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校勘]
ⓐ 圣本无此十一字。
[导读:大迦叶相应 (2/2)]
《杂阿含经》「大迦叶相应」的内容為卷41第1136~1144经及本卷第905~906经,当中记录佛陀和大迦叶尊者的互动和说法。
九〇五、外道经:本经叙述如来灭后,有无后生死,均为无记。如果佛陀仍自认是一个轮迴的主体,是「我见」,若说命终后什麼都没有了,则是「断见」。这些问题是根基於「有一个生死轮迴的主体」来问的,而在究竟的角度来看,佛陀已经彻底解脱於五阴了,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我」的主体。
(九〇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摩訶迦叶ⓐ、尊者舍利弗ⓑ、住耆闍崛山中。
时,有眾多外道出家诣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语尊者舍利弗言:「云何?舍利弗!如来有后生死ⓒ①耶?」
舍利弗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②。」
又问:「云何?舍利弗!如来无后生死③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如来非有后生死、非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诸外道出家又问尊者舍利弗:「云何所问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一切答言:『世尊说言ⓔ,此是无记。』云何為上座,如愚、如痴,不善、不辩,如婴儿无自性智④?」作此语已,从坐起去。
尔时,尊者摩訶迦叶、尊者舍利弗相去不远,各坐树下,昼日禪思。尊者舍利弗知诸外道出家去已,诣尊者摩訶迦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以向⑤与诸外道出家所论说事,具白尊者摩訶迦叶:「尊者摩訶迦叶!何因何缘世尊不记说⑥,后有生死、后无生死、后有后无、非有非无生死耶?」
尊者摩訶迦叶语舍利弗言:「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為色⑦;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是则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為色。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
「舍利弗!若说如来有后生死者,是则為受、為想、為行、為识、為动、為虑、為虚誑、為有為、為爱,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亦如是说。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是故说后有者不然,后无、后有无、后非有非无者不然,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缘,故有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
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校勘]
ⓐ 「摩訶迦叶」,巴利本作 Mahā-kassapa。
ⓑ 「舍利弗」,巴利本作 Sāriputta。
ⓒ 「如来有后生死」,巴利本作 Hoti tathāgato parammaraṇā。
ⓓ 「无记」,巴利本作 Avyākata。
ⓔ 大正藏无「言」字,今依据宋、元、明三本补上。
ⓕ 圣本无「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十字。
[註解]
① 有后生死:这一世(死)后还会存在吗?这是常见。
② 无记:巴利文(avyākata)原意為「无法断言」,「不足解答」。佛经中共有十四种无记,佛陀认為这些问题不需要讨论,也不必回答。
③ 无后生死:这一世(死)后不会存在吗?这是断见。
④ 自性智:自主的意见。
⑤ 向:过去。
⑥ 记说:决定说;确定说。
⑦ 色:「色」即色阴,也就是物质及物理世界的现象。
译文
九〇五、外道经:本经叙述如来灭后,有无后生死,均为无记。然而说色心解脱之故,和有神无神论之不同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都在于耆阇崛山中。
那时,有众多的外道的出家人,诣舍利弗尊者之处,和尊者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在一边。他们对尊者舍利弗说:「你的意见如何呢?舍利弗啊!如来到底为有后世之生死与否呢?」
舍利弗说:「诸外道们!世尊曾经说过:此是无记。」(佛所不说的)。又问:「云何呢?舍利弗!如来没有后世之生死吗?」舍利弗回答说 :「诸外道!世尊说过:此是无记。」又问:「舍利弗!如来有后世之生死、无后世之生死吗?」舍利弗回答说:「世尊说过,此是无记。」又问:「舍利弗!如来非有后世之生死、非无后世之生死吗?」舍利弗回答说 :「诸外道!世尊说过,此是无记。」
