从人生里面放下。学会做这样一个好恶分明的真小人,拥有一个【时时刻刻都让自己觉得怦然心动】的人生以后,再往自己喜欢的方向,把自己发展成一个很厉害的人,那样叫达人。然后,再从达人变成真人。

达人的状况,《庄子》是这样说的:【当鞋子合脚时,你就不觉得自己有脚了。】这个象征物是在说啊,人的头脑、人的思考力,是人的心力还不足的时候的一种代偿反应,是一双还让你脚不舒服的鞋。而当人心力够强了的时候,你做什么事就都不用【想】了,不需要【想】的头脑,才是真舒服的头脑。比如说英文还讲得很艰难的人,他讲的时候要一直思考文法:真的练成了,就直接脱口而出,不用想了。刚学作菜的时候,一匙盐巴一匙糖都要回头翻食谱;到了很会做菜,变成达人之后,就随手一撒就对了。达人就是做一件事,完全不必思考,就能做得很漂亮的人。

所以,你要先从自己最爱的事情做起,用热情去把那一件事做到达人的境界:爱唱歌的人就要变成歌神,爱弹吉他的人就要变成吉他之神;当你体验到心力充足了就不必动到思考力的舒服之后,再把这样的经验,类化到人生的其他每一件事情上面去,等到人生真的再也没有一件事需要伤脑筋去想它的时候,就代表你已经完全地活在舒服之中了,也就是没有我执,只剩纯粹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了。思考都没有了,当然也就没有烦恼了。这种全然舒服的状况,就进入真人境界了。

道家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一个位阶的变化。而不是一开始就要满口仁义道德,要你去符合外在社会的这些道德观。因为,一个人如果对一件事情不是真的有爱,是不可能从中修成达人的,最好不要走这条路。

道家、佛家的基本功,都是从承认自己的不知道、承认事实、提高感知力开始的,从来都不是爱。佛法八正道没有一道是教人要去爱别人的!而是你有没有爱自己的心,有没有照顾好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想一念,有没有把自己在世界之中选择的角色和分位扮演得漂漂亮亮的,有没有在生命中长养出对更高心境真实的渴望与热情,有没有办法正确地反省自己、去除我执…都是心向内观照自己的内容,并没有爱别人这一项。《庄子》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是要叫人去爱别人的!

11.《无量之网》

一本扩展意识格局的书,由意识开启潜能,量子觉醒。无量之网,全息能量场,这里就是那里,之后也就是当下。非定域性、全息式的意识力量可以开启所有的潜能,实现隐秘的欲望、最高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开启意识和潜意识的沟通与连结。

12.《自我观察》

边读边画导图,综观画出的导图,原来这本书的精髓就是两个词:思考和感受。

大脑理智中心的运作很缓慢,而我们把经营生活、工作的重担却交给了反应最慢,总是后知后觉的理智中心。这并不是顺应天性的做法,而是被社会和文化强加的。而对身体、对情感的教育却没有相应空间。而头脑会不受控制的离开当下四处乱跑。

而感受身体的练习,是很好的自我观察方式,只有身体总是活在当下,也只能在当下。身体的感觉会一直处于当下,哪怕有情绪,仅仅是观察它,体验那一刻的感受,也是在滋养高等中心。

13. 《禅者的初心》

从铃木大拙和铃木俊隆的书了解日式禅。这本《禅者的初心》14年翻看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再读,领略仅仅呼吸就蕴含深意。呼吸看似是一吸一呼,连接的是合二为一的一个世界。觉察呼吸,融合二元对立,融合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仅仅是当下,做当下的事情,当下投入,和事物的本貌合二为一,“我”不再是“我”,是空无的状态,是源源不绝的滋养。

14.《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 持续与专注 是会改变大脑的认知及结构 ,练到触及本质,练到愉悦大脑的状态。刻意练习,也是眼 手 脑并用,多观察 多思考总结 多琢磨 跳出舒适区学习,就像这本书提到的宇宙视野,量子跳跃,无限可能,随着刻意练习,是会给予正向反馈,正面循环。

