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量】运营手记

自6月份以来,断断续续写过几篇关于【产品】的文章,就算是小试牛刀,平时思考、看书(输入)之余,也将这些思绪和认知在自己脑中消化,得以输出一些东西,练习一下书写表达能力。这些文章我也投放过几个不同的渠道(主要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论坛和),从6月底开始记录每天的阅读量变化(每篇文章不同渠道的总阅读量),期间,也通过一些推广手段(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等)观察阅读量拉动的情况,模拟了一下投放广告时的渠道运营方法。整个记录分析过程,也锻炼了自身的运营和数据分析能力,俗话说“产品运营不分家”,设计出产品并不是pm的终点,只有数据才是证明产品表现最直观的证据,因此运营策略设计能力也是pm重要的能力项之一。

以下是各文章在各渠道的阅读量统计,共统计了5篇文章,30天的阅读量变化。其中,《知乎、果壳商业道路概述》和《探探VS积目 产品分析》这两篇文章是在投放多日之后开始统计的,因此数据缺失,未记录最初数据的增长模式,其他文章记录较全。

【文章阅读量】运营手记_第1张图片
阅读量统计表


【文章阅读量】运营手记_第2张图片
阅读量统计表(续)

一、总体数据分析

抛开文章质量的差距,首先可以看出渠道的表现差异,数据表现最好的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微信公众号由于微信公众号受众最广,且是推送机制,用户很容易产生兴趣而点进去阅读文章,因此总阅读量最高,且公众号每日只推送一条,查阅历史消息较为简便,所以相对其他渠道而言,数据增长较为持续。但该渠道缺点是比较被动,由公众号主动发起,自身无法主动掌控

数据表现第二的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论坛,该渠道受众的定位精准,活跃用户皆为产品、运营及互联网相关领域的爱好者,其中大部分为刚工作不久的产品狗、运营瞄,当然也有大量喜爱互联网产品的学生,总之该渠道的用户都是有学习、汲取知识需求的产品爱好者,因此新投放文章的数据表现通常都很好,前期的数据增长也比较稳健。但是该渠道的问题在于新文章被淹没的较快,每日推送文章数十篇,除了搜索之外,很少有新用户翻看很早之前的旧文章,因此数据的后期表现远不如微信公众号。

阅读量最少的是“”,可以看出该渠道受众较窄,用户体量有限,且产品受众定位比较广泛,只有少数专题与互联网产品相关,因此不能精准定位要目标用户,阅读量皆在百的量级,数据的持续增长能力也不足。不过优点在于“”产品内功能丰富,社交功能如:简友圈、简信等,可以使相同领域用户沟通较为方便,用户之间的互动有效且持续,因此数据的质量相对较高,沉淀下来的粉丝或简友会产生后续的价值。

二、推广渠道分析

将文章之中某几篇加以其他渠道的推广,如:QQ群、微信群、微信朋友圈、豆瓣小组等。《知乎、果壳商业道路概述》和《探探VS积目 产品分析》这两篇文章的渠道数据同样缺失,《产品实习总结》在DAY2进行了微信群、QQ群的推广,共4个群,与《杂谈...》相比(DAY2未做推广),阅读量高出65。而在DAY4进行了微信朋友圈分享,可以看出从DAY3至DAY4自然增长27阅读量,但DAY4至DAY5阅读量增长88,高出三倍,相比之前的渠道(微信群、QQ群),显然微信朋友圈渠道的ROI更高,从图中也可以看出DAY4至DAY5,曲线发生了突跃。下图2中为《杂谈...》文章的阅读量的变化图,可以看出渠道在DAY8之后几乎不再增长,而在“人人都是pm”渠道中,到达中后期数据才到达瓶颈,这也验证了两渠道的差异。而在文章在“”渠道还经过了其他的渠道进行推广,DAY6进行了QQ群的分享,DAY7进行了微信群的分享,图中也可以看出这两日的增长率最大,即使“”渠道最初的自然增长率也不及。


