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浪漫的教养

阅读是浪漫的教养_第1张图片
微信阅读app

让我想起了~刘墉,傅雷,周国平,洛克菲勒,摩根,这样的父亲~这次又多认识了一位。

这说看的视角是自己被教养的孩子~弥补。

摘要:


第三部分

日剧

《东大特训班》

《甜心小厨师》

《医龙》

《父女七日变》

《交响情人梦》

《Code Blue救护直升机医生》

《考试之神》

《司法研习八人组》

《顶级女主播》

《救命病栋24小时》

《Mr. Brain脑科学先生》

音乐

《樱花》(森山直太朗)

民歌三十年演唱会

As Time Goes By

Shall We Dance

《或许爱》

五月天

披头士

ABBA合唱团

古典音乐

电影

《春风化雨》

《芭贝特之宴》

《交响情人梦最终乐章》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喜宴》

《和你在一起》

《多桑》

《小孩不笨》

《幸福的三丁目》

《艋舺》

《投名状》

《梁山伯与祝英台》

《北非谍影》

《国王与我》

《狐狸与我》

《德蕾莎修女》

《香料帝国》

《屋顶上的小提琴手》

《大特写》

《摩登时代》

《恶魔教室》

《美丽人生》

《为爱活下去》

《楢山节考》

《正负2度C》

《百战天龙》

《英雄教育》

《楚门的世界》

《全民公敌》

《王牌大骗子》

《穿着PRADA的恶魔》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心灵点滴》

《急诊室的春天》

《力克·胡哲演讲》

《贺特二人组》

《马拉松小子》

《孔子》

《人类消失后:重生的地球》

《瓦力》


​给孩子的浪漫生活清单

《爱·生活与学习》

《九路公交车》

《筑梦的手纸屋》

《圆梦的手纸屋》

《亲爱的安德烈》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希腊三部曲》

《现代方舟25年》

《如果能长大该多好》

《异类》

《拒绝联考的小子》

《陪你走中国》

《看不见的大猩猩》

《郎朗:我用钢琴改变世界》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

《我们没疯,一起回到1900年生活吧!》

《人生一定要有的八个朋友》

《汤姆·索亚历险记》

《小王子》

《波西.杰克逊》

《西游记》

《封神榜》

《一条简单的道路》

《爱的喜乐》

《陈树菊:不凡的慷慨》

《三杯茶》

《石头变学校》

《在天涯的尽头,归零》

《亲爱的小王子》

《旅行箱的故事》

《我们——走进青海、新疆、甘肃充满爱的角落》

《失去非洲的犀牛》

《追猎蓝色巴尔干》

《秘密》

《手斧男孩》

《星星婆婆的雪鞋》

《教育应该不一样》

《做自己与别人生命中的天使》

《总裁狮子心》

《御风而上》

《1984》

《认识隐私》

《发痒的天赋》

《红楼梦》

《狄公案》

《福尔摩斯》

《时间的女儿》

《昆虫侦探》

《生态小侦探》

《纳米猎杀》

《危机当前》

《守护4141个心跳》

《小孤岛大医生》

《汪洋中的一条船》

《人生不设限》

《最美的奉献》

《五体不满足完全版》

《看着我的眼睛》

《星期三是蓝色的》

《运动改造大脑》

《一次读完论语最精华的智慧》

《孔子的生活智慧》

《论语别裁》

《我是宋朝人》

《宋词是一朵情花》

《最美不过诗经》

《隋乱》

《开国功贼》

《最风流醉唐诗》

《明朝那些事儿》

《最是元曲销魂》

《没有我们的世界》

《从摇篮到摇篮》

《群》

《塑料:有毒的爱情故事》

《失控的进步》

《好城市,怎样都要住下了!》

参观世博=环游世界,看馆、看物、看人都是学习


​记不记得爸爸问山西馆导览员“为什么中国第一富商传奇《白银帝国》来自贫瘠的黄土高原山西省。”山西美女面带微笑回答:“十年历史看深圳、百年历史看上海、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我们参观包括台北馆在内的十五个城市馆:麦加的米纳帐篷城、马德里的空气树、称为“旅行塔”的葡萄牙组合屋、用建筑废料做出的上海生态家……看得目不暇接,也换到至少要排三个小时的中国国家馆预约券。世博会由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首创,慈禧太后也曾应邀参加。从炫耀本国发明到文化、科技、技术的交流,许多如今普遍使用的器物如微软、U盘,都从此出道!

