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水田禾子 图源自网络
你只爱读让你读完就受用的文字,我只爱写能让我写完就放空的文字
在认识了一群同样也在写作的朋友,加入了一些写作群。每天他们会探讨分享一些他们的心得经验,比如如何推广,如果写爆文,还会分享他们更新的文章。
而一时兴至写文章的我,看着他们更新的那些热点文却毫无头绪,打算写个命题作文,却迟迟码不出第一句。我一般都是想到哪写到哪,感触不深的实在不想写,陈词滥调更是不想写了,毕竟那些文字连我自己都不愿读。
写严肃派文字是不怎么受欢迎的。那些总结性的话语如果不搭配一个生动的故事或者唯妙唯俏的解说,读起来总是那么费解令人摸着头不着脑。碰巧会撞上几个与你有同样体会的人,你会感慨终遇知己,却不知是自己并没有用正确的方式传达想要传达的内容。毕竟他人并未经历你所经历,要感同身受至少得情景再现,更何况感同身受再怎么最大化也不能等同于亲身经历。
类比于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过来人告诫各种各样的前车之鉴、经验总结,然而又有多少不听劝的人前仆后继地赴往心中的圣地,只为维护内心小小的坚持,挣扎着想要成为推翻前人结论的论据。非得亲尝一番后才认同那事先被告知的箴言或依旧不到最后不罢休地反抗着。
搞学术的每天都要读很多严肃文字,他们获得的理论多过了其实际的个人经历。如要加深对这理论的理解,就得发挥联想力或者在脑海中构建一个理论中的世界,然后再对照现实世界去重合。忽略个例,去泛化,去贴标签,成为一名预判家。事后聪明现象也多体现在理论多过于实践的人身上。
但我们不会喜欢读那些把我们教化成模范的文字,至少我常常是一目十行,无法静心去品味。因为那些文章空泛无力,似没有激情的口号,是在局限思维,扼杀想象力。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阅读多巴胺,感兴趣了,你就会主动去寻求吸收一切相关养分,来满足求知欲,好奇心。
温情类的文字容易被归于鸡汤一类。虽然鸡汤这个词可褒可贬,但大多数写作者是不希望自己的文字被归类于此类别的,毕竟这是一个别具个性的时代:主流媒体转播着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事件,自媒体紧跟其后对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为了博眼球、博出位都在努力地另辟蹊径,寻求新视角;去抓数据、抓热点,从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种角度去探讨时下民众关注的头条,再拿道德,法律,规律来绑架人心,不惜捏造各种佐证来促成这观点的成立。所以很多看似感人的文章却经不起细细地推敲,但读者受用,于是便可归于鸡汤一类。
现在兴起了一股反鸡汤的风气,仿佛这些反鸡汤的群体要比受用于鸡汤文的读者高人一等,并为自己这超脱而洋洋自得。鸡汤在蒙蔽人心的同时却也在抚慰人心,世界本就不需要那么多明白人,活得太明白了反倒少了朦胧的梦幻,少了遐想,扼杀了信仰、寄托,滋生了冷漠。毕竟真相往往是残酷的。或许你致力于追求真理,而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平安喜乐。你可以时刻保持你的清醒,但他人的不愿清醒并不意味着愚昧。相应的鸡汤文作用于反复发作的内分泌失调,是一种必要的创作文风。

再说说那些戾气满溢的文章吧,不消说其传递的观点能量是负面的,但与内心正积压着的负能量相遇,就负负得正,激起千层浪了。毕竟写作者替你把你内心压抑着的已知或还未领悟的话给表达出来了,正中了你下怀,你寻得了自身戾气的出口:把一个个在自己生活中感到不忿,不平的人聚集在一起,让事件的当事人成为他们发泄的替代品,并在众多的附和声中获得存在感与满足。
这类文章在引起争议的同时,也是能摩擦出思维火花的。这个世界需要不同的发声代表,来让你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立场。观点分优劣,而立场则无对错,是屁股下的位置决定了你的立场。你可以反对某人的观点,但那也只是你的立场而已!所以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声的权力!

文艺、浪漫、小资的文字暂且被我归为一类。一种将生活美化,意境化的文字:可唯美,可凄美;可超脱,可颓废。但因为是一种游浮的状态,所以又都是高于俗世生活的。作者给其蒙上了面纱欲说还休地留给你无限地遐想。
但有些属于此类的文章却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无所支撑之根基,丝毫不接地气:由华丽词藻堆砌而成,为赋新词强组词。好比不耐看的美人儿,但也不失为一种美丽。

干货这类实用性强的文章自不必说是很受欢迎的。攻略、心得,汇总等省时省力的归纳文让我们能理所当然地跳过靠自己摸索的阶段,去达成目标。人人都想少走弯路,以期在这有生之涯里多达成那些不断滋生的念想。
但尽信书不如无书,尤其是商业化软文泛滥的现在,与其说是帮你筛选,实则是在引导着你的选择为达成其宣传。所以要谨防披着干货外衣的营销误导视听。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筛选出合适的捷径,避免生搬硬套,为达目的忘记了初衷。最后只是勉强完成了一遍复制而已。
写小说应该是最有受众了的吧!塑造人物形象,交代故事起承转合,只作侧面观念传达的暗示,留给读者自己感受评说。主人公或许正遭遇着和你一样的处境亦或过着你奢望的生活,让你产生共鸣或妄念。故事情节使人沉溺,让想象力滋生,可以暂时逃离现下去体验另一种想象中的生活。感概于故事人物的遭遇,唏嘘其命运,接着便联想到自己,引发思考。
一个好的故事难得,为满足读者心理需求而设定的情节千篇一律,难免落于俗套,沦为风尘女子,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这样的设定只会让读者沉迷于幻象中,将小说情节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并相信小说情节终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分不清孰真孰假或者说宁愿活在小说世界里而影响其正常现实生活中的是非判断。所以码字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责任重大。
就这样,孤独的作者与孤独的读者就这么相遇了,二者却依旧各自孤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