训练会引起认知和生理的变化,需要持续的练习保持。

最近的速写练习,对练习也多了一层认识。驯服练习的对象,它会持续给予反馈,互相是可以正面循环,从新手到改变大脑的结构,而后是自然而然的快乐的学习。

15.《赖声川的创意学》

所谓“识照”,得自内心的光亮和澄澈,就像一泓明亮旷广的秋水才能照出晚霞漫天一样。万物皆备于我,作为本体的我,具备眼界、慧心、生命力的厚度,才会真正理解文意,达到会心。就像天上的月亮和万千湖海中的月亮,愿意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就会认清每一个水中的月亮。不外求的内心,是源泉,是本体,像镜子一样是可以识照出大千万物。

佛法体系中用八种意识解释心运作的方式:眼耳鼻舌身,即五感官意识。第六意识即单纯的觉察能力,是感官意识感受到事物时的觉察力。第七意识是纯净的觉察和心中其他的概念思维连结,产生思想,外在的事物对个人产生意义。好恶形成,情绪附着在感官之上,即贴标签。第八意识即阿赖耶,类似西方心理学的潜意识,“印象的存放处”,神秘而庞大的储藏室,档案库。

打开连结第八识,阻碍我们的往往是第六识和第七识之间的互动。因此,如何拉开第六、七识之间的裂隙、空间。让第六识纯粹地觉察与停留,阻止第七识的立即反应、贴标签,情绪附着等;又如何延长让好恶、正面或负面的偏见起作用的时间?

为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放下自我。放下就是延长“纯净觉察”--看见事物的原貌--和‘赋予觉察意义’之间的空间,让我们自由地看待世界,解放世界原貌。当这个裂隙拉长、空间拉大,心的空间就扩大了。

放下自己,学会“看”,正是“放下”对自我的执着。事物被去标签,就会呈现自由的空间。培养看见事物原貌的能力,尽量延缓贴标签的时间,当主观接收器变了,客观世界也就变了。看见原貌,纯粹觉察。解放一个个事物,自由浮动,进而结合,互相连结,心的自由,连结创意的潜在能量。

16.《叶浅予谈速写》

必须反复观察、思考、凝神、结想,才能形神俱见。选择熟悉的题材便于得心应手,发挥尽致。

读书也是,学习也是,要选择感兴趣的入手,打开通道连接道,源头储备足够能量,更易迁移。不然见异思迁,最终一事无成。

途径一个个的障碍和足够的练习至进阶,必须一关一关的闯,最终收获游刃有余。

17.《向庄子借智慧》

所谓的道是感官作用停止而心神充分运作,回到日常生活,需要的是感受、体验、尽情的欣赏美。在感官层面接受滋养比看似喂养意识的活动更颐养性情,更可以愉悦于当下。

学习任何技艺都需要用心专一,要精通,必须专注到忽视其他万物的程度。

18.《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

文中首先写的并不是书写本身,是书写前的觉醒,通过觉察当下、静默止语、静坐、慢走、专注呼吸等等一些列收摄注意力、回到自己的方式而后书写,书写也是写喜爱的、日常的,借书写禅定,由此入口打开收获能量的滋养。

19.《回归身体》

忙碌的生活节奏,飞快的速度甚至会带来焦虑,而退化的感知力也让我们忽略很多生活之美,甚至是身体向我们传递的讯息,而身体是相对大脑,更能带给我们力量和智慧。学习了解开发身体的潜能及智慧。

20.《创意云世纪》

如果只剩下三天的视力、三天的听力、三天的行动力,那最想看什么,做什么,听什么。而我们的感官已然麻木,已然深受束缚,如何刺激唤醒,感官复苏,是可以有更多惊奇喜悦的体验。

除了肉体感官,还有更深层的意识感官,练习开发,借由梦是可以获取更高的敏锐度,更多的创意。

21.《思考,非理性》

说到大脑, 又理解多少,大脑其工作、 处理信息 、思考又会受到哪些干扰,又如何针对性的训练,更好的利用大脑。知识太多了,但不变的是思维方式,如何通过行为训练、意念管理改善大脑控制我们生活的方式。特别是书中注意力、冥想这两个关键词,加上今年上的几个喜欢的课程都有静心冥想的过程,也时刻提醒自己觉知,但不可避免会被推着走,无意识地又卷入惯性里面。觉知、觉察的能力如此重要。学习了解注意力、冥想方面的知识而读这本书。