​这次的世博是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在五平方公里的园区里,有192个国家,50个国际组织,18个企业,80个城市,共有300多个单位,将近200栋超大的展览馆。

世博会号称是世界各国科技与创意构想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除了展示各个国家文明的进步,在此地各国人民彼此切磋,从竞争中求进步,同时各国无不在展示馆的建筑上充分表现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每一届都会选一个与人类未来相关的共同主题,这次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除了探索城市的未来之外,绿化建筑、建材低碳化、设计数字化,以及洁净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无不出现在各个展览馆的每个角落,甚至整个世博园区就可以说是个巨大的未来城市科技实验区。

地球上所有城市的面积加起来,占不到3%,但却聚集了过半数以上的人口,耗用了将近80%的能源,面对全球化竞争,城市扮演的角色逐渐超越了国家,或许这也是这届世界博览会的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原因吧!

我觉得一个能够让人觉得美好的城市,一定要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因此若能在人工的建筑中保留一些植物与生物生存的空间,才是符合人性的空间啊!

这也是俄罗斯馆最令人惊艳的原因,十二座不规则形状的塔楼构成非常大的一个展示馆,其中绝大部分的空间却打造成梦幻花园,在悦耳的天籁声中,绕行着这个花比人大的不可思议的花园,让我想起美国馆播放的一部没有任何语言对话的4D效果电影,叙述一名小女孩如何将废弃空地变成茂密的花园。看来,当人们生活在已经过度人工化水泥化的都市中,对大自然的渴望反而愈加强烈。就像《好城市,怎样都要住下来!》书里提到原本自豪与海争地的荷兰已开始“还地于河”,而“人车平权”“提倡生活化道路”的政策也让荷兰将都市空

​每每欣赏完一部经典,我都能找到关于人性的解答。置身于幽黑的电影院,仿佛阅览人生百态,像极了穿梭在时光走廊,体验一次次不同凡响的生命之旅。看老电影还有“对话”的作用,就像有时候大人会偷偷瞧瞧你们年轻人在流行看什么书、什么影片一样,希望借此了解你们,因此看以前年代流行的东西,也可以帮助你们与爷爷奶奶聊天,或者出了社会与年长的朋友多一些“对话”互动的题材。

电影最能够看出不同时代生活的轨迹,从服装、居家摆设,到剧中主角的言语与生活,真的就是活生生的历史啊!

当然,经典电影或经典名著的作用不止于此。有人说,经典具有丰富性与恒久性,它能碰触到人类各种永恒且终极的问题。因为古今中外能够被称为“经典”的作品,都历经了时代的考验,经过了无数人的研读与讨论,而经典所关注的问题与提出的看法,也常常对时代的潮流与演变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也可追溯出不同时代的文化氛围与深度。

杰出的出版人郝明义先生就曾这么比方:“当代作品提供给人们的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财富来源,而经典是个存折,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马上使用的钞票,而可能是个金元宝或金锭子,虽需多一道手续提取,却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至于如何让一个人进入阅读世界?就像过去几年我推荐给你们看的书,作者也许是当代人,用的是你们熟悉或能理解的景物或语汇来铺陈故事,故事的主题也是孩子正在关心的主题,当一个人困惑已久的问题能从阅读中获得答案,甚至彷徨的心情也因为阅读而有了被理解被抚慰的可能时,才会迷上阅读,进入阅读的世界。

