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间被击碎之后,唯一能干的事就是看小视频

早上起床打开“乐只”做10分钟冥想,然后打开“得到“边听专栏边用“头条”看新闻,早饭后开车去公司时用”喜马拉雅FM“听湖畔三板斧或经济学相关的书。工作间隙刷刷微信里的大号们有没有更新新的内容,看看“八姐”,“一条”,“咋整”又有什么有趣的东西。

中午吃饭刷开“好奇心日报”、“界面”有没有什么业内新闻。晚上开车回家打开“网易云音乐”听听他给我推荐的口水歌。晚饭后“微信”刷下朋友圈看看谁谁谁吃了什么,谁谁谁又出去玩了,谁谁谁又有什么新名词了。间或登录“映客”打赏几个身边的妹子,感觉每天都可以看到学到很多东西,非常爽。

没过几周我就感觉不对劲,发现这些知识能给帮我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而且他把我的时间完全击碎了,于是我开始焦虑了。

以下这段文字来自“古典古少侠”的公众号,你也感受下:

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逼”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

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牛逼!长见识!

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3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

慢慢你有了十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从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等等所有的领域——咳咳,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

还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妈的收藏!

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

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这让你沮丧。

更让人沮丧的是,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

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哇,原来这才是对的!

别说宇宙奥义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

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LOW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

你越来越焦虑,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对自己说,妈的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嘛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只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

今天带着一点点怀疑,推荐一篇有关信息焦虑的文章,希望能帮到你理解。以下,Enjoy

我的时间被击碎之后,唯一能干的事就是看小视频_第1张图片

来自时代的焦虑

我了解到的很多同学日常学习是这样:

每天看微信订阅号文章,关注大V们更新的内容,用“即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获取最新资讯,早起用“得到”看专栏,挤地铁的时候用“微信读书”读好书,中午吃饭的时候拿着手机刷“好奇心日报”,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开着“喜马拉雅FM”听音频,仿佛这样才不会落在时代后面。

可时间久了我们发现,这样的举动,收效甚微。

怎么解释呢?比如你是一个跑发布会的记者。以前每周有一场发布会,你可以从容不迫的参加。后来变成了一天一场,你变得忙碌了许多,但还是能够应付。但现在,变成了一天十几场、百余场。你会变得手足无措,疲于应对。

我们现在的处境,有点像这位记者。世界变化的太快,每天有无数的新知识产生,旧概念废弃。时间被拆碎成星落,注意力被瓜分殆尽。你从每天的工作、读经典书籍、看大牛的文章、演讲中得到启发,庆幸自己又进步了,可是和外界的变化一比,这点进步似乎又不值一提。

世界在以超过之前几十倍的速度运转,我们却只想,回到过去。

来自房价的焦虑

顺着时代的焦虑谈,自然逃不脱两个字:房价。

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关注这一领域。总觉得买房离我遥不可及,起码得工作几年临近结婚再来考虑。

但今年九月发生的两件事令我印象颇深。

一件是,一个和我家境相当,同为刚刚工作的朋友。瞅准时机倾全家之力贷款买房,买到后,房价暴涨,一个月内涨了60万。一个月的时间,收益远超大部分年轻人几年的工资收入。

第二件是,被朋友拉进炒房群见世面,群里的土豪多为手握多处房产,他们对哪里要通地铁,哪里要建幼儿园,哪里的土地拍卖价几何,今天的全市房屋成交量等信息了如指掌。常讨论全国乃至全球下一个价值洼地在哪儿,何时可以携巨款入场。令我感慨的是,群中年轻的几位90后,也都购置了好几处房产,拥有上千万身家,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

反观大多数年轻人,活的艰难了许多,望着高企的房价感叹,不知何时我们的工资增长速度才能追上房价的涨幅。

来自行业的焦虑

互联网行业,快+变化一直是主旋律。

拿产品经理的技能树举例(技能树不是一定要点满的,根据行业、业务、等级有所不同),大致有:需求分析、用户研究、产品设计、文档撰写、产品规划、业务规划、项目管理、团队管理、数据分析、产品运营、熟悉技术、沟通协作等等。如果我们带运营团队,要制定运营策略。如果我们做变现,要懂商业模式。如果我们从事的行业偏重,抛开简洁的前台产品,真正复杂的是背后的业务逻辑。

