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认知量于解决问题的关 

图片发自App


  圣人说:“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就说:“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增加,为道的人,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直到什么都不做,这个时候就什么都可以做。”人怎么可以一天比一天减少呢?这样一解释好像圣人简直是胡说八道,没有一点道理。不错,圣人就是胡说八道,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就对了。呵呵!圣人之所以为为圣人,是因为他,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一样,思考的角度也不一样;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人,如果他和一般人一样,那就不叫伟人了,同时,圣人也就不是圣人了,那就很普通了。

      我曾经说过,不论别人说的观点你同意不同意,我们都应该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总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圣人说的话,容易让人误解,为学一天比一天增加,这是没有错的,是正确的,但是求学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在这里我继续引用老子的一句话,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的观念同时产生了,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恶的观念同时产生了。马克思曾经说过,善于用矛盾的方法看待问题,就说说事物有俩面性,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有坏的一面,就有好的一面,好中有坏,坏种有好,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塞翁失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得到了一些美好的东西,同时也就看你失去了一些不知道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说什么,我的意思是说:“求学问一天比一天增加,见识面一天比一天广,但同时失去的一天比一天多,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有可能一天比一天少,为什么,前面已经说得够清楚了。有得就有失,自然规律。圣人之所以叫人无为,我曾经也说过,就是让人不要有偏见,我们的不要刻意做事情,应该顺其自然,无为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不是听其自然,更不能违背自然,而是顺着自然规律办事,如果听其自然,最后死亡。自然它像一面镜子,当事物靠近它时,事物的样子应时而生,当事物离开它时,事物的样子应时而去,不期盼将来的事物,也不后悔失去的东西,只是客观地面对当下的事物。举个例子,事物大部分是春天生,秋天落,所以春种秋收,这是顺应自然规律办事。再说听其自然,我们都知道春天种的庄稼,长大一点以后,是需要水分的,但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小幼苗的叶子都快被晒黄了,这个是时候如果不顺其自然,给它浇点水,任凭太阳把它叶子晒黄,最后只有枯死。这是违背自然的同时听其自然的后果。生活也一样,人的生理机能大部分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我说的是大部分。但是呢有些人说我不相信,偏偏晚上干活,白天休息,这样违背自然规律,死亡的速度就会加快!

    唉!不说这些了,我说的重点不在于此,而是人的认知与解决问题的的关系,回到上一节,对于我们认知越来越多,有可能失去的认知也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偏见越来越多,错误的观念也就越来越大,举个例子,从前,有一个人,一天他在田地里锄草,一不小心被一条长长蛇咬伤了,幸亏补救措施及时保住了性命,自从他在那个地方被蛇咬了之后,下次遇到草绳也会害怕,每次去那里锄地的时候,心理总认为那里有蛇,不能去,也不敢去。事实上,那里很少有蛇,下次去那个地方锄地时候注意一点就行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也是这样,运气不好,你可能莫个地方吃了亏,就发誓,我再不去那个地方了,事实上只有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下那么大的决心。再举个例子,有些人经常看书,书上说:“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听起来没有错,但是仔细一想,似乎有点问题。为什么?我们回忆一下上学的时候,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认真讲解,有些同学就开始想睡觉,因为听不懂;有些同学却听的津津有味,乐在其中;有些同学在传纸条,有些同学在玩手机,各种各样,什么情况都有。平时老师又布置了很多作业因此感到有压力,学习就会变得苦起来了,但是对于好学习的同学来说,却能在苦中作乐,尤其是在把一道道数学题解开的时候。孔子不是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学习虽苦,但苦中有乐。所以这句话没错,但有问题。这句话同时告诉我们:书上得来的东西不一正确,要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比如俩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例子,理论成立,实际却不一样,  对于我们得来的东西,或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或者将要做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根据常识,不需要验证对不对,但是,面对重大的事情,必须要有足够的把握才行,要学会不断反思。因为有些事情伤不起。老子让人减损自己不是让人吃亏,减损到没有任何财产,而是让人懂得对得来的认知应该要有明确的的认识,全面认识,肯定的认识。尽可能地减少那些迷迷糊糊,不确定的认识。一直减少到没有受到任何外来观念的影响,自然没有偏见,从而很明确自己的想法,坚定自己的意念。所以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不刻意去迎奉莫件事情,也不过意冷落莫件事情,只是实事求是的对待当前的事情。就事论事,客观实际的评价事物, 建立一定标准,有一个简单而又全面的认识。好,有了这样认知,它就说一个准则,又是一个原则,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心中有数。一旦决定了,就不要轻易改变,不能就是不能,不行就是不行,怎么可以轻易改变呢!有人说:“你这不是太绝对的看待问题了吗?”不错,就说这么绝对,为什么,那我反问一句:这个世界有没有绝对的事情?有人说,没有,因为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说,有,因为运动是事物的运动,没有离开事物本身就能运动的事物,所以有绝对的事情。在我看来,这些说法都对,也都不对,因为都有道理,然而都有问题。老子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我这里不多做解释,但还是简单说一下,意思就是说,有通例就有例外,有真就有假,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对就有错,有绝对就有不绝对,善恶美丑是非往往很难确定,换句话说就是要从整体上看问题,一个人的观点和经历,不可能评定所有的事情,你又不是神仙,就算你是神仙,那还有其他的神仙,不一定你说的就是绝对的神。因此不要以个人观点去批判别人的行为,说:“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或者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是个人有个人的生活方式,每个人认知和经历,情况自然不同,观点也各异。但是拥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是正确的,因此,原则性的东西,不可以改变的事情坚决不能改变,不能就是不能,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因为这是最起码的做人做事原则,一个客观而又实在的原则,怎么可以轻易改变呢,我们在处理重大事件的时候,这样做符合实际情况吗?这样做符合做人做事的原则吗?一定要学会仔细研究,认真研究,不断的反思,不断打破边界,不断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不断重塑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客观的评价事物。可是,现实生活不是这样的,我们太容易相信别人了,也太容易低估自己自己了,为什么别人说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呢!为什么就不相信自己所看到呢?为什么连最起码的认识和判断都没呢?举个例子,那些卖衣服卖鞋子,挂羊头卖狗肉的,甚至有搞传销的,各式各样,做什么的都有,我们太容易相信别人了,也许你听过什么成功学,或者什么杂志报告,就相信别人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也许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但为什么偏偏不该做事情却做了,为什么该做的事情反而没有做呢  ,这就是对事物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一点小事,没事!没事!可是当你说没事没事的时候就有事了。老子说:“当事物脆弱的时候,很容易消解;当事物细小的时候很容易消散。”因为事物总是有简单到复杂,由细小到壮大,事情也由小变大,,如果小事不及时加以制止,渐渐的会变为大事到时候就很难处理了。所以当你说没事没事的时候就已经助长了事情的恶化。因此,当坏的习惯开始时,或者小错误开始时,就应该拒绝,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人是经不起诱惑的,你说不对,你是君子,君子拒绝诱惑,可是你不是圣人,你是个一般人,事实上经不起诱惑,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贪污犯呢!所以认识要全面,要彻底,只有这样才能做的无为而无不为。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正确地处理事情。

   

12次浏览

赞  评论 转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