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来看看你是属于哪种动力型的人?

        今天看到一篇微信公号文章,提到人在工作、运动、学习中,通常持有的目标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注重良好的表现从而体现能力(be-good);另一类是注重成长进步以及精通某种手艺或学问(get-better)

        放在职场来看,这个划分很有意思,它解释了不同的人在职场奋斗的不同动力。心理学家将第一类目标称为“绩效目标”,即工作动力来源于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力和业绩,以及优于他人的意愿。第二类目标称为“精熟目标”,即工作动力来源于发展或增强某种技术和能力的意愿。

年终盘点,来看看你是属于哪种动力型的人?_第1张图片

        持绩效目标的人,更关注工作产出结果,以求获得外界(机构/上级/他们)的肯定,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感,因而属于“外在指标导向”(笔者自创的词,希望说得清楚J);而持精熟目标的人,更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而非他人肯定,与自我价值紧密相连,因而属于“内在指标导向”(也是自创词J)。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处理简单事务,持有绩效指标能有效提高表现;而处理有挑战性的事务,精熟目标能有效提高表现。以及,持有精熟目标的人比持有绩效目标的人有更强的耐挫性。当遇到挫折或外部负面评价,持有绩效目标的人在行动表现和个人状态上都会更加低沉,更容易陷入抑郁。

        研究还发现:追求成长与进步能够获得更多快乐与乐趣,高度关注过程会加深个人参与感,即增强工作内容与个人的连接感,从而更有动力投入其中。

        之所以对这个话题颇感兴趣,除了临近年终我们需要回看自己一年的表现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笔者曾与自己的上司在工作表现评估中就“外在指标导向”与“内在指标导向”有过一场争论。

        诚然,在现实中,一个组织需要通过设置一套评估指标来横向考核员工的表现;组织层面的目标实 现,也需要将工作指标分配到个人,这在任何组织都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问题。引申一步说,“外在指标导向”更是社会文化的主流现象。从教育开始,我们的学习表现就以分数考核的形式体现,外在标准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对一个人的评价。更不要说当前社会主流文化对于“成功观”、“价值观”的理解。我们的文化很少鼓励一个人去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兴趣,以及内在愿望。

        在现实层面,要让一个组织关注个人的精熟目标,这是不现实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但作为个体,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台面的绩效指标之下,为自己设定属于个人成长的精熟目标,以便获得长远的成长和进步。

        以及,外在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控性,这包括组织制度的调整、他人的工作表现等,个人的价值体现处于“被决定/被评价”的位置。“埋头拉车式”的努力,并不一定获得外在指标的认可。可见,个人的成熟,需要在“勤奋”之上的更高一个维度去思考:你如何主动实现/决定自己的个人价值。

        在这个维度上,我们首先需要动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也叫“自我觉察”)来看清自己努力的动机属于哪一类;或者兼而有之,需要分清哪些表现是由“绩效指标”导致的,哪些动机属于“精熟指标”,是否得到个人的关注与回应。第二步,转变个人观念,从关注绩效结果逐渐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第三步,在过程关注中,尊重自己的感受和内在欲望,以恰当的行动来回应。

        心念一动,即如播种。有时候,心念的转化,比用蛮力更有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终盘点,来看看你是属于哪种动力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