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动脑筋?学会这5招,让思考变成终身习惯!

2017年7月3日,美国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约翰·罗伯茨在一所中学的毕业典礼上给自己16岁的儿子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儿子,我祝你不幸且痛苦!


孩子不肯动脑筋?学会这5招,让思考变成终身习惯!_第1张图片
IMG_4026.jpg

这一锅辛辣的“毒鸡汤”得到了全球网友的一致好评,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我希望你不时的被人不公正对待,这样你才会理解公正的价值所在。
我希望你会遭受背叛,这样你才会领悟忠诚之重要。
我希望你时常会有孤独感,这样你才不会把良朋挚友看做理所当然的存在。
我希望你有时会倒霉,让你意识到机遇在人生中的地位,并且理解你今日的成功并不完全实至名归,而他人的失败也并不完全是活该。
我希望你能体验被忽视的感受,这样你就知道倾听的重要。
我希望你遭受刚刚好的痛苦,让你学会同理心。

罗伯茨的一席话直击了当代父母和子女的痛点:父母舍不得孩子吃苦,而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放手让儿子去闯去拼,去经历挫折苦难,体会人生百味,期望儿子能自我成长。这番话能引起共鸣,正是因为太多的父母不舍得放手,而太多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以下的场景我们应该都很熟悉:

父母为孩子拼尽全力,孩子却说“这是你们应该做的”;全家陪着孩子苦读3年,考上大学后孩子却说“这是我一个人努力得来的”;一旦失去信号或网速太慢、播放卡顿,孩子就焦躁不安;一遇到问题,孩子立即上网找答案,没有答案就束手无措,陷入绝境。

纵观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无论是现代的教育条件还是父母的教养意识都是最先进的,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不知感恩、能力低下、心理脆弱的孩子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如果你也心存疑虑,那么《让孩子学会思考》这本书就能给出你想要的答案。它将带领你深入了解孩子行为和心理形成的原因,帮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为你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养方案,培养出独立自信、勤于思考的孩子。

孩子不肯动脑筋?学会这5招,让思考变成终身习惯!_第2张图片
IMG_4027.JPG

作者达琳·斯维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都是美国著名的执业临床心理医生。在长年行医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父母和子女,处理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案例,逐渐发现了现代家庭教育问题中的共性:孩子越来越不善于思考。于是他们就此展开研究,并将成果撰写成书,最终写成了这本《让孩子学会思考》。

《让孩子学会思考》通过围绕孩子常见的问题,如拖延、过度依赖、沉迷网络、抗压力低、缺乏耐心、不会思考等,展开深入剖析,总结出5大家长陷阱,并于每一章末进行3段式总结:问题、陷阱和改变策略,帮助父母快速抓住重点,掌握要领,学以致用。

一、你落入了哪种家长陷阱?

所谓家长陷阱,就是指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的冲动,挺身而出解救他们的情况。父母为孩子考虑打算是天经地义,难道这也有错么?别急,先看看家长陷阱的五种主要类别:


孩子不肯动脑筋?学会这5招,让思考变成终身习惯!_第3张图片
IMG_4016.jpg

1.解救陷阱,家长替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家长成为孩子前进路上的推土机,帮孩子扫清一切障碍,小到捡一粒饭,大到找工作,一路为孩子披荆斩棘。

2.火速陷阱,家长火速满足孩子需求,不需要他们耐心等待。比如,孩子要什么东西,家长就马不停蹄的奉上,孩子才会心满意足。

3.压力陷阱,不顾一切地推动孩子向前冲。比如,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听到别人说什么辅导班好,就快马加鞭的跟上,推着孩子学习一切可能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4.给予陷阱,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给他们自己努力获取的机会。比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是因为无聊、攀比还是一时兴起。

5.负罪陷阱,因为内心的负罪感或不安感,家长冲动行事。比如,家长因工作繁忙而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心中的愧疚就用物质来补偿。

清单一拉,其中的利弊得失就一清二楚了。孩子不会思考,并不是因为能力差,而是从来就没有机会去学。那么机会是怎样流失的呢?父母过度的保护和控制,导致孩子很少经历挫折困境,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父母无时无刻的迎合与照顾,让孩子习惯了依赖,不愿意等待,在即刻满足的需求中逐渐失去学习思考的机会。

我们太爱自己的孩子了,爱到让他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五招教你远离家长陷阱,让孩子学会思考

识别五种家长陷阱是第一步,如何逃离陷阱才是我们最关注的重点。

1.了解儿童发展阶段

如果父母也有上岗考试的话,必考项目一定是“儿童发展理论”。作为育儿实践的理论基础,众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所有观点都指向一个核心:儿童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且有规律可循。家庭教育就是要依循规律前进。


