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天气,泛着些慵懒,尤其在这样的夜晚,灯火凄迷,你和一盏灯都不说话,选择沉默——这样的氛围或多或少让人有点
恹恹欲睡
的感觉。如果此时耳畔突然响起了钟声,沉郁而浑厚的,一丝不苟地剥开夜色*,来叩问你的灵魂,你又会想到些什么?我在黑夜里想象,用颤抖的手指拨开重重迷雾,穿过浓重的夜色,抵达十五世纪的巴黎。矗立在我眼前的是座巨大的
哥特式建筑
,高高的塔楼刺进苍穹。匍匐在巨人的脚下,我不过是一只卑微的蚂蚁。她就是举世闻名的巴黎圣母院,一首庞大的宏伟的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是我2016年读的最后一本小说,非常慢,前面一百页讲建筑史和宗教的内容对我来说很吃力,但依旧一个字一个字认真的看过了,雨果在洋洋洒洒愤懑不平了100多页印刷术对建筑艺术的侵蚀之后,整个故事的大幕才徐徐缓缓的拉起。
复杂与癫狂的爱情毁灭了一切
书的主人公一定是克洛德,相比起他的复杂疯狂,和一点一点毁灭的疯狂轨迹,爱丝美拉达的天真烂漫、卡西莫多的怪异可怕,格兰古瓦的莫名其妙,还有麻袋女的偏执古怪,都显得非常单薄。这本书的结局终结了所有的人,但被摧毁的最彻底的也是克洛德,克洛德的死亡是没有救赎的死亡,没有一丝的希望,从精神到肉体,没有任何保留完整的机会。他在死之前,看见了从小到大为之牺牲了所有青春时光的弟弟肝脑涂地摔成肉泥的惨状,看见为之心旌摇荡又疯狂堕落的女性死在自己设下的陷阱里,被绞死被折断,看见亲手养育的丑陋怪胎一把将自己推下塔尖,他原本希望积累善行的工具,成了世上最仇恨他的人。他背叛了所有的教旨,并且早就在内心受到了审判,可怕的是,在经历过地狱般的一整天之后,在尝过生不如死的炼狱之后,他依旧在情欲和嫉妒的深渊里,最后还向下掉了一段。
“这个决心一辈子不要孩子,不要女人,只保证弟弟幸福和前程的长兄”,没有得到过爱,在不合时宜的年龄段,用最不合时宜的方法,去爱了一个人,这个爱像积了一卡车的砂石,一股脑的倾倒下来。看着克洛德一步步毁灭他人,也是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深渊,毁灭自己,如果没有格兰古瓦和路易十一等角色插科打诨,没有这些缓冲,和雨果本身喜欢絮絮叨叨的习性,这本书应该会是一本非常阴森的书。本来是有机会救赎的,爱丝美兰达第一次被判绞刑那天,克洛德像死过了一次,他看到了情欲的丑恶,看到了心灵的深渊。
克洛德是盘踞在埃及姑娘心头阴沉可怕的鬼影,但又何尝不是自己的鬼影,我可惜他如饥似渴的探究知识的海洋,却没有从中分到爱的光芒,他得到的,都是他自己后来所说的“那些受了伤的爱”。书里面,克洛德有很多自白和对爱丝美拉达表白的片段,写的非常动人。但得到的,是姑娘的唾骂,爱丝美拉达理所应当不可能接受并理解他的感情,他做好的抛弃上帝,背叛宗教,带着她远走高飞的狂梦只能让她厌恶,逃窜。
每个人都在给出得不到回应的爱
整本书里都是不匹配的爱,不匹配的时间,爱丝美拉达把最纯真幻想和爱情给了浮比斯,却是个没有思想的空壳,这份深情最可悲的地方不是被辜负了,而是,对方压根没有能力感受到,也不知道这就是“真情”;卡西莫多在中国教科书里一直是“外表丑陋心灵美”的代表,不知道雨果先生看了会不会又絮絮叨叨的说三页纸,卡西莫多到最后也没得到姑娘的欢心,在他受尽冷眼与嘲笑的一生里,最后瞥见了亮光,这亮光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他为此沉钝的心灵开了窍,为了守护他还无力分辨的感情杀了很多人,也包括他自己。这本书里最聪明绝顶的人是克洛德,最钝的人是卡西莫多,最后的最后,克洛德嫉妒的人之中,竟然也有卡西莫多。每个人都是被嘲笑的,每个人都是没得到爱情的,我最痛心的是爱丝美拉达的妈妈,她所品尝的命运的痛太苦涩也太沉重了,由琴师的女儿,到“香花歌乐女”,再到面目不清的“麻袋女”,她的女儿在被绞死的前一刻终于见面了,可这个时刻太残忍。
《巴黎圣母院》是我小时候没有看到结局的一本书,所以读到最后跟自己童年印象里的结局差别很大,爱丝美拉达从没有接纳过卡西莫多,哪怕是在他的庇护下偷生时,他不出现的日子也会暗自松口气,在生命的最后尽头,厄运压在肩膀上的时候,她想依靠的人,竟然是格兰古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