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9

粟元小米油看遍粟文化轮回

华夏传承 粟源流长

一万多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为应对生存压力而发明了农业。黍和粟的野生祖先因其极强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成为中华民族首选的栽培作物,种植粟、黍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以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粟取代黍的地位后,在古代一直是北方地区的重要食粮。《诗经·国风》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反映出谷黍在当时作为主粮的事实。粟还是古代政府税收的来源之一、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中国几千年以农立国,稷神崇拜和祭祀之风相延。对稷的崇拜经历了“稷官—后稷—稷神”的演变,古代稷神与社神祭祀往往并提,“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从精神层面说,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粟文化深深烙印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唐朝世人李绅《古风二首》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至今日仍有这种关注民生、珍惜粮食的情怀。

总之,粟文化的内涵丰富而广博,从耕作方式到栽培技术、从宗庙祭祀到民间风俗、从诗歌咏颂到各种寓意,是承载中华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基因,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意义。

2018-04-29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04-29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04-29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04-29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04-29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04-29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