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女性的圣经【第二性】

波伏娃所写的這本書被誉为“女性的圣经”。

比这本书更著名的可能是她和让·保罗·萨特之间的传奇爱情故事了。

一个传奇的女人必然有其独到之处,看完后我被她知识面的广度所折服,书中涵盖了生物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等用来讨论女性。

女性被称为第二性并非是空穴来风,套用书里一句就是,“任何男人都不会同意成为女人,而所有男人都希望有女人。”

不同意成为女人,由此可见女人的社会地位;希望有女人则是自然的选择。在人的身上可以同时看到动物性、人性和神性,这是人的特别可爱(有时候也会是罪恶)之处。

作者生物学知识丰富,从低等级生物一直讲到自诩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有一点要很感谢她,她带给我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这本书本身并不算好读,甚至有一点晦涩难懂,如果可以了解更多的西方神话、历史和文学,那将有利于理解作者的表述。

说回到想象空间本身,波伏娃指出很多低等级生物的存在仅仅是为了繁衍,雄性在受精完就会死去,而卵子的形成和产卵要求多一点时间,所以雌性存活时间相对更久一些。

人是生命的更高级形式,但女人往往比男人更长寿,这是否可以和女人需要生育和哺育后代联系起来?造物主就是如此神奇的设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男性普遍都是看不起女性的,被压迫了千百年的女性不承认也得承认这事实,波伏娃将书名取作《第二性》绝对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还好男性里还有哲学家这一类人,还好很多哲学家并不是带着偏见去看待两性。尼采虽说去女人那里要带上鞭子,实际情形却是他对女人持有深深的害羞之情。又比如蒙田所说,指责一个性别比原谅另一个性别更容易。

真正的智者,都会是宽容的人。可以承认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未知的东西,但一定相信不断变换着的宇宙存在包容。

波伏娃说,那时候他还太年轻,不知道每个命运的馈赠背后,都在暗地里早早地标上了价格。

西方的女权运动比天朝要早很多年,18世纪就已经闹得风生水起。不过就算是在并不开化的天朝,还有着那么一句话叫: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为啥要熬成婆捏?

我想起来三个字,大母神。按照古代中国式家庭的生活,缺位的父亲是常态,母亲在外没有什么政治地位,但是在家里却起着主导作用,婆婆有话语权,怎么会不期待熬成婆?当初有多忍辱负重听婆婆的话,现在就可以有多颐指气使指挥儿媳妇乖乖就范。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只不过是侧重点更倾向于家庭罢了。

不过波伏娃并不这么想,某种程度上还是希望男女可以完全平等,以至于忽略了生物的差异性。一位母亲天生就会带孩子,而一位父亲必须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做得好。让女人都成为花木兰恐怕也不太容易。

平等的确需要体现在生活中,但两性间更多是需要互补,各自做擅长的事。毕竟在如今时代妇女该争取的权利基本上争取到了,无论接受教育或者选举权,男人有的女人也都有。

当根植于心底的自卑感消除后,女性不再用男人的价值体系来判断,第二性距离并列第一性也就指日可待。好婚姻能够互相成就,透过一个女人看到整个优雅的世界;坏婚姻则互为差评师,耄耋之年的托尔斯泰愤然离去,一代大文豪在小车站过世。

这个世界上有人懂你吗?在问这个问题之前还要先想一下,自己懂自己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女性的圣经【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