诸外道的出家人又问尊者舍利弗说:「为甚么呢?为甚么请问:如来有后世之生死?无后世之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一切都回答说:『世尊说:此是无记。』到底如何呢?为上座的为甚么都如愚如痴,不善不辩,好像婴儿之自性没有智慧那样呢?」他们作此语后,就从座站起而去。
那时,尊者摩诃迦叶,和舍利弗尊者,在相去不远之处,各坐在树下,作昼日的禅思。舍利弗尊者知诸外道的出家人离去后,诣尊者摩诃迦叶之处,共相问讯慰劳后,退坐在一边。就将刚才和诸外道的出家人所论之事,统统讲给摩诃迦叶听,而说:「尊者摩诃迦叶!为甚么因,甚么缘,世尊不记说:后世有生死,后世无生死,后世有生死后世无生死,后世非有非无生死呢?」
摩诃迦叶尊者对舍利弗说:「如果说如来后世有生死的话,就是则为是色。假若说如来没有后世之生死的话,就是则为是色。如果说如来有后世之生死、无后世之生死,就是则为是色。假若说如来非有后世、非无后世之生死的话,就是则为是色。
所谓如来,其色已尽,心善解脱。说有后世之生死的话,此则不然(则是不对的),说无后世之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之生死,此亦不然(也是不对的)。所谓如来,其色已尽,心善解脱。乃为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盘之故。
舍利弗!如果说如来有后世之生死的话,是则为之受,为之想、为之行、为之识、为之动、为之虑、为之虚诳、为之有为、为之爱。……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也如是之说。如来者,其爱已尽,心善解脱。因此之故,说后有,就是不然。说后无,说后有无,说后非有非无,就是不然。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不得量数),寂灭涅盘。舍利弗!像如是之因,如是之缘之故,如有人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世之生死?』都不可记说。」
这时,二位正士,共论议后,各还其本处。
[对应经典]
《别译杂阿含经》卷六第120经。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迦叶相应16〉第12经死后经。
十二.死后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大迦叶尊者和舍利弗尊者一起住在波罗奈的仙人住处鹿野苑。
这时候,舍利弗尊者在黄昏离开静处前往大迦叶尊者那里,和大迦叶尊者互相问候,作了一番悦意的交谈,然后坐在一边。舍利弗尊者对大迦叶尊者说: “迦叶贤友,如来死后还存在吗?”
“舍利弗贤友,世尊不解说 ‘如来死后还存在’ 这个问题。”
“迦叶贤友,那麼,如来死后不存在吗?”
“舍利弗贤友,世尊也不解说 ‘如来死后不存在’ 这个问题。”
“迦叶贤友,如来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吗?”
“舍利弗贤友,世尊不解说 ‘如来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 这个问题。”
“迦叶贤友,那麼,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吗?”
“舍利弗贤友,世尊也不解说 ‘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 这个问题。”
“迦叶贤友,為什麼世尊不解说这些问题呢?”
“舍利弗贤友,这些问题没有意义,不是梵行的基础,不能带来厌离、无欲、寂灭、寧静、无比智、正觉、湼槃,因此世尊不解说这些问题。”
“迦叶贤友,世尊解说的是什麼呢?”
“舍利弗贤友,世尊解说什麼是苦,世尊解说什麼是苦集,世尊解说什麼是苦灭,世尊解说什麼是苦灭之道。”
“迦叶贤友,為什麼世尊解说这些义理呢?”
“舍利弗贤友,这些义理有意义,是梵行的基础,能带来厌离、无欲、寂灭、寧静、无比智、正觉、湼槃,因此世尊解说这些义理。”
[读经拾得]
此经指出「如来有后生死」、「如来无后身死」等问题都是无记(不予回答)。為什麼是无记?
如果佛陀仍自认是一个轮迴的主体,是「我见」,若说命终后什麼都没有了,则是「断见」。这些问题是根基於「有一个生死轮迴的主体」来问的,而在究竟的角度来看,佛陀已经彻底解脱於五阴了,只有因缘的生灭,而没有「我」的主体。
有这样的认知,般若经典的许多内容才能正确的理解,例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寿者。」
(CBETA, T08, no. 235, p. 749, c7-10)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CBETA, T08, no. 235, p. 749, a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