【文章阅读量】运营手记_第3张图片
图1


【文章阅读量】运营手记_第4张图片
图2

三、数据漏斗分析

对“”、“人人都是pm”以及“人人都是pm微信公众号”三个渠道的数据漏斗进行了分析,由于各渠道数据指标不同,因此采取了不同指标进行了分析。“”是以“阅读量-喜欢-打赏”三层漏斗进行分析,“人人都是pm”以“阅读量-收藏-评论”三层漏斗进行分析,“人人都是pm微信公众号”则以“阅读量-赞-评论”为漏斗。严格意义上,各渠道的“漏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漏斗,比如,“喜欢”与“打赏”之间并无严格递进关系,很可能是相交或者互斥的关系,其他渠道的后两项指标亦然,因此严格来讲只有并列的一层漏斗,如“阅读量-喜欢”、“阅读量-打赏”,因此转化率也是根据此计算而来。

我们可以看出,“”渠道虽然总阅读量较少,但转化率相比其他两个渠道都较高,考虑到“喜欢”和“打赏”相比“收藏”“赞”“评论”的心理门槛都较高,因此此转化率的含金量就显得更高,可以看出“”渠道的用户质量较高,沉淀的忠实用户较多,产品设计上也提高了用户转化率。其次是人人都是pm论坛,由于论坛定位明确,受众精准,因此在阅读文章学习知识的时候,为了方便记录,常会收藏文章作以知识的记录和积累,但产品设计不如“”,虽然用户总体体量较大,但注册用户或核心忠实用户不足,应在产品功能交互上加以打磨,以提高用户转化率,提升用户层级。最后是“人人都是pm”微信公众号,以公众号的形式,受众广泛,但用户行为单一,用户在微信上只有少量时间用来获取知识,都是较“轻”的使用,从数据上也可以反应出来,虽然阅读量较大,但用户沉淀的数据较少,很大可能上用户只是轻阅读,而不做其他较深的操作。这些现象也都是公众号的形式所限定的。

【文章阅读量】运营手记_第5张图片
各渠道转化率

四、总结

经过一个多月的数据记录、数据操作和分析,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的运营尝试,从形式上近似于数据运营和渠道运营,虽然和实际工作中产品运营所需要做的工作相去甚远,但这一系列尝试可以加深我对运营工作的初步认识,以及培养初步的运营思维,为产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和运营人员的沟通和合作,将自己所负责的产品打磨的更优秀。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与思考,收获如下:

1.运营工作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论是数据、用户、内容、渠道、市场、活动,都需要每天保持敏感、兴奋,对产品的方方面面保持关注,时刻思考产品目标与用户期望,在“拉新”“留存”“促活”上做到极致;

2.做到上述要求,既考验了运营人员对用户的了解,切身从用户视角看待问题,以及对用户的有效分层思考,也考验运营人员对产品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平衡,有时候短期数据的优秀,反而掩盖了产品的长期漏洞,因此需要及时发现问题,不惜一切代价补救,以产品的长期发展为重;

3.“船小好调头”,产品运营策略也是如此,如进行渠道推广、用户的拉新时,需要精细化的操作,切不可一上来就撒大网,而是通过小步快跑的快速试错,快速调整方向,可以利用“增长黑客”的思维,或者诸如“A/B test”“灰度发布”等手段来跟踪数据表现,根据初期的小方向的尝试及数据表现,及时调整产品功能或者运营策略;(如本次实践中的渠道,及推广尝试)

4.培养好“用户转化率”思维,及时给用户分层,抓住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在转化率中发现问题,这也是很多做电商产品比较看重的,“注册-浏览-购买-支付-评论”的循环概念已经被大家熟知,但此概念可以推广到任何产品之中,形成对用户的分层,然后再对不同用户以不同的运营策略,这是如今精细化用户运营所倡导的;

5.最后,在做此次实操的过程中,因此文章是自己写的,相当于我是内容贡献者,同时也是运营者,不免由于惯性,思考问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但在收集数据及后续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视角,从不同层次阅读者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找出平时无法察觉的问题,可以从另一角度理解数据的表现,其背后都有着必然的合理因素。

产品运营不分家!源今后的团队中每个人都能有运营的思维,而不局限于自身的职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阅读量】运营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