22.《时间的果》

发现明确自我需求之后,很容易聚焦所感兴趣的文字,如早上翻开黎戈的《时间的果》中安静的手绘时光这部分,读完好畅快,原来很多作家不止精湛于文字,更是绘画视觉语言高手。

如张爱玲,回顾翻译她书的译者问题时,就附了手绘图;有相关书籍专门录了她为小说人物、场景绘的插图;为自己设计服装。

如丰子恺,抗战初期,避祸后方,简笔式的绘画,别有野趣。

如鲁迅,在和友人通信谈到浙江风物和民俗时,就会图解一下。

如丘彦明的《浮生悠悠》,书中的花草手绘都是丝丝入扣,专业水准。

如席慕容,她的油画比文字硬朗很多,为诗配速写。

如安徒生,画自己的墓碑,画很多被爱神的小箭射中的心,画洋溢着澄澈的诗情和淡淡的忧伤。

如卡夫卡,钢笔和铅笔素描安插在笔记本的文字边角上,营造出一派阴沉的梦幻氛围。

文字与视觉,于自己,还是习惯于使用文字,刚刚开始在视觉绘画方面的实践,就像书中写到的这句话:想怎么做尽管去做就好了,管它画得好不好呢?

23.由四月下旬开始的画画学习,一开始的前两周几乎很少动手去画。后来脑子有个清晰而坚定的意识:不行,得去持续练习,每天都要画。正好也借此翻出之前购买的《白描起步》这本书,这本书会有讲解,对一种植物拆解,一开始只敢尝试画局部简单的部分,看到大篇幅的画,都会升起“好难啊”的念头。然后不知怎么的就进入状态,线条流畅自然了许多。看到大篇幅的也不会有难易的念头升起。每天临摹一幅,甚至后期每天临摹两幅或三幅。有时读书读不进去,拿出纸笔来画,反而特别投入,忘了时间,也很享受这样的全然投入的时间。

24.《瑜伽 生活禅》:

书中提到的任何一门技能的习得一定是要保证持续的练习,勤勉,刻苦的训练。想想自己,是很渴望这些技能,可是随之付出了多少。经常会犹豫,下了一个决定就持续不下去。

瑜伽也是,简单的动作,体验更丰富的东西,正好也是锻炼身体,体形,也可以觉知呼吸,专注,静心。

25.《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

当把一个字句与一个事物联结的时候,你以为就知道它们是什么了。事实是:你其实不知道它们是什么。你只是用一个标签把一个谜团给遮盖了。任何事物—一只鸟、一棵树,甚至一块简单的石头,当然还有人,其实最终都是无法被知晓的。这是因为它们都有着深不可测的深度。所有我们可以理解的、经历的、想到的,都只是真相的表层,比一座冰山的尖端还小。

在这个表相之下,万物不但与其他的事物相连,同时也和它们生命的源头相连。即使是一块石头都能为你展示回归神、回归源头和回归你自己的道路。当你看着它、握着它或是任由它在那里,而不加诸一个字句或是心理标签在它身上的话,你的内在会升起一股敬畏和惊叹之情。它的本质会无声地与你沟通,然后把你的本质反映回来给你自己。这就是伟大的艺术家可以感受到的,同时可以成功地在他们的艺术中表达出来。

当你不再用字句和标签来遮盖这个世界的时候,那个久已失去的奇迹般的感受就会重回你的生活之中。另外一种深度就会回到你的生命当中,事物会重新获得它们的新奇感和新鲜感。而最大的奇迹则是:你能够经历到那个本来的自我,它是在任何字句、思想、心理标签和形象升起之前,就存在的。

愈快地加诸一个语言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标签在人、事、物或情况上面时,你所面临的实相就会变得愈浅薄和无生命力,而你也会愈加地远离实相,也远离了在你之内和周围展开的生命奇迹。而这样的话,你也许会有些小聪明,但是会失去智慧,还有喜悦、爱、创造力和生命力。