孩子不肯动脑筋?学会这5招,让思考变成终身习惯!_第4张图片
IMG_4029.jpg

关于三个理论的具体论述,可以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中找到。当我们了解孩子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能识破培训机构的噱头,不和别人家的孩子盲目攀比,减少为满足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教育焦虑,从而建立符合孩子阶段性特征的合理预期。

2.设定合理预期

虽然我们嘴上都说“不希望孩子成大材,只要他快乐就好。”然而我们所做的事都背道而驰:

孩子刚3岁,就着急报英语班,一堂课40分钟,孩子哭闹抵触,就担心他不爱学习,专注力差,有多动症,于是再报一个练习专注力的培训班。

如果我们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就知道3岁的孩子处在“前运算阶段”,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专注力不超过10分钟。如果我们了解儿童技能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就知道3岁的孩子适合做哪些运动,学习哪些技能。预期他能像学龄孩子一样专注用功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因而孩子学起来吃力,家长更是平添焦虑。


IMG_4041.jpg
IMG_4042.jpg

我们经常弄不清楚自己对孩子的预期是否合理或者过高,大多是参照朋友圈里妈妈之间的分享,实则是糊里糊涂的误导。正确的做法是:主动了解儿童发展理论和生理发育阶段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娱乐活动,设立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在培养相应能力的同时,享受孩子在每一阶段的变化和成长。

3.提供恰当的帮助

出于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大多数父母都没有办法看着孩子犯错,总是迫不及待的出手相助,享受始终被孩子需要的满足感。实际上,帮孩子无可厚非,怎么帮才是关键。你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你的帮助让孩子成长还是继续一事无成?在面对孩子的求助时,达琳和罗恩给出了5个建议:

一倾听,听孩子说尽心中所想,同时克制自己想要插嘴、评价的欲望,用心的听。关于如何倾听,书中也有详述:

IMG_4031.jpg

二安慰,如果孩子情绪波动强烈,及时的给予安慰,帮助他舒缓情绪,保持冷静。

三提问,询问孩子有什么解决办法,有的可能行不通或者偏激,但不要急于否定,建立开放自由的沟通环境,孩子才愿意袒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四讨论,暂时脱离家长模式,放下家长权威,和孩子共同讨论利弊优劣,提供可靠的建议和观点。

五复盘,在问题解决后,和孩子一起进行回顾,评价一下处理的方式,提一些改进的意见,做一点必要的总结。

以上5个步骤也许会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但核心思路是一样的:让孩子学会思考。一旦这样的模式形成习惯,孩子在面对问题时就会本能的冷静下来,主动展开思考分析,勇敢的做出决策,最终独立解决问题。

4.让孩子学会等待

心理学家将等待的过程形容为“延迟满足”:当孩子发出请求时,不要急于满足。

比如当孩子看到别人玩平衡车立即吵闹着也要一辆时,你可以缓一缓,让他自己去问价钱、商品名、购买地点等信息,甚至尝试和对方商量借来玩一会儿。通过设置一些简单任务让他冷静下来,主动去了解,然后再决定买不买。

等待,是一个冷静的过程。在等待的时间中,孩子会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论是哭鼻子还是发脾气,当他有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之后,就会开始观察、思考,甚至是想法办去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这个等待就实现了它的价值。

5.重过程轻结果

“过程比结果重要”几乎成为我们的口头禅,但是真正做出来的事却和说出来的话截然相反。因为可量化的成就、客观单一的评价体系是最显著的衡量标准,所以我们习惯用容易的方法为孩子设立目标。但是,这种客观测评而衍生出的各种遐想却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其实,孩子最不可或缺的技能和能力就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我们的角色就是负责观察孩子的努力、变化和成长,并及时给予具体、详尽的表扬,比如“你的阅读能力很棒”“刚刚遇到问题时,你能冷静下来想办法,比我强多了”“这幅画的细节描绘得很好,说明你有仔细的观察”当然,面对孩子的缺点,也要就事论事的分析,不要轻易贴标签,比如“你就是懒”“你永远考不好”。

达琳和罗恩特地为此总结了一份详细的“改变策略”,以供父母参考:

IMG_4049.JPG

《让孩子学会思考》的句句字字实则都在强调让家长学会思考。当我们出手相助时,思考一下,是不是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当我们责备孩子犯错时,思考一下,是不是打消了孩子再次尝试的勇气;当我们推着孩子向前迈进时,思考一下,是不是错过了更加宝贵的经历和人生。我们善于站在世俗的角度,用一套功利的评价体系去衡量事物的利弊,懒于思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于是孩子也懒得去思考自己该做什么,所以问题的症结还是回到了我们这里。言传身教,当我们学会思考如何养育孩子了,孩子自然也会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不肯动脑筋?学会这5招,让思考变成终身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