不管是书本或电影,在这个时代都可以算是阅读,我总是认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不管外在世界如何变化,竞争多么激烈,我们或许成功或许失败,或许是非常幸运或许非常倒霉,只要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就会使自己安心而自在,换句话说,举世滔滔中,阅读是使我们得以安顿身心之所在。

在爸爸的成长与学习的过程里,是有几次所谓“顿悟”的时刻,一次在小学看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汤姆刷油漆的故事,悟到生命中遭遇的幸或不幸并不是绝对的,我们看待事情的态度才是关键。另一次是在大学考《病理学》的前夕,当我背诵着成千上万种病,我突然悟到有这么多病,而我居然什么病都没有,这是多难得的福分啊!当然,你会说,这些“顿悟”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可是我们“知道”与“体会”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真心“体会”到后,从此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与看待世界的方法就不一样了,而“知道”通常并不会改变我们。因地理学家而领悟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体会到一个人与其被囚困在自己建筑的牢房中,记录着一些从未接触、到达的地方,不如去体会稍纵即逝的美。,你们却喜欢上《小王子》的简单故事以及富有哲理的对白,正如全世界数以千万计的大人一样,在真实的人生里,不断地浮现小王子的奇幻旅程以及他与玫瑰花、狐狸的故事。

每个人在自己生活的不同阶段,都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找到一些启发、一些提醒,以及被理解的温暖。你们上小学时,人生经验还太少,生活感触还不多,也许没办法体会到书里的哲理,就像是《伊索寓言》这本表面上是儿童读物的动物故事,也要等到长大了或生活中遭遇到某个情境才能真正体会到书中的寓意。

孤独只是描述身边没有其他人,而寂寞是指我们内心觉得没有人理解我们。换句话说,孤独是物理状态,而寂寞是心理状态。我们可能很孤独地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写信,但是内心却一点都不寂寞,因为我们正在与书中的人物心灵对谈。另外,我们也可能跟一大堆人挤在房间一起唱歌,但是若没有人了解你的心情时,你也会感觉寂寞。金钱是一种交换工具,我们付出金钱来换得我们认为值得的东西,或者我们贡献出所拥有的(包括时间或能力)来换得我们认为值得的金钱,因此中间充满了计算与功利的目的。“你为玫瑰花所花费的时间,使得玫瑰花变得那么重要。”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并不太好懂,这一句话也可以给我们不同层次的提醒。

随着你们的年龄愈来愈大,就会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或许也逐渐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关系。生命中有可以关心、可以全力投入的事情,是把我们跟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脐带,这个事情是什么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不管是为了环境保护,或者是小王子的玫瑰花,只要是我们真正在乎而且真的为此付出我们的心力,就可以使我们积极地活着。可是假如我们真的不在乎所有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人可以威胁我们,可是当你什么事都不在乎,那你跟这个世界就毫无关系,你有没有活着就没有差别,也就是书中所说的“你不再存在于这个世界”。

反过来说,当我们有了真正关心的事物,这个事物可以引导我们连接到整个世界。上个世纪有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就曾经这么说:“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则我爱所有人,我爱全世界,我爱生命。如果我能够对一个人说‘我爱你’,则我必能够说,在你之中我爱一切人,通过你,我爱全世界,在你生命中我也爱我自己。”

弗洛姆这里所说的爱一个人,也就是《波西·杰克逊》身上那个与世界连接的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我们关心的事、我们的梦想。就像我们出生后在父母亲的保护与引导之下学习基本技能,长大后势必会离家独自面对世界,经历种种挑战,最后学成之后再贡献社会。

尼采说过:“人类精神有三变,由骆驼,而猛狮,而婴儿。”中国自古以来常用“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来说明学习与体验的过程。