26.《瑜伽之心》

瑜伽是合成一体,是联结,是将千丝万缕的心念绑在一起,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导向正在从事的活动。瑜伽试图创造一种我们在每一个行动、每一刻,总是在场、在当下的状态—真的在场、在当下。专注力提升更加有助于每项任务执行得更好,同时对行动保持觉知,甚至可以带领我们更靠近与联结更高、更强的力量。

笃定的行动,需要感知,需要精准的看见事物之间微妙的差别。但往往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存有根深蒂固的无明。所谓无明,是许多无意识行动积聚的结果,这样的行动和感知的方式,我们已机械性地行之多年。日常诸多无意识地反应导致心识变得越来越依赖习惯,每天都在依靠习性反应,内心对未来对远方有美好的向往、可生活与成长始终还是待在原点,停滞不前。

因此需要对自我、对当下有洞彻的觉察,根植于深刻感知的行动,才会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才会是充实饱满的,可以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喜悦与宁静。

瑜伽修习的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将呼吸与身体结合,让呼吸引领每一个动作。呼吸与动作的正确结合,是体位法练习的基础。比如举起手臂时吸气、放下手臂时呼气,呼气与吸气的长度决定我们多快举起或放下手臂。简单的练习有助于发现呼吸与运动结合的韵律,学习到瑜伽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即全然专注于我们的行动。

27.《在印度,听见一片寂静》

警醒、觉知、有意识地在当下,生命唯一真实的仅仅是当下。打开眼睛,打开耳朵,打开心,打开自己,对当下敞开,走路时意识你的每一步,说话时意识你的每一句话,有意识地看与听,有意识地观察每一个此升彼消的念头,随时随刻,就像有另外一个“自己”观察自己。持续的警觉、警醒、觉知和有意识。。。持续地下功夫,练习活在当下,只需要耐心和毅力,会发现身边的一草一木,乃至天地的宽广,都似乎和自己有关联。当仔细专心、警觉地观看一个事物时,不但会看到事物本身,也同时看见自己!以及,另有一只“眼睛”,同时看见两者!

28.《灵性炼金术》

当你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走出这条足迹就是你的目的。让家人成长,或是把他们扛在肩上走出山谷,不是你的目的,那不是你的任务。放开你的父母意味着放开对改变他们的渴望。你必须明白,为他们领路不是你的任务。你的任务是走自己的路。当你真正放开了父母,放弃那双重束缚时,你就会发现一个新的空间在你们之间打开了,它更自由、更开放。任何情况下,你都会在这种关系中感觉到更自由,你会走自己的路而不需要他们的支持。冲破魔咒的家庭成员首先是帮助了自己。你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内在成长和扩展上,这会影响到家庭的能量,也为家庭成员找到出路带来了可能。他为原生家庭提供了改变的可能,他的能量为他们映照出这种可能性。那就是他所要做的一切。家庭成员是否追随这条路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

在你的生命中,现在你可能会接触到那些属于你灵性家族的人。你的灵性家族跟生物性、基因或遗传都没有关系。它是由同类灵魂组成的家族。通常是你在过去的转世中借由友情、爱或是共同使命的联系而结识了他们。由于内在的相似性,你们同属于一个家族,你和他们的相处是很容易的。你体验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你身上的那些让你在其他人群里感到不同和孤独的部分,现在变成了你们彼此联系和相互赏识的基础。在地球上的生活中,与灵性家族的联系是一个真正快乐的来源。让它进入你生活的关键是发现自己走出山谷的路,并认出自己内在的光、在一个不会反射你的光的环境中,当你能够发现自己的光,你就变得独立了、自由了。卸下那制约你过去的业力负担,卸下恐惧和幻象的业力负担,你将会吸引那基于爱、尊敬和反映你觉醒的神性关系来到生命中。

29.《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

娜塔莉·戈德堡的书,很喜欢这本影印本小书,读这本小书也是爱不释手,书中的文字都是令我欢喜、愉悦的。翻开书就有一段话写到:自由书写就是展现心灵的历程。她强调,持续地练习,不等待灵感,不问结果,只重视过程的态度,让写作的笔带自己进入“写的未知”。向未知领域探索,正是创造的精神。娜塔莉用写作实践禅修,用她熟悉且热爱的写作找到了一个驯服自己与释放心灵的方法。

