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62,7-13-2,离娄章句上13-2》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62,7-13-2,离娄章句上13-2》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今天是丁酉年癸卯月庚申日,三月初七,2017年4月3日星期一。

慎终追远清明之期,

立志做人善继人志。

痛悔无补虚度半生,

放下悲苦砥砺生命。

   上一节说到,文王实施仁政,伯夷和太公不远千里归依文王。于是,孟子得出结论说:文王得此二老那一刻起,其实天下已经归其所有了,唯一区别只在于形式而已,也就是登上天子之位的形式,这只是时间问题了。孟子说,实施仁政就能够吸引象伯夷、太公这样的贤才。那么,为什么吸引了天下贤才就得出天下在手的结论呢?

   孟子说,伯夷、太公不是普通的老人,孟子给了他们下一个“定义”,叫做“大老”,我想这个“大老”明显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佬”,内涵不一样,“大佬”是钱多权重,孟子的”大老“可不简单,第一年龄高,第二德性高。

   先说高龄。伯夷和太公归依文王的时候,都已经80多岁高龄了。 说到这个话题,可以对比两种文化形态:我们的祖先和现代人。相对于现代人的高龄的概念而言,我们祖先的高龄一则寿命更长,二则更富有内涵,三则更不简单。

   现代人欢呼医学进步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这是没文化的无知的欢呼声。《黄帝内经》出于汉代,明确记载”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我们祖先的寿命普遍达到了“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水平。我们的祖先在两个指标上远胜于今人,第一是寿命的长度,“天年”是一个明确的岁数的概念,即 120岁,这个定义稍微复杂,所以不展开说明换算方法,若有兴趣者,可以听《国学堂——中国文化太美之梁冬对话徐文兵之《黄帝内经》——我们的祖先普遍活到120岁,叫做“尽其天年”;第二个指标是“动作不衰”,晚年生活非常的健康、自主,不需要养老院,更不需要插那么多管子。

   书归正传。“大老”的第一个内涵是高龄;第二个内涵则是德性高。

   关于伯夷和太公的德性修养,史书上有详细记载,简要说来,伯夷“求仁无怨,得圣人之清”。他的修养到达了内心非常清净的境界,真正做到我心光明,做人做到透明的程度。“求仁得仁,何怨之有”,他的内心没有丝毫怨气。他为了父亲的“心”愿,退让王位,远走他乡,到野蛮地区过着披发文身的生活,最后还饿死在首阳山,就这样的一个人生巨大的落差,他能做到毫无怨言——不埋怨父亲,不埋怨亲兄弟受宠夺爱,不埋怨老天,不埋怨命运,不埋怨运气,不埋怨武王不纳谏,不埋怨一生艰苦没有功业,不埋怨自己吃亏了——试问,世人谁人能做到?

   太公的德性体现在“待时而兴,为帝王之佐”,他的德性修养可以达到“斗天斗地”的地步,当年,武王伐纣的总动员大会上,按照当时的惯例,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占卜仪式,结果却显示为“大凶”,八百诸侯一时震动,武王甚至想再次推迟决战时间,这时候作为“伐纣总司令”的姜太公做出了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举动,他把神圣的占卜台子掀翻,大声说:“不过是没有生命的龟甲蓍草而已,怎么能相信它而不信天命呢,出发!”结果呢,大家都信服他的话,这就太了不起,不是吗?敢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可能一个愣头青也做得到,但是,做出这样的举动而大家都信服,愿意相信你,这就不仅仅是智慧和胆量的问题——试问,这样的德性修养谁人能做到?

   这样的“大老”——高龄,高德,孟子称为“天下的大老”,什么意思呢?指影响力——完全依靠德性而非金钱和权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如果放到今天的国家范畴里,叫做软实力,如果放到今天的商界范畴里,叫做品牌。这种影响力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时间性,第二是实践性。

   先说第一点,这种影响力的时间性体现在,它是集义所生,是用足够长时间的积淀而成,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义袭而取之”。这一点很好地体现了时间价值。时间价值是任何一种其他要素无法替代的永恒的价值——时间是单向的,时间面前,没人也没有其他方法抄近道,必须行不由径,必须老老实实走过了这段时光。

   第二,这种影响力的实践性体现在,它是行为而不是理论。德性是生命的学问,不是书面的学问,意思是说,德性看是否知行合一,德性拒斥高谈阔论。能说的高人从来不缺,但是,能用于自我要求、反求诸己,砥砺践履,这样的德性是人世间的精神瑰宝。我常说,为什么师父的教训有说服力,同样的话出自他人之口就很可疑?这就是人格作为背书的影响力。如果单纯的道理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那就天天电视广播视频媒介里播放《论语》不就好了?可见,单纯的道理是打动不了任何人的。如果不是生命的学问,如果仅仅是书本的学问,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眼下,国学热兴起,这是好事,但是,不能把国学当成知识,或者考试的学分作为手段,这样的学习毫无成效,倒是要多出来很多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 真正的中国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是切己体察的学问,是为己之学,是完善自身人格的历程之学,是传帮带的学问,不是吟诵记诵引经据典的掉书袋的知识之学。

   “天下人的大老”做出的立场选择,就属于“关键人投票”效应,用中国话说来就是“德高望重,人心系属”,大家都愿意相信你,愿意跟着你走,出现任何结果,我都愿意接受。固然,大家跟着你是怀着美好的愿景和希望,但是,如果结果不尽如意,我也不会后悔,就是这样一种选择,这样一种信从。孟子说,这样的大老,可以比喻为天下人的父亲。试问,天下的父亲都归依到文王那儿了,作为父亲的儿子,会选择背弃父亲而跑到别的地方吗?

   张居正先生讲解说,自古以来,国家最难得的莫过于得到老成之士,这个道理可以通过商朝灭亡和周朝的兴立过程得到验证。商纣王时,三位贤人——箕子逃亡朝鲜,微子装疯卖傻,比干遭到剖心而死——这时候,武王说,现在可以讨伐商纣了。这个战略决策的依据值得今人深思,奥妙就在孟子这一节讲述的道理里面。周朝呢,二老来归,就是周朝兴立的标志性起点。

   养贤是国运关键决策。现代社会而言,养贤是企业关键决策。现代生活中的个人而言,养贤是人生幸福的关键决策。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62,7-13-2,离娄章句上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