这种生命不同阶段的描述,有很多很好的比喻,比如说资深出版人郝明义先生在《工作DNA》里就以三种动物比拟进入社会工作职场的三种阶段:社会新鲜人是“鸟”,面对广阔的天地,好处是机会无穷,无限空间任翱翔,但要注意选择与如何存活下来;工作一段时间后,晋升为组织的中坚干部后,就成为“骆驼”,被托付重任在茫茫的沙漠行走,上司像头顶的烈日,属下像脚下火烫的沙子,两相煎熬,却只能忍辱负重,默默行走;等到有幸成为高阶主管或领导人,那就成为“鲸鱼”,万里碧波,似乎可以恣意快活,但是你必须永远前进,没有停歇,没有上岸休息的权利,因为上岸的鲸鱼是搁浅的,代表死亡。

从这些比喻中我们知道人在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不同的难关,因此要记得不要埋怨自己的处境,一定要好好把握任何学习机会充实自己。

蒋勋老师曾讲过:“神话是原型,可以不断地赋予新的形式、新的诠释。神话原型也都没有给我们最后的答案或结论,只有回到故事本身的隐喻,而故事之所以流传,就是我们借由这些隐喻,读懂了自己内在不被看见的部分,残酷也好,欲望也好,得不到的复仇也好,死亡之中的极致激情也好。”

隐喻就是隐含其他意思的意象。表面上看起来意象是具体的,故事也是明确的,但是隐含的意思每个人的理解一定是不同的,带给人的体会也会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经验而有所不同,所以神话不能当作历史或以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解读,神话的主要功能是启发我们,让我们与现在身处的时代和环境发生意义,而不是研究数千年前那些遥远而陌生的时代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不知道,故事就只是故事,它的意义必须由每个人自己去体会,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这就是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最棒的地方。”他在整个华人世界流传的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造人、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只是这些传说已经慢慢淡出我们的生活,一群人围坐在老榕树下听爷爷奶奶说故事的情景在现代已经很少见了,许多属于民族的共同记忆也会渐渐消失,这是很可惜的。

神不是很伟大吗?为什么会嫉妒、愤怒、互相仇恨?

爸爸答:

神话是自古以来人们口耳相传慢慢形成的,因此也反映出人类对自己所处真实世界的投射,人会嫉妒、报复,所以想象神也会嫉妒、报复。这些来自古老民族神话中的神,与我们现在宗教里的神,不太一样,宗教里的神,要我们慈悲、宽恕,建立和平的世界,的确与神话中争吵打斗得非常热闹的诸神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部分后半段

我很喜欢张潮的一句话:“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把不同类型的朋友做了分类。我也对朋友做了归类:一起读书的战友;一同奔向大自然运动、爬山的盟友;不用顾忌,坦诚相待的朋友;互相交换课外书一起讨论的书友;一起看电影的影友等。

当生活中溢满与朋友共同的欢笑时,枯燥的生活也就不显得枯燥了!可是有许多研究调查发现,只要基本的生活无虞,多赚来的钱并不会让我们更快乐,真正能够带给我们长时间喜悦的是朋友、家人以及一颗感恩的心。

我总是觉得,朋友是我们给自己的礼物,这个礼物别人无法给予,只有自己愿意开放自己,愿意付出,才能够认识朋友,维系友情

​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一个好的领导者除了要有一般企管学提到的各种注意事项,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可操作的技巧,反而是个人特质。因为领导者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人的问题,因此个性是否“真心喜欢朋友”与“心中有活水源头”是最重要的两个特质。

​另外,“心中有活水源头”的意思是,我们要关心朋友,却又不能太“在乎”、太“依赖”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找到维系自己心情稳定的喜好或兴趣,弹钢琴也好,阅读也好,甚至游泳跑步也行,总之这个心灵的活水源头是要自己独力就可以获得或完成的,不必依靠他人,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脱周遭人事的纷争与闲言闲语,当被别人伤害时,也比较容易复原。

​换句话说,我觉得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有点黏,又不会太黏。而且朋友的本质是因“缘”而聚,“缘”尽而散,与家人不一样。

​我常觉得朋友是自己的投射,而不是现实社会里的人际关系,因为朋友是可以主动选择的,合则来,不合则散,而且我们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也逐渐改变了自己,所以从一个人交往的朋友也可以推断出一个人的本质。因此,我们要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这样我们的朋友也会变得更好。



学龄前──孩子看不懂没关系,从亲子共读中传递陪伴孩子的“爱”!