笔尖是联结自己与潜意识的管道,一切如水龙头开启一股脑地喷涌出来。自由书写是无意识的呈现,联结无意识,打开无意识的通道,让无意识流动而浮现出来,让无意识的能量流动起来。就像我们平时自由书写,书写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写下这些东西,就是你坐在那儿,你只是想着我要写,但是没想到那个笔就像水流动一样,然后就写完了。

30.《意识光谱》

《意识光谱》又读了两章 ,原来读《新世界》那本书就很颠覆对时间、空间、小我 、二元论的认知幻相,再读这本, 更是一种深度颠覆 ,这本书论证说明各个意识光谱阶段,多角度论证,语言思维体系很严谨,排他性的方式论证非二元论 、无意识,本来是讲非二元论, 但是去说明什么是非二元论,反而就产生了界限 、限制 、对立 ,文中的诸多篇幅引用物理学、禅宗、西方神话文明、 科学家和诗人的话等等多角度论证。 读完,并不觉得内容多,不会感觉是向脑子塞了很多东西,反而是给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或者这种思考层面还可以再深入一层,感觉是可以慢慢发酵延伸出很多思考内容。一种读经典 ,读源头的书带给的触动与思考空间 。

书的系统性与经典的源头,还是要读这些经典,从源头读起来。这样的阅读要比碎片化的阅读好很多很多,对思维的拓展、 对想象力的拓展都是有极大的裨益的,也更灵活,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去用。像最近联结写出的文字,都是这样不用力、 自然而然的联结起来由心流淌的文字。

会看到原来自己输入也很多, 但是联结的枢纽点不多,就是是死的,现在的状态是刚开始体会一些活起来的感觉, 还要加强输入,源源不绝的输入,就自然活起来了,增加联结枢纽,慢慢可以那种就是有写作的冲动,然后一句句冒出来。放松对头脑和思考的要求,让内在汨汨流动起来,往往什么都不做或不刻意或不用力的时候,内在才有流淌的空间,恰恰也是最有力的时候。

31.《树之生命木之心》

书中主要记录了西岗常一的手艺及精神,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奉公于奈良法隆寺的木匠。他说手艺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没有捷径,必须有耐性。这需要有理想,并且是几乎达不到的理想。换言之理想越远或不可实现,现实就越接近理想。要成为一个好的手艺人,需要长时间的修炼过程,没有近路也没有快道,只有一步一步地埋头往前走。靠自己慢慢地体会和积累,靠继承祖辈们传承下来的技艺和智慧来完成。

32.《生命的不可思议》

今天第三次读《生命的不可思议》,前面的几章大概翻了翻,从第六章开始到最后的所有章节比以往两次都更加吸引我读到更多以前没注意到的论述。

接触克氏的智慧,她感觉似乎前半生涉猎过的心理学和宗教知识,以及从小到大体会过的人性深处的恐惧、暴力、冲突、绝望等等的苦难,为的就是借此能理解究竟真理。并着手翻译克氏的书籍。

倾心于她的勇于不断探索自我、生活和灵魂,她的真诚、通透和智者的胸怀。

透过文字,感受作者一路以来身心灵的实修证悟。也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偏理论化的语言,实践与理论指导并行,慢慢地可以在生活的当下直接觉知到细微的差别和能量的流动,或者放下一切,主动觉知能量的产生。

就像克氏提出的的“无为之道”,当机缘成熟时,开悟的熏风会不请自来。总想抓住些什么,追求些什么,于是能量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耗损。然而凡是能抓得到、追得着的都不是真相,都只是我们认假成真的幻影罢了。虽然追寻也能带来希望、快感,追寻也能满足自小就有的征服欲,但追寻毕竟投射了时间感和未来的幻觉,故而忽略了当下的真相—真相包括内在与外在的种种情境,亦即内心或意识里的思想、情绪和身体的觉受,以及外在发生的事和各种关系的互动。

33.《日日是好日》

看似轻松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是森下典子从学茶到成为茶人二十五年学艺的心路历程。或许恰如作者提及的茶道那般,即使行文风格自然温和,却透露出淡雅悠长的不平凡。捧着书,好像也随着作者一同经历了最初的不解、疑惑、踌躇、坚持、成长,由茶讲出的传统艺道的心法也是一种安放身心的法门。

