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吃瓜群众」是可耻的

文/某之汪

如果说当初艳.照.门事件后,广州市民一句「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还停留在互联网发展初期,表明的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麻木不仁心态,隐含着中国人固有的明哲保身的中庸思想,那么,「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则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对一切真相保持距离,隔岸观火,甚至不惜煽风点火最真实的写照。相比前者,后者的劣根性隐藏得更深,显然危害也更大。

也许你会觉得我危言耸听,然而事实却是最好的证明。网络的普及似乎与思考力成反比,当前所推崇的浅阅读往往导致对具体含义的失控。因此,概念模糊中,我们不妨先来界定一下何为「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首先是从「不明真相的群众」演变而来。不明真相的群众,是一些地方在发布有关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时爱用的词句,经常出现在群体性事件过后的官方解释或媒体的新闻通稿中,一般会有诸如:大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与挑唆云云。

官方这种语焉不详的通报欲盖弥彰,很难令人信服,往往引起民间不满。但是囿于其时信息传递的时效与范围,以及官方对舆论的掌控力度,使得这种不满的情绪很难取得一呼百应的聚合效应,以至最后不了了之。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尤其是微博、微信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人都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已经来临。随手一条朋友圈,一张微博图片,都是对现场情况最忠实的记录,亦是对官方通稿最有力的回应。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政府部门继续沿用「不明真相的群众」来试图解释某事,必然显得不够真诚,甚至可以说是失败。

社会正在朝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现在已经足够好。事实是,话语权的结构正在改变,却并未改变到能够打破官方独尊地位的程度,真正的舆论引导还是在官方,也只能在官方。因此多数情况下,普通民众尽管有所不满,也获得了相应的表达渠道,却仍旧显得力不从心。毕竟,国家体制决定着网民不可能出现太过激烈的言论,即使有,也免不了和.谐之路。而这种情绪又需要有一个发泄的出口,在泛娱乐化的浪潮下,最安全也最受欢迎的出口必然是「娱乐」。

伟大的网友们打开脑洞,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间加上「吃瓜」二字,轻松调侃之余,似乎亦暗含着对权力的一种消解,其本意不能说不好,至少不能算坏,可以看成是对较为单一的社会话语权的一次无奈的反抗。只是我们低估了网民的创造力、传播力以及娱乐力,其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被大量引用,几近泛滥成灾,以至于出现各式表情包。权力消解的意义被无限隐藏,在娱乐化的内核下,吃瓜群众更多的展示出一种围观扯淡乃至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理。你们演你们的,我们边吃瓜子边看。这不正是最俗套的乡村故事吗?邻居某对夫妻家长里短争吵打架,隔壁王二婶和张大妈一边假装劝架,一边心里等着看好戏,还不忘一边添油加醋,指手画脚。最后虽然风平浪静,但是在某个清闲的午后,王二婶和张大妈还是会一边嗑瓜子一边回味,继续笑话人家。社交的发展只是把这种家长里短争吵打架的戏码搬到了网络上,而每一个吃瓜群众最终都免不了变成王二婶或者张大妈。

鲁迅在其「藤野先生」中有段文字至今记忆犹新:

在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往大了说,如今的「吃瓜群众」和鲁迅所言的「看杀头」并无二致。都是以看客的姿态出现,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所看的内容有所不同,以前是看杀头,现在是看宝强离婚,看所有可看之物。

一切似乎并无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说「吃瓜群众」是可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