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 No.05:犯罪之路上有我对你的爱

位置:中国 上海

案件类型:激情状态下引起的纠葛杀人

结果:女当事人死亡

背景:以情感诉求为目的的纠葛犯罪

犯罪动机:压抑情绪发泄和寻求心理寄托

犯罪目的:以谈判为行为最初目的,后在应激状态下转变为攻击行为

作案时间:2016年4月30号

人物关系:犯罪嫌疑人(徐某)与被害者(周某)之前是情侣关系,两人是同乡,另外还有周某新男友(洪某)

案件经过:(部分来源于澎湃新闻报道并整理)

情杀的桥段是经常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的,因为内心深处的感情纠葛,相爱相杀,唏嘘又无奈,有时候影视剧会很复杂,包括了权钱欲望的重叠,而且还会有计划的进行。但是回到现实中的情杀,或者说纠葛杀人,平常社会新闻报道的就不太一样了。这一次的案例分析,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一个刚发生三个月的,不掺杂任何权钱利益在里面的,情感寄托过度单一的,纯净的情感纠葛引发的杀人案件,上海海事大学杀人案件。

徐某和周某两人是高中同学,同一个地方的人,上大学之后确立了感情关系,这么算起来,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因为案发时两人都已经是在读的研究生。 从一些网络上留存的证据来看,有很长一段时间,两人的感情还是非常好的,经常有一些双方的互动,并且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作为工科男的徐某,在纪念日或生日的时候,还会浪漫的送个花给周某。

徐某本身是个很普通的大学生,普通的甚至看上去没有太多的存在感,据同学回忆,学习之外,徐某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宿舍打游戏。

2016年年初,受害者周某提出分手。

2016年1月21日,徐某更新社交媒体,“1900<100”。“1900”是和周某在一起的天数。“100”是周某和一位江西男生认识的时间。

分手之后的徐某据同学回忆,态度变得异常消极,精神状态一直不好,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一些和自杀相关的内容。

朋友觉得徐某情绪低落是因为这么多年的感情没有了,而且两个人的生活轨迹高度重合,换做是谁都受不了。虽然这样的说法有点有失偏颇,但徐某很显然处理的很不好,并在分手之后,开始出现一些情绪诱因的生理反应。

2016年3月12日,上海东方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就诊记录显示有忧郁和狂躁倾向,并伴有生理上的失眠,呕吐,食欲低下。

而这些,也都没有阻止徐某分手后依旧希望复合的心理和行为。据周某的母亲反映,徐某分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持续的骚扰,社交软件拉黑之后,就是不停的打电话,要求见面甚至当面围堵。开始的时候周某依旧会安慰和稍作陪伴,但是随着情况的严重,周某越发的开始躲避。

2016年3月30日,徐某从网上购得刺激性液体氢氟酸,长约15厘米的单刃尖刀。

徐某被捕后供述购买管制物品的理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挽回周某,徐某曾威胁周某说要伤害其新男友,却反被周某嘲笑体格不如别人,就不要到处吓唬人。

进入4月份以后,徐某发了大量的短信给周某,内容包括嘘寒问暖,自言自语,直抒胸臆等,骚扰情况越发严重和无法控制。

2016年4月29日晚,徐某又一次电话要求周某见面,但是遭到周某父亲的劝阻于是拒绝见面。

事发当天一早,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里,徐某带着刀和氢氟酸,找到正在图书馆自习的周某和新男友谈判,但周某的新男友当面拒绝,徐某受到刺激,并打开液体瓶盖,拔出刀去追,但是无奈周某新男友跑的太快,徐某并未追上。徐某回身看到周某也在报警,就把所有怒火转向了周某。

4月30日10点左右,徐某向周某身上泼了刺激性液体,随后握着一把15厘米长的单刃尖刀刺向了周某胸腹。

罪犯环境背景以及犯罪心理分析:

环境背景方面:(部分来源于澎湃新闻报道并整理)