​答案是值得的,因为亲子共读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大人通过绘本和婴儿说话,让他们感受到爱,这是一种心灵的联结,更是全家共享的快乐时光。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语调中的爱,以及依偎在怀中那种温暖甜蜜的感觉。因为孩子感受能力很强,当我们念着真心喜欢的故事时,那种感动的能量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体会到阅读真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换句话说就是有层次、有明暗的艺术创作。甚至他明白地表示:“迪士尼卡通图画是失去质感的沉淀色彩,毫无生气的。”

​会加上一段评论,顺便训诫一下孩子:“你看小熊都会自己整理东西,不像你玩具都乱丢!”我们身为父母千万要记得:讲故事就讲故事,不要附带太多的解释与教训,或者顺便批评指责孩子。这样一来共同享受快乐的气氛马上就荡然无存了,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阅读是快乐的”,才能为下一阶段“自己阅读”奠定美好的基础。

​我们要相信即便孩子不会表达,但是好的故事一定能带给他很多的感受,这些经验可以让他在成长中慢慢沉淀与转化。

​上学后──让书无所不在,让孩子跟我们一起爱上阅读!

​让孩子先爱上一本书,爱到等不及读完就急着想和人分享,这书就会成为触媒,带领孩子找到下一本书、下一本书,再下一本书。

接着,就要乘胜追击,我把九歌儿童书房的小说一一买回家。AB宝因为看完生平第一本纯文本书,对自己有了信心,马上又连着看了三四本。其实,孩子都爱书,大人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机缘、创造机缘,然后为他们挑到一本“对的书”。

父母要以身作则,千万别让看书变成对孩子的惩罚!

近十年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深深了解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所以积极推广儿童阅读运动。

但是大部分的活动就只是活动,无法养成孩子长期且自发性的阅读兴趣。

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学校发生,是课程的一部分,当孩子回到家之后,若家长没有在生活中示范,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真正的兴趣,那么学校的活动可能就会像放烟火一样,一闪即逝。

营造情境式学习:把家里变成图书馆,增加孩子翻书、阅读的机会!

养成孩子阅读习惯很重要的条件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范围中有书,不管是班上的班级图书馆,或是住家旁边的公立图书馆,或者是把家里变成有很多藏书的图书馆。

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地证明人是情境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反应会随着所处时空与场景氛围而改变,若以更长的时间来看,人的性格甚至外貌形体也会随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而改变。换句话说,人可以选择环境甚至改变环境,可是一旦住进去之后,环境就会反过来改变我们,这也就是建筑学大师莱特所说的“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

因此,让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书,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方法。

环境除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空间之外,我们每天所接触的讯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也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真的很难逃脱环境的影响,除非我们能非常自觉地察知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并且通过阅读或真实体验来建构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那种憧憬我认为是超越环境限制的唯一力量。

这就是阅读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原因,因此若是我们想让偏远乡村或文化刺激不足地区的孩子减少城乡差距,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最有效、也是耗用资源最少的投资了。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买书,反正书可以从图书馆借,干吗花钱买?我觉得建立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藏书有两个目的:一是任何值得看或自己喜欢的书,一定有重读的必要,最好随时摆放在自己身边;二则是有些好书目前或许没时间读,但是我们想看或值得我们看,这些书若没有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范围内,在视野所及之处,阅读的机会当然就少了许多。的确,科学的精神在于解释,给一个好的、合理的说法,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堆积。所谓解释就是设法替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赋予意义,其实也就是给一个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必须通过故事来启发孩子对于知识的热情,在生动、有趣且生活化的故事引领下,知识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必须背诵、考试的数据。甚至当孩子习惯这种将每个观察到的现象编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时,无形中就培养出孩子真正的科学精神,也能让他们跳脱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的僵化思考,培养孩子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我们也可以通过故事引起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其实只要有了强烈的动机,一切该具备的知识,孩子自己就会去寻找。

