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将至,无动于衷? 超9成平台须半年内自救!

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34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约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0.02%,其中真正与银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的平台仅有140家,占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6%,占比不足一成。

目前,国内布局P2P网贷资金存管业务的仍以城商行为主,大行仍较为谨慎。

大限将至,无动于衷?

2月23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明确了网贷平台的存管形式和存管条件,并给出了6个月的过渡期,也就是到今年的八月份。这刚好迎合了2016年8月《网贷暂行办法》给出的12个月的整改时间。

也就是说,在半年的时间里,所有平台都要按规定上线存管。这对平台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去年完成存管的平台的经历来看,半年时间似乎显得有些紧迫。因为光与银行签署协议、准备手续与流程,就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再加上系统的技术对接至少花费两个月(视平台和银行而定),这样一算,让人想起一句名言: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而现在已经是下旬,转眼3月就过去了。对于连存管协议都还没签订的平台,显然迫在眉睫。

在倒计时的时段里,无动于衷的平台到底有何苦衷,笔者归类了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观望型。从暂行办法发布以后,银监会又发布了多条指引作为补充,如备案指引、存管指引,与此同时,多地又出台了地方性的监管细则。

第二种是无奈型。都知道网贷行业实现盈利的平台只有1%左右,大部分平台还是不赚钱的。

第三种是悲观型。监管高压下,淘汰一批平台是在所难免。当年风生水起的信托行业,在整治以后,到头来也只剩下几十家,以后网贷行业会不会步入信托的后尘,还有待观察。

当然,对于一心做存管的平台,也并非那么绝望,监管做出了一些降低存管要求的调整,新的《存管指引》也给出了一定的宽限,比如允许存管系统外包开发、平台不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存管等。

而且,越来越多的银行宣布开放存管业务,包括国有行农行和建行,以及互联网民营银行,不再只局限于对接城商银行,平台存管有了更多的选择。

成本百万起跳

那么,现在一家P2P平台完成与银行的资金存管对接需要多少成本呢?

实际上,大多数P2P平台对于这个问题都讳莫如深,那些已完成资金存管的P2P平台也并不愿意透露具体数字。

紫马财行表示,银行存管的对接成本与对接的银行等级、交易规模、存管费率等有直接关系,因此是一个在各平台能够接受的合理区间内上下浮动的“变量”。后续的费用暂无法进行推测,需要根据存管对接之后的业务量、政策导向、用户体验等进行定价磋商及费率调整。

一位要求匿名的P2P平台合伙人透露,其所在平台为完成与银行的资金存管对接,各种费用加起来达到近400万元。“其实我们从去年上半年就开始找银行做资金存管,前后接洽了4家银行,最后选定了一家城商行”。

事实上,多数平台在与银行完成资金存管对接这一项中付出的成本基本都是百万元起跳。

超9成平台须半年内自救

对于超九成平台未达到银行存管标准的原因,专业人士分析称,主要有两方面障碍:首先是银行存管审核机制严格,股东背景、业务流程、风控水平、注册资本实缴、P2P业务体量等方面都在银行的审核范围内。第二是系统对接与调优难度高,在银行与平台实现对接的过程中会涉及支付系统改造、历史数据迁移、数据接口对接等复杂工作。

存管之下行业洗牌加剧

“此前种种都像是练兵,资金存管后,才是实战开始。”有行业分析师表示,银行资金存管,更像是一面“明镜”,映照出赶考者的实力、担当和良心,而非行走天下的“护身符”。但是,如果失去了这张令符,或许只能退出舞台。

结语

存管不是免死牌,它只是强心剂。银行存管只是对投资资金与平台进行隔离,一定程度上防范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但这并不会改变平台是中介的本质,作为中介机构的网贷平台,不能进行交易担保,更不能借用存管进行夸大宣传安全性。

但话说回来,能看懂看透这些的投资人,又能有多少呢?降息大潮已至,当网贷行业高回报的光环褪去以后,高风险也会随着监管的逼近而退去,剩下的,都是真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限将至,无动于衷? 超9成平台须半年内自救!)