同村印象中的徐某,礼貌,学习成绩好,愿意在学习上帮助别人。但是很内向,一回家就上楼,接触并不算多。高中考上城里学校,徐某在家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徐某家境不算好,现在的房子是十年前借钱盖起来的,屋子里布置简单,并没有多少家具,也没有怎么装修,仅有的家电也都是很老的款式。徐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抓住一切时间和机会打工,这几年的经济状况相比之前好了很多。案发同一年,就是2016年春节,徐某家里重新进行了装修,但是,基本所有的装修都集中在徐某的房间,全新的家具,空调,还特别铺了木地板。

徐某是家里唯一一个孩子,不用做家务,不用下地干活,主需要读好书,而本来经济条件一般的父母,除了家里的开支之外,每次只要徐某开口,就会给比要求多的钱给徐某支出,而且用的东西基本都是比较好的。

内向、低调的徐某和家里沟通不多,基本不说学校的事情,也没有其他方面的沟通,有些意气用事,像小孩子一样,徐某同学回忆,一次期末考试,徐某被人误会提前拿到了答案,他变得很生气,在QQ空间上骂了人。

犯罪心理方面:

首先,单一情感寄托的崩塌。徐某和周某高中时期开始产生情愫,大学一开始就去确定了关系,这看上去是很多高中生上大学的正常套路,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很容易忽略生活背景对于心理情感寄托的加固。徐某和周某两个人是同乡,生活环境高度重合,有很多共同的记忆点,并且,徐某从小性格比较内向,虽乐于助人,但是与人交流不多,与周某在一起后,共同的生活背景给予了很多交流的共同空间,对心理依赖起到了加固作用,使徐某认为,和周某的感情并不是一般的恋爱关系,而是一种趋向于亲情层面的情感寄托,只有周某可以和他进行顺畅并且深入的交流。

而周某提出分手的这个举动,无疑使徐某认为的唯一强壮的情感寄托崩塌,并且周某在短时间之内找到了一个并没有共同生活背景的江西男生,作为可能的男朋友,这使得徐某以前对于共同生活背景的笃信也一并崩坏,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

其次,正反馈情绪发泄渠道缺失。徐某没有什么多的兴趣爱好,除了学习,就是在宿舍打游戏,这是一段同学的回忆描述。我并不是说打游戏不是一种情绪发泄的途径,不同就在于,徐某过于沉迷其中,而似乎徐某所有的发泄情绪的途径,都是集中在虚拟世界里的,无论是QQ空间骂人,不断的更换签名,发朋友圈,沉迷游戏,这些虚拟的发泄渠道缺少了最基本的沟通性质,并不能很有效的进行正情绪反馈,而游戏中的一些内容,还反向刺激着徐某的一些负面心理的形成,例如自杀。

徐某不是没有朋友,本科阶段的几个朋友都在徐某和周某分手后,打过电话进行安慰,表示理解,但是,这样的沟通对一个本就陷入自我怀疑的内向的人来说,是不足够的,这就好像吃退烧药,烧上去的时候吃一粒,退下来了,但是过段时间还依旧会烧上去,而在我看来,小社会环境的破碎,是徐某犯罪心理结构形成的主要助力,这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家庭。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即使是徐某小时候,和父母的沟通也不多,案件发生后,徐某的父亲回忆,说徐某从来不说学校的事情,交流也很少。所以我看来,徐某的内向和压抑并不是针对外在的防御心理过重造成的,而更多的,是家庭沟通缺失造成的一种心理发展固化在肛欲期的表现。加之父母的溺爱,徐某认为并没有必要进行交流,所有他要的父母都会给他,而他也不必要把更多的想法说给父母听,一定可以达到,为什么还要交流?