由好奇引发的学习动机是最有效且最持久的,就像有位作家曾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

其实这对大人也有效,因为生活中我们能看见的事物,都是我们关心或正在寻找的,如果不是通过感官,引起我们情绪、情感的投入,外界的事物在我们的理智或学习中,是不会存在的。

阅读让孩子得以探索隐藏版的自我,也观照辽阔的世界。

我总觉得一本我们喜欢的书,一定是它能呼应我们心中某个渴望的。换句话说,阅读一本打动我们的书,其实阅读的是自己生命的光影,探索不曾了解的自己。因为书本犹如一面神奇的魔镜,镜中反射出隐藏的自我;书本也犹如我们的心灵之窗,借着阅读,我们得以观照这个世界。

一定要帮自己或帮孩子把他不同生命阶段所喜欢的书留在身边,有人说用相片来写日记,我觉得用书可以记录我们的人生,留下我们生命成长中不同的体会与精神蜕变的历程。

因此,虽然我会去图书馆借书,但是我也会建立属于自己的藏书,近代有名的阅读者也是藏书家海莲·汉芙就曾说:“我绝不买一本没读过的书,那不是跟买衣服没有试穿过一样冒失吗?”

很多大人以太忙没有时间阅读为借口,没有养成购书的习惯,当然就更没有机会养成阅读的习惯了。其实我总觉得不是找到时间才去阅读,而是当我们阅读了以后才会有了阅读的时间(这句有点难懂的话,却是我最深刻的体会),因此随时随地手边有书是很重要的事。

这些年,我总是不断地鼓励身边的朋友买书,并且说:“太忙没时间看也没关系,把书买回家摆着,只要到处都是书,也会改变我们的气质!”其实这是真的呀!即便没有看过书架上的书,但是我们吃饭、上厕所,在家里走过来走过去时,总会不断看到这些书、这些书名,潜意识里就多了许多想象,就如同有位作家所说的,“没看过书的内容,可是却盯着它们或色彩斑斓或凝重沉稳的封面时,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了解这些书。”

所以我赞成十八世纪某位哲学家所说的:“有一点点钱的时候,我先买书,剩下的,再买吃的与穿的。”把家里变成图书馆,是引领孩子喜欢上阅读最有效的方法。

世界经典名著具有其丰富性,它能碰触到人类各种恒久且终极的问题,值得人反复阅读。这些看法我完全同意,不过一本书要成为世界名著要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它必须历经时代的考验与筛选,因此经典通常是古代的;第二,既然是世界名著,那么它大都也是外国的故事。

通常世界名著是大人写的,所以书里所关心的主题,如人性挣扎、善恶两难、爱情考验,等等,或许不是现阶段孩子所关心的,再加上世界名著都是大部头巨著,要变成儿童读物,就只能简化再简化,最后变成一本毫无情感的故事书。一本书能吸引我们、感动我们的,绝不是剧情摘要,而是通过绵密的文字所堆积出的张力、铺陈出的气氛,还有精彩的对话……如果只看简要本(节选本),世界名著原先具备的所有优点就全都不见了!

世界名著最好的阅读时机应该是已经变成热爱阅读的文学青年之后,经由大量阅读,已经形成自己的选择标准,建构出自己的阅读品味时,自发性地依据对自我内在的探索而去找世界名著的全文本来看。

因为许多生命体会必须经过岁月的历练才能豁然开朗,这些名著中所蕴含的智慧之光,是来自真实生活心得的整理,以孩子非常简单的生活经验当然无法领会,只会觉得很枯橾、很无聊。生命教育要能真的感动孩子;针对年龄,选择有情境、能解决孩子疑惑的书。

我觉得大人应该推荐当代作家专门为孩子所写的故事,他们会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能够体会的情境,再加上题材是现代孩子所关心的问题。