34.《心 想画画 就画画》

爱好并不是结果,爱好是一条路,我们通过把自己的热情安放在一件事上来逐步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并经过这个秩序掌握内在驱动和外部价值的平衡。让热爱 技巧和领悟长进身体里,结结实实的,像果实一样,一望而知。

35.《一味》

36.《踏入心灵幽静》

37.《脉轮全书》

38.《白石老人自述》

齐白石老爷爷有一句话:世间事贵痛快。痛快其实是很贵的,因为痛快的背后要有日日挥刀五百次的精进,才能练出那个临境不乱的果敢。今天的人的聪明更多的是一种在事事如意的时候才有的聪明,但是一旦当风云变幻的时刻来临的时候就乱了阵脚。所以我们学齐白石,更多的是他的匠心。匠心就是一种把自己列为资质平平的一个人应该做的努力每一步都做到。这也是庄子的精神,就是专精于一项艺道,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品质有要求。

齐白石老爷爷的昆虫系列,被这些小小的画迷住了,蟋蟀、蜻蜓、蚂蚱和虾,细长的触须都画得如此逼真。放大去看,都会发现原来自己的观察是如此粗糙。在画中看出更多生活中自己所忽略的东西。简单更见丰富,更见功底,穷尽一门技艺,技近乎道。

39.《》

"当下”是一个“礼物”,比起分享,更重要的事情是:邀请自己真正地活在生命的现场,活在那个可以看见、可以听到、可以闻到、可以尝到、可以感受到的现场。

你得穿越外面的壳、念头形成的雾霾,去看见当下的美好。只有活在“当下”这一刻,你才能接受到宇宙送给你的礼物。唯有真正地活在了当下,唯有你用整个身体感知这个世界,你才能懂得当下的丰盛。所有那些平凡但无价的丰盛,只能依靠我们的身体感知才能获得,用头脑不能。

40.《日本风物记》

“心有所动,即知物哀”,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日本人永远在追求真正的一体感,因此表现出了西方人惊讶的、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意识。“审美”一词所涵盖的具体内容,琴棋书画几乎都是中国传入。虽然文人喜爱的格式近似,但日本审美呈现出的却是另一种样式。和歌的幽玄、物语的物哀、俳句的寂、浮世绘的江户市井的意气和粹,一直到近现代谷崎润一郎的阴翳和恶魔、三岛由纪夫的残酷、川端康成的背德和悲哀,这些都是日本特有的新颖深刻的美学思想和人生哲学。

41.《各自爱》

一门手艺,如画、写、读,深刻认识某一项手艺对个人的重要性,之于生活乃至对个人生命的拯救。手艺人,手高于心,是用手来思考、发声和记忆。越亲近,越接近现实越美。日复一日的相处,产生不可分割的情感。由亲近而进入一个安全、开阔、滋润的世界。于个人,是专注、唯一、韬晦、低调与饱满的沉默。不表达却胜于表达。

42.《真水无香》

人的本觉是一个清静微妙玲珑的世界,本觉的世界被世俗污染,由本觉到不觉,通过宁静的证入,由不觉到始觉,恢复灵魂的觉性。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艺术最重要的目的是恢复灵魂觉性。最高的艺术由人本源的灵觉世界转出。类似的文字境界也是,是由心源导出的,无论好的 不好的 都是符合当下的心境,如实观与记录,借由拙的过程达到自然的流动。

43.

直觉和答案在一起,直觉会引领行动,直觉也即行动。直觉下的决定都以即兴的形式出现,不是当即做出决定,是将你直觉所做的决定展现出来。

安静、放松、清零、放空、臣服、丰富自己、冥想,到达头脑自由自在的状态,也即直觉出现。类似的也是创意的开发,连结源头、潜意识。去除意识层面的干扰,连结高我,那超于本身更浩大的存在。连结源头,内在的觉醒。

《觉醒的百万富翁》和《赖声川的创意学》、冥想的书、创意的书是同一个源头,一次连结与打通。

44.电影中一袋化学品就能达到的证悟境界,而现实中要经过无数轮回的修行,大脑与万物连接,意识升级是不可缺的功课。

《月童度河》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