除此之外,还有各类软技能和产品feel被各级面试官所看重。

上述提到的每一个模块,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提升,没有人敢说自己在哪个模块能做到业内最好,永远都有精进的空间。而且基本不可能给予你整段的时间,都是边做边学,满负荷运作。所以九九六,零零七,凌晨四点钟的太阳什么的也都见怪不怪了。

如果说问题仅仅来自于业内人员需要快速成长,终身学习的话,其实好说。

但现在大家担忧的点却十足反差萌:几年后我们的工作岗位还在不在?

比如交互设计师,就目前市场反应来说,只有大公司有交互设计师,小公司多由视觉或产品设计师扛下这部分工作。有人说,产品策划和产品设计本就该一人负责,是因为早期行业发展太快,没有培养出足量的合格产品经理,才将这部分硬生生拆开,现在人员质量提高,当然要合回去。

再说说测试,我视野范围内的一些创业公司,均没有测试这一岗位,通常是产品经理写测试用例,开发自测,然后Bug bash的时候全员上,一定程度上能代替测试的工作职能。

和其他行业不同,程序员工作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动化水平,从而取代之前自己重复、低效的工作。霍炬老师在文章中戏谈:大概没有什么专业人员和程序员这样,以砸自己饭碗为工作目标。

一代又一代更好的工具和架构出现,技术人员如果一直停留在原公司的技术框架内,不去主动学习提高,同样会有职业生涯受挫的风险。

来自对比的焦虑

互联网的到来,把人们的距离大大拉进了,也让你视野中优秀的人都浮现出来,甚至很多都是你微信里的好友。有人随便一篇文章轻松十万+,有人运营公众号三个月积累了上万粉丝。有人自己捣鼓了一款App,有了盈利。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KOL,都是和你同年纪的年轻人,有人整合文章出书,有人知乎live直播,有人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你仍在成长的路上艰难爬行,想想就很心水。

前有大神后有追兵。你在感慨大神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给你以帮助,和他们的距离遥不可及的时候,回头一望98年的实习生早已横空出世,并且混得很不错呦。

我和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深聊了一下,收集到的焦虑点有这些:

1、成长速度不够快

2、是否踩对赛道

3、闷头执行没有思考

4、资历尚浅抓不住机会

5、岗位饱和,就业困难(跳槽困难)

不知你是否一样?

来自未来的焦虑

从前年的P2P,到去年的O2O,再到今年如火如荼的内容创业。热门的赛道每年都在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区块链,AR/VR,这些引领未来的技术一个又一个冒出来。王煜全老师在研习社的课上主讲人工智能,他提到先进科技是未来创业的唯一武器。吴军老师在他的新书《智能时代》的封面这样写道:2%的人将控制未来,成为他们或被淘汰。

我们将陆续迎来N轮行业变革。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数据技术和智能革命带领的人类社会跃迁,人类的分析、判断、决策思维的效率将实现爆炸式提升。我们的商业行为理论、产业架构、商业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型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我们能否在下一个风口到来前,提前站在风口处?从现在的医疗,教育,电商,O2O,物流等领域跳出去,或是将这些新技术和现在的领域相结合?

尚未可知!

对于信息爆炸,学会筛选。

对于房价暴涨,该出手时就出手,其他时间顺其自然。

对于行业,重视暴露出的问题,积极地解决它。

对于比较,努力自我提升,平常心应对。

对于未来,伸手迎接,拥抱变化。

最后,送一句我经常祝福自己的话,给各位年轻上进的互联网人:

我确定自己的未来会很好,我唯一不确定的是,自己的未来会好成什么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时间被击碎之后,唯一能干的事就是看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