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文章阅读

看微信文章

痛点:被作者带着走,抓不住重点,无法在短时间内学到真正的精华。对作者的论证提不出任何问题。

传统做法:看文章,通篇从头看到尾,碰到有感的地方,心里随手点个赞就过去了。看完一篇文章,或者只记住了作者的大标题,看了几篇文章之后,连大标题都不记得了,看的文章越来越多,感觉自己一直在学习,很充实,实质没有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看了一篇文章,觉得作者说的好有道理,不久又看到另外一篇文章,有着相反的观点,也觉得好有道理,但就是不去深究到底哪里有道理...

新做法:看标题,确认文章主题。

主题分类

方法类(告诉你要怎么做)

如何...

应该...

说明类(告诉你是什么)

解释类(告诉你为什么)

因为...

确认主题外部联系

明确作者的目的,跟自己做链接

让我们相信某个理论

让我们采取某个行动

牵引看文章的重心,提出一些关键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我们相信这个理论?

我们采取作者提倡的行动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对作者有什么好处?

不采取作者提倡的行动有什么坏处?

确认主题的方法

看文中大标题,判断本文是什么类型的主题

判断作者的目的

确认主题

提出问题

确认主题的发生条件

有意识去做这件事

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训练,直至成为习惯

你有非常强的碎片化学习需求

障碍/要点

不愿意花时间,或是刚开始效果不明显,放弃做

这种时间的积累是有势能的,越积累越大,时间的玫瑰

一篇文章可能包含了三类主题,只是侧重点不同,怎么做判断?

可以找到最重要的那个,先围绕它展开,另外两个若有需要,再做

确认了主题后,如果没有用本子记下来,看下文的时候很快又忘记了

以视觉化的方式,讲要问的问题和答案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在脑子里

拿着本子看书,随手记下来

示例:

微信文章阅读_第1张图片

确认主题类型:解释类

确认作者目的: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我们相信:第二大脑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光有勤奋是不够的,需要在有第二大脑的基础上勤奋。

作者希望触发我们的行动:构建我们的第二大脑。(PS:或许作者有关于第二大脑的培训,以此来使我们参加他们的培训课程)

作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旗帜鲜明的表达他的观点,塑造一种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以此来获得一些额外收益(比如广告费,培训费...)

作者正在跟人PK,通过这篇文章驳斥现有的某些观点,以展示自己的独特视角,吸粉,转化成现金流。

确认主题:为什么“第二大脑”才是学习有用的决定性因素?

提出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我们相信这个观点?对他有什么好处?

构建第二大大脑对我有什么好处?不构建有什么坏处?

拆解文章的第一部分:

原文:“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的帮助更大。” 查理·芒格如是说。

聪明人都爱学习。这话很对,但不够圆满。真正聪明人不只爱学习,更会学习。

他们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可以很少,却能比其他人得到更多的知识、观念、方法,然后行动。这是他们塑造自己的主要方式。

学习是手段,不是目的。很多人爱学习,但不会学习。

想必你肯定早就发现了,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你自己)越来越拼,工作上加班加点、全力以赴,工作之余则各种学习充电,读书、听线上分享、上线下课程、学大咖经验……

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钱和时间都没少花,却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变化。

最笨的努力,就是这种没有效率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李笑来老师做了一个公众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很多人说,这名字真好真有意思,重要的事情说 3 遍啊!甚至连很多关注这个号一年多的人,都以为这个名字就是这意思。

李笑来老师后来还专门解释说:我的意思是,要先学会怎么学习,然后再去学习,这样才真的有意思。真的不是“学啊学啊”的意思,更不是所谓的“重要的事情说 3 遍”……

工作也一样。很多人工作好几年,每天也在忙啊忙啊忙,但除了工龄见涨,能力、薪水却不见涨,所谓的拼命,成了耗命。

不会学习,不会工作,你的努力就没用,你的勤奋就不值钱。知识爆炸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早就不再是学与不学,而是学习效率。不计成本,不计成败利钝的追求知识,那是专业学者干的事情。

可我们不是,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目标应该是富有成效,应该是走最短的路,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文章拆解:


微信文章阅读_第2张图片
文章第一段拆解

拆解文章第二部分

那么怎么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但如果你学会了下面这项技能,学习、工作乃至人生都将高效进阶,事半功倍。

这个技能就是——记笔记

你可能要说了,记笔记有什么了不起的,谁都会啊,不就是个记录吗,哪用得着学?

如果这就是你对于记笔记的理解,那么只能说,你还不会记笔记,你甚至连记笔记是什么都不知道。你和真正的笔记高手之间,隔了十万八千个美崎荣一郎。

美崎荣一郎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曾获日本商业图书大奖第一名。在书中,作者仅针对工作笔记这个场景说道:

“我每年都会将我做笔记的方法升级。踏入社会以后,要想在工作上成为骨干,做笔记是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公司是不会教你的。

你应该自己学习,而且应该下大力气去学。想涨工资,必须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想休假,必须提高工作效率。

不管你踏入社会多少年,都要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做笔记这项基本工作技能。”

美崎荣一郎把记笔记当成一种工作方法,来提升工作效率,他自己因此成为了日本高效率职场精英的典范。

还有很多牛人把记笔记视为一种学习方法,以此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第二大脑。

所以,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厉害,通过Ta的笔记,你也能判断出个大概。

因为真正的好笔记,不是被动的“流水账式”的简单记录,而是主动的、具备完整笔记系统的知识管理——

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筛选、记录、整理、输出,这才是在高效率地“学”知识而不是机械地“存”知识,知识也才会真正属于你。

文章拆解:


微信文章阅读_第3张图片
文章第二部分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信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