再次,抑郁型的人格障碍。对于徐某来说,一路走来并没有什么挫折,一直很顺利,成绩很好,评价很好,感情也不错,但是这突如其来的分手,却让徐某遭受了第一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打击,承受着自我怀疑和精神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负面情绪的无法排解,发展成了轻微心理疾病,徐某有去医院进行检查,结果也确实是抑郁和狂躁倾向。

抑郁型人格障碍也称情绪低落性人格障碍。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寡言少语,过分担忧,容易发怒,自感负担沉重,精力不济,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困难重重、无能为力和难以预料结局,对生活的看法充满悲观愁情,成天抱怨命运。(某医学百科)

可以看到,徐某的种种行为和表现,确实如抑郁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症状。加之本身的内向性格,肛欲期的心理发展固化,情绪压抑和累积更加明显。朋友圈和社交软件的签名里,多变,悲观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徐某表弟说的徐某在游戏中对自己被甩的调侃,也就是一种无奈的抱怨。

再次,冲动下的自我控制不足引起的激情犯罪。“孩子气”,“意气用事”,是徐某同学事发后对徐某性格特点的回忆。徐某心理发展在肛欲期的固化,导致他不能很好的排解负面情绪,容易造成情绪积压,容易出现一个点集中爆发的情绪宣泄情况。而家庭教育的溺爱则造成了徐某对于行为后果的估计认知错误,自我控制力不足,所以会出现孩子气和意气用事这样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在做事情之前并没有仔细考虑行为会带来的后果,决策过程过短。

在案发时,本来是要求谈判,而带着腐蚀性液体和刀具也是为了帮自己增加谈判的砝码,不要让对方看不起自己,这是因为徐某对自己体格的自卑造成的。谈判的要求提出之后,一方并没有过多考虑直接拒绝,并要报警,徐某感到了自己的要求不被正视,而报警意味着他将更加的耻辱。

徐某心理认为,这意味着对自己的攻击。这样的环境情况下,徐某的边缘神经系统进入了应激状态,徐某开始了以防御为导向的攻击行为,这个时候徐某的行为还是可以控制的。而攻击目标的逃脱,进一步的刺激了徐某,徐某认为在自己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众目睽睽之下,自己居然还让目标逃脱了,羞耻感徒增,正在这时,徐某下意识的回身想寻求周某解释和理解,但是看到周某同样在报警,这又是刚刚的意味着对自己的攻击,而这样的攻击行为居然是自己依旧深爱和忘不掉的人做出的,徐某再一次受到刺激,攻击指令升级,进入了歇斯底里的病态,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周某实施了攻击。

最后,自杀转他杀。最后才来写自杀转他杀,并不是因为这个心理结构是最后出现的,恰恰相反,这个心理结构是一直贯穿案件始末的。周某的母亲在案发后,回忆起整个事情的经过,最害怕的就是徐某自杀,这是合理的。因为综合前面我们分析的各种环境和心理因素,徐某确实是有想了结自己生命的心理倾向,并且同学回忆,徐某也经常发一些自杀相关的言论,而在案发后,徐某一度站在图书馆的围栏边徘徊,现场照片可以看到,但是最后并没有走到自杀这一步。

为什么自杀的念头一再出现,但却一直没有实施自杀行为?徐某本身是心理懦弱的人,无法面对现实,并且无法在现实中实施一些行为,特别是这个行为是针对自己的攻击行为,徐某无法突破自己的心理。回顾之前的经过我们可以注意到,徐某所有的攻击行为都是在网上,以一种相对隐蔽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心理的攻击欲望,包括了游戏人物的自杀式袭击。

当自杀这种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无法实现的时候,攻击行为就是发生转移,目标往往就是使他有自杀念头产生的人,这个人就是周某以及周某的现任男友,在冲动的推动下,最终实施了他杀行为,而他杀行为结束之后,徐某恢复冷静,又一次的陷入了懦弱的心境里。

西塞罗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就像一只船不小心驶入了深海,找不到停泊处。”

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Case No.05:犯罪之路上有我对你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