孩子从来不是无忧无虑的,他们感觉敏锐,充满困惑。但表达能力是后天的,还没有受过训练。这时如果读到一本进入他生命困境的书,想想看他会如何兴奋,怎样感动!当孩子可以从书中找到他们困惑已久的问题,他们彷徨不安的心也能从故事中被理解、被抚慰,有着可以投射进去的情境,让他们感受主角的困境,认同他的选择,并且一起去历练。孩子不只能从中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进入阅读最美好的世界,这还是进行生命教育最有效果的方式。最近这些年,教育界开始着重“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能使学生“感动”,生命教育绝不是知识上的教导或死板的道德教训。

我相信当孩子看了精彩的故事后,有了“啊”一声的感慨,这个惊叹就是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就是对旧的经验的重新诠释,对已经熟悉的事件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不同的理解。

杨茂秀教授认为这就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智慧,而且如果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一点故事都没有的话,那学习一定是很缓慢、很苍白的。

或许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是如果它感动了我们,它就会跟我们的生命编织在一起。

与孩子一起阅读,或许可以找到与孩子们的成长经验有共鸣的机会。



通过纸笔记录我们成长的足迹,是很棒的事。

​到了初三,评估自己没有明显的特异功能后就认命读书,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几乎都贡献给了备考。不过,每到假日仍会安排与家人爬山、看电影。“交换日记”在初中岁月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记录。感谢爸妈在我们小的时候把电视捐了,因此多了许多阅读时间,同时增添了投影机,为我们营造了美好的电影时光。爸妈从不要求我们成绩好,始终只关心我们有没有困难。他们通过书和电影的情境,向我们传达丰富的人生观,为我们创造了充满回忆的初中三年。

整日抱怨教育制度、埋怨考试是没用的,因为那是我们不能改变的,我们能掌握的是对生活的安排和态度。把创新思考应用到帮助年轻读者阅读,在新闻专业报道和读者创作的内容之间,找到难以掌握的平衡,持续关心教育,也帮助学生学习认识及反思新闻,并且协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我们不只跟着孩子一起回溯生命的成长,还通过孩子的眼光,重新看见我们失落的那个世界。到了孩子进入学校,尤其进入青春期之后,就更好玩了,不像之前父母亲居于掌控主导孩子生命的角色,而是慢慢转变成跟孩子对话,甚至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书中是我和姐姐在初中时期的生活记录,有一小部分是学校生活,最主要想分享的是充实的课外活动!我爱《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幸福就是欣赏周遭的奇妙景观,不要忘了汤匙里的两滴油。”“汤匙里的两滴油”代表课业,如果你想要了解如何念书,那么赶紧放下这本书,因为有很多书专门教导如何读书。而且念书是自己的修炼,要通过自己摸索。如果你已经能轻松看守住“汤匙里的两滴油”,那么请继续阅读。这时候就该好好看看“周遭奇妙景观”为生活创造的不一样的风景!

吴祥辉先生说,只要记住“旅行、阅读、运动”,往后再回头看看这段生命必能无悔。阅读不只是读书,还可以读电影,从书和电影中又可以读人生。阅读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旅行,更可跨越疆域、横渡时空,能与大师相见,比和电玩主角厮杀更珍贵难得。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亲子对话与共读

──洪世昌(台北市立图书馆馆长)

当子女进入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疏离是很多父母面临的挑战,正忙于事业冲刺的家长,与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子女,极容易抱怨彼此的不体谅与不了解。李医师给了孩子最好的礼物,它不是考上令人称羡的高中名校,而是一种带得走的能力,一种能够通过自主阅读而学习与判断思考的能力。

教出会读书、会生活、会思考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期待。但是,谈何容易!

