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蘇集》2015年3月8日誦讀內容

太陽脈證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仲景作論大法,六經各立病機一條,提揭一經綱領,必擇本經至當之脈症而表章之,六經雖各有表症,惟太陽主表,故表症表脈,獨太陽得其全,如脈浮為在表,太陽象三陽,其脈氣浮而有力,與陽明之兼長大,少陽兼弦細,三陰之微浮者不侔矣,頭項主一身之表,太陽經絡營於頭,會於項,故頭連項而強痛,與陽明頭額痛,少陽頭角痛者少間矣,惡寒為病在表,六經雖各惡寒,而太陽應寒水之化,故惡寒特甚,與陽月二日自止,少陽往來寒熱,三陰之內惡寒者懸殊矣,後凡言太陽病者,必據此條脈症,如脈反沈,頭不痛,項不強,不惡寒,是太陽之變局矣。仲景立六經總綱法,與內經熱論不同,太陽只重在表症表脈,不重在經絡主病,看諸總綱,各立門戶,其意可知。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風為陽邪,風中太陽,兩陽相搏,而陰氣衰少,陽浮故熱自發,陰弱故汗自出,中風惡風,類相感也,風性散漫,脈應其象,故浮而緩,若太陽初受病,便見如此脈症即可定其名為中風而非傷寒矣,如寒風太厲,中之重者,或汗不出而脈反緊,其內症必煩躁,與下傷寒之嘔逆有別。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太陽受病,當一二日發,故有即發熱者,或有至二日發者,蓋寒邪凝斂,熱不遽發,非若風邪易於發熱耳,然即發熱之遲速,則其人所稟陽氣之多寡,所傷寒邪之淺深,因可知矣,然雖有已發未發之不齊,而惡寒體痛嘔逆之症,陰陽俱緊之脈先見,即可斷為太陽之傷寒,而非中風矣,惡寒本太陽本症,而此復言者,別於中風之惡寒也,中風因見風而兼惡寒,傷寒則無風而更惡寒矣,寒邪外束,故體痛,寒邪內侵,故嘔逆,寒則令脈緊,陰陽指浮沈而言,不專指尺寸也。然天寒不甚,而傷之輕者,亦有身不疼,脈浮緩者矣。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病而渴,是兼少陰矣,然太少兩感者,必惡寒而且煩滿,今不煩滿,則不涉少陰,反不惡寒,則非傷寒而為溫病矣,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於中風傷寒之惡寒發熱也,此條不是發明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義,乃概言太陽溫病之症如此,若以春溫釋之,失仲景之旨矣,夫太陽一經,四時俱能受病,不必於冬,人之溫病,不必因於傷寒,且四俱能病溫,不必於春,推而廣之,則六經俱有溫病,非獨太陽一經也。

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

[[此正與內經伏寒病溫不同處,太陽中暑,亦有因於傷寒者,雖渴而仍惡寒,太陽溫病,反不惡寒而渴者,是病根不因於寒,而因於風,發熱者,病為在表,法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黃桂枝所宜矣,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反熾,灼熱者,兩陽相薰灼,轉屬陽明之兆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沈而細者,此名濕痺。

[[上條不惡寒,是太陽變症,此條脈沈細,是太陽變脈,渴是少陰症,沈細是少陰脈,太陽少陰為表裏,故脈症相似也,然濕自內發,與外感不同,濕傷於下,與傷上者不同,故同為太陽受病,而脈症與總綱異耳,濕流骨節,故疼痛,太陽之氣不宣,故煩,濕氣痺閉而不行,故脈應其象而沈細,太陽之脈,從風則緩,從寒則緊,從濕則細,傷上則浮,傷下則沈,當因症而合脈,勿據脈而斷症,如病發熱頭疼,脈當浮反沈,是表症得裏脈,故謂之反,如發汗多,因致痙而沈細,與夏月中暑而弦細芤遲,皆因症而然,不得概謂之反。


《來蘇集》2015年3月8日誦讀內容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來蘇集》2015年3月8日誦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