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PA3.0到专排Top10的PhD offer——我的2018逆袭之路!(世毕盟学员)
基本背景
本科: 武汉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TOEFL: 108 GRE: 327科研:4段
Offer: UCL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hD, TAMU Aerospace Engineering PhD, CU-Bould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hD
一、申请目标
我在大三下才决定出国读研,当时我的GPA刚过3.0,没有考过英语考试,无科研,申请的目标仅仅是新加坡的硕士学位。直到大四上的10月,我才意识到新加坡的硕士学位并不是我想要的,但奈何只有几个月的科研经历,无语言成绩,GPA也依然在3.0左右。此时经过一个暑假的科研训练,科研老板认为我适合科研,建议我去读博,我开始考虑gap一年转申请美国学校。但对gap期间的规划以及申请定位都不了解,因此很是犹豫。经同学介绍找到了GGU,咨询时了解到一些前人gap做科研成功申请PhD的经历,最终决定在GGU的指导下申请gap一年,申请18Fall的PhD.
我的本科专业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科研是纳米相关的交叉学科,因此可以申请ME/ MSE/ NanoE/ AE等相关专业。由于出身并非传统几大工科强校,GPA弱项,没有亮眼的科研和推荐信,申请时的目标主要是专排Top30的PhD,也基本没有参考综排。实际申请时,申请了除了四大外的Top30领域内的组(实际并不多),外加1个Top50的学校保底,均为PhD,但有些学校可以降为MS(比如UMich/UCSD/UMN),算是大保底。我认为这样的定位是很合理的,正确认识到自己条件的不足,不在几大名校上浪费精力。我不是名校控,也深知自己的能力不够最顶尖的名校,因此在申请PhD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预期与结果基本一致。
二、关于GPA
我申请时最薄弱的一环就是GPA,最终只有3.2+,且基础课(数学、物理)均不到80分,因此对于低GPA申请PhD较有发言权。GPA的坑是在大一大二时挖下的,大二结束时不到3.0,之后刷GPA也没能提高很多。很多人说高GPA(尤其是3.5+)比较重要,但申请季下来感觉影响并不很大,至少不会在PhD申请时成为失利的因素。我的大部分拒信都是撑过几轮之后才拿到的,说明并不会因为低GPA而被初筛掉。此外,我的GPA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培训师的帮助下于文书中也着重强调,有两次面试教授明显注意到了上升的GPA,询问GPA逐年提升的原因(而不是低GPA的原因)。在此想对低GPA的申请者(确实低的,不是3.7+还说自己低的- -)说一声:低GPA并不是末日,想好解释思路,体现学习能力(如上升趋势),同时在其他方面做到出色,依然可以弥补GPA的不足。
三、关于GT
我的托福和GRE成绩还不错,建议尽量早考。自认为英语基础不错的我申请前的9月才开始准备GRE, 2星期考到了理想的分数。思路是尽量全职短时间突破:在考前的2周我全心准备GRE,每天不断重复单词/填空/阅读等等,再加上考前刷很多遍机经词。考试时也有一定技巧,比如太长的三空题直接略过等。个人认为GRE备考需要掌握‘全局‘观念,由于其复杂性/难度,不能纠结太多细节/偏难单词,把握好考试核心规律,迅速解决战斗。托福基本上没有备考过,连续考3次99后在11月26日才考出108,导致11月准备材料很慌张,建议无论准备得如何,尽量早考托福。个人认为托福高于100,GRE320+3.5,申请理工科PhD就不占任何劣势了。
四、关于科研和套磁
科研是我申请时最大的优势,gap一年的成果比较多。我在武大的课题组中独立承担一个课题(而不是给师兄师姐打下手),虽然出成果较慢,但每一步都是自己思考和实现的,可以很好地体现研究能力,并在文书中相应地体现。这里要感谢我的老板,能将一个完整课题交给我,细致地对我进行科研训练,耐心地等待我提高、出成果。建议本科生找课题组做科研,不要盲目追求大牛,进组之前了解清楚课题情况、自己可能承担的任务、自己可能获取的资源以及导师的指导方式。本科生科研重要的是能迅速提升并展示出科研能力,并力求建立一定与美国的connection(这点很多大牛教授反而做不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寒假在UMN做了1个月的短期科研,但时间太短,实在是没什么成果。好处是那段经历将自己科研涉及的方向、材料、方法范围扩大了一些,也为后面拿下TAMU(与UMN的领域相近)打下了基础。因此除了获得推荐信,暑研也是充实自己科研方向的好机会,建议可以往这方面思考。由于没有成果,我没有拿到很有帮助的推荐信,我的教训是,暑研前一定先在国内熟悉课题背景和相关科研方法,到国外立刻开展研究。
我拿到的3个PhD录取,有2个有套磁。套磁时我尽量找领域内非常相关的组,在cold mail中提到对方的文章,尽可能地提到connection,同时给对方附上自己的profile.我将自己的科研整理到个人网站上,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授很直观地了解我的科研背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站监视了解有哪些教授点开了套磁信、看了网站、存在可能的兴趣,以方便进一步套磁。
我的科研覆盖面比较广,涵盖了对不同材料,不同方向(光/热)的计算与实验,在文书中有所体现。建议申请前仔细思考自己几段科研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量突出自己科研的全面性,以提升match到组的概率。
五、关于GGU
毫不夸张地说,加入GGU是我申请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前也和很多人一样,对留学机构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但在GGU指导下的申请没有拖沓,没有不信任,只有高效、权威、干货、丰富的经验和一同奋战的培训师、mentor以及GGUer们。我的培训师给予了我申请时最大的帮助——从暑研、语言考试到套磁、申请和面试,每一步都很耐心地随时进行指导。记得第一个ddl前的几天,我在写推荐信/PS的同时准备最后一次托福,培训师晚上十点后还在帮我修改文书,用电话进行指导1小时。一年半以来,无数次的焦虑和匆忙,都能在和培训师的沟通中化解。
Mentor是我们领域MIT大牛组的PhD, 也是我瞻仰许久的隔壁校学长。他给我提供的学术上的指导和信息,以及一次干货满满的模拟面试,使我的申请可以脱颖而出。在GGU结识的另外一位学生经常与我交流申请心得,最新信息,备考语言考试时互相帮助,重要的是,GGU有一群同样梦想的人,互相交流鼓励,拼尽全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六、感想
从做出gap决定到4月11日拿到TAMU offer,长达一年半的申请季收获颇丰,从GPA不到3.0到专排Top10的PhD offer,也算是一种逆袭吧。申请的确很考验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适当的定位(不要好高骛远!)、合理的规划、对自身条件深入的思考、多渠道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是成功的PhD申请的关键。
回头看来,PhD申请是很玄学且折磨人的事情。与MS较为清晰的标准不同,PhD申请大多数情况是:很多(几十名)条件差不多的申请者,竞争一个全奖的职位,固然此时应突出自己最契合该职位的优势。但考虑到其竞争属性,没能被选中也十分正常,拿到几封拒信不能说明能力不足,而应放平心态,继续努力突出自己,力争获得满意的offer。(还想再强调一遍不盲目追求名校,拉开档次的合理选校极为关键。)
这一年半自己得到很多思考,不仅是科研/申请,更有人生规划,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何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申请季使人更加成熟。最后再次感谢我的培训师、mentor等GGU的小伙伴们的陪伴,感谢武大老板的指点,感谢家人朋友的鼓励,还感谢自己不断的拼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