伟文工作忙碌,却懂得找时间、找方法,带孩子爱上阅读。他对阅读信念坚定,但手法温柔,使得亲子共读能够自然而然、其乐融融;不仅共读文字书,还一起阅读自然、阅读电影、阅读各式各样的生活与心灵……

用“阅读”作为教养手段,使教育理念真正融入生活;

近年来则致力经营语文学习、“悦”读十三经和国学常识的著述。不过,每个月还是有许多出版社,要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亲子教养书撰文导读与推荐。我发现举凡跟亲子有关的书籍,百分之八十仍来自国外的译本。难道是我们本土的亲子专家不够权威受人信任、没有卖点?抑或是国外的教养思维真的比较新颖、更具说服力?

李伟文却是万红丛中一点绿,十分难得的爸爸作家。书中除了他一贯流畅轻松的文笔之外,还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位现代爸爸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其实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对许许多多与他女儿同龄的少年男女,面对人生哲理、生命存在意义的潜移默化、暗暗牵引。

我认为亲子教养,最忌讳条例朱子家规似的来训人,也不必勉强每天非要读几篇文章、做多少数理演算题,才算是好学生、乖孩子。从小我就梦想有一天能到远方去探险,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但年纪渐长,我发现,精彩的“探险”往往不在异域远方,而是推开一扇与我家不同的家门。

推开门,我看到,有人连在家进晚餐都西装革履,也有人家的餐桌铺着报纸,用纸碗、纸盘、免洗筷;推开门,有人一家老小都穿着全套睡衣、睡袍,也有人家崇尚天体。你家、我家、他家,竟有这么大的不同。

去年一个湿冷的冬夜,我开车上新店山区,拜访李伟文一家所住的文蕴居,就是一趟奇妙的探险。这家里的客厅没有电视、没有沙发,只有一张像乒乓球桌般的大桌,AB宝各据一角,中间层层叠叠堆满了书。

伟文说,孩子一回家坐的位置,决定他们的高度。

难得的是,我原以为伟文是军事管理出的自律。但AB宝却没有一点被威权管教的影子,她们也会甜蜜蜜、孩子气地搂着伟文撒娇;睁着清澈晶亮的眼眸,要我讲述去丹麦哥本哈根采访峰会的故事。她们读的书很多,却没有文艺少女的故作老成、愤世嫉俗,真不容易。

“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亲好像完全没有时间管我们,我们还不是长得都还不错,那么我们现在究竟需不需要花那么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呢?”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的结论是:“需要的,在这个时代若像我们的父母亲那样不管孩子的话,孩子真的会长得不太好。”因为时代的变迁,除了愈来愈复杂,诱惑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剧烈,现在的社会的确不太容易能够安安静静照着自己的步伐,依着自己的速度慢慢学习与成长。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讲过一个寓言:在寒冷的冬天里,一群冷得发抖的豪猪挤在一起取暖,它们发觉被彼此的刺扎痛,但是分开之后又觉得冷,在经过无数次的进进退退之后,这些豪猪终于发现了能够彼此取暖,又不致扎痛对方的安全距离。

单单一年两年的变化,从外观到内在,几乎是截然不同的生命样貌。

我们不只跟着孩子一起回溯生命的成长,还通过孩子的眼光,重新看见我们失落的那个世界。到了孩子进入学校,尤其进入青春期之后,就更好玩了,不像之前父母亲居于掌控主导孩子生命的角色,而是慢慢转变成跟孩子对话,甚至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把创新思考应用到帮助年轻读者阅读,在新闻专业报道和读者创作的内容之间,找到难以掌握的平衡,持续关心教育,也帮助学生学习认识及反思新闻,并且协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如果浪漫是全家会跟着文字、影像一起感动;是面对喜悦的事,可以分享快乐;是面对挫折,可以彼此加油打气。那“教养一定要浪漫”!

到底什么是“浪漫的教养”,是带着孩子到五星级饭店旅游吗?是带着孩子到高档的餐厅消费吗?这是浪费而不是浪漫。物质愈多,反而愈不可能真正浪漫。

物质总会消耗掉,精神层次的回忆才会长久。父母能留给孩子、鼓励孩子的,就是一些温暖与浪漫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是浪漫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