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心理学角度,看待中国人的“爱国主义”

 

从群体心理学角度,看待中国人的“爱国主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Ishkhan Ghazarian photography

    2012年,中日爆发钓鱼岛事件,部分群众游行过程中烧了同胞所开日系车。借此案例,说一下群体性行为是如何产生,并受什么因素影响。

    首先,为大家定义一下什么是群体:群体即一帮有共同诉求的人,聚集在一起希望达成某个目标。

    可惜的是大部分群体一旦建立,目标基本就跑偏了,反而往往闹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

    中国和日本发生外交摩擦,中国人为了表明自己“反日”决心,把同胞的日系车给烧了。仔细想想,车烧了自己人的,还得花钱从日本进口,好像日本人并没损失什么?

    简单的思维逻辑,一想就明白了,但是烧车群众仿佛故意忽略了这一事实,压根就没想过这样做吃亏的到底是谁,反正烧的不是自己的车就行了。可见,当“群情激愤”时,谁对谁错,事实究竟如何并不重要,怎么开心就怎么做好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当形成群体时,其成员往往”选择性”放弃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拒绝进行独立理性思考,只关心个人利益诉求能否实现。

    烧车群众天真的以为只要把同胞开的日系轿车烧了,日本的工厂就将因为无法销售而纷纷倒闭,我们就将彻底赢得中日摩擦的胜利,完全没考虑过此方案是不是可行,或者说是不是不那么蠢。

    当群体建立时,群体成员易出现自信心爆棚的表现,觉得群体力量强大,无所不能。

    小学生都知道砸了邻家叔叔的车窗玻璃要赔钱,难道一群成年的大老爷们不知道尊重别人的私有财产?无非是打着“大义”的名义,在法律面前装傻充愣,相信只要足够多的人参与,责任就落不到自己头上。

    群体成员乐于对广义的社会责任进行逃避,怀着法不责众的理念,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免于刑法的惩罚。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学会语言交流,组成群体,分工协作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统治地球的根本原因。但从群体思维模式来看,我们并没有比300万年前茹毛饮血的智人好多少。

                                                                                                  By 风逝无语                                                                                          2017-7-2    0:29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群体心理学